诸葛亮的战略只是军事路线,在政治上考虑不周故无法完成统一

史海撷英 2024-10-08 11:22:34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给他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形势,并且也制定了极具战略性的隆中对策,这战略思想使得刘备从起初的千余人马发展成为最后与魏国、东吴并立的强国。这样一来不能不说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一个能帮扶蜀汉匡扶汉室的利器,但是后来为什么蜀汉的形势并未按照《隆中对》所说:“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而是在五次北伐之后,无力征讨,惨遭灭国呢?

诸葛亮卓越的战略思想所取得的成就

《隆中对》是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形势以及提出的战略路线,在诸葛亮看来,战争双方实力是一方面,但是正义的战争会在关键的时刻扭转战局的。刘备虽然势单力薄,但是能在群雄割据瓜分汉王朝江山的时候作为皇室后裔来兴复汉室,其信义名闻四海,很大一方面可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进而去实现统一。诸葛亮建议刘备需采取分步走的战略匡扶汉室。以避中原之实为其一,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益二州,击南方之虚为其二,三分天下于曹魏、孙吴。最后南抚夷越,西和诸戎,据险防守,修明政治,为了使“人谋”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积蓄力量。

为了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联吴抗曹。“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充分认识到了孙吴长期据有江东,最重要的是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和吴国形成结盟,不仅能够稳固东方,并且还能扩大自己的战略力量。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来实现蜀吴联盟,承认荆州被孙吴攻占的既成事实,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晓孙吴以利害;为“求犄角之援”而“略其衅情”。为实现这个战略目的,诸葛亮在曹操百万大军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指挥刘备的几千人马顽强抵抗,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几个战例。

孔明于黄初六年(225年)耗时约半年,即春出秋平,平定了南中叛乱,军事才能得以展露。此次平乱,孔明采用“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战略,以“攻心为上”,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收复南中人心,使大规模的全局叛乱在南方再未发生,稳定了南中,后方渐渐稳固。故无论“七擒孟获”是真是假,其实质均表明南中人心已被孔明征服。南中自古以来就为难治的烟瘴之地,如西汉年间王莽派廉丹将军以十万之军而克之,皆因运粮困难,疫病流行,且南中地处偏远,不习王化,民风彪悍,尚武斗狠,虽然文化落后,但少数民族却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且南方地处热带,地形复杂,瘴气蔓延,廉丹经年击之而不胜,而孔明却能五月渡泸,至秋乃平,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令南中归心,确实为名将之举。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明帝曹叡继位。而经过数年治理的蜀汉渐渐元气恢复,孔明认为匡扶汉室的机会到了,进行了第一次北伐,用声东击西近乎完美的策略,宣从褒斜道取郿之名,行命赵云、邓芝踞箕谷之实;令魏将曹真中计防御,居然以大将军之身与疑兵周旋,直到整个第一次北伐行将结束时方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如梦初醒。对于北伐作战,孔明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针,其一蜀汉打着匡扶汉室,定鼎中原的旗帜,若军事上不采取任何行动,则名实皆失;再则魏占有九州,蜀汉仅一州之地,如果任其休养生息,蜀汉只能坐以待毙,反之入魏国境内作战,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投入发展经济,蜀汉才有机会徐图进取。

诸葛亮

然而众寡悬殊,敌强我弱,因此在北伐作战方针上孔明没有选择直接翻越秦岭,北进关中,兵指长安,而是采取了避开敌人主力,避实击虚,发展力量于敌人力所不及之地,随后步步为营,反客为主:即出兵魏国防守相对薄弱之边地,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的战略。诸葛亮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的战略思想没能指导蜀汉取得全面胜利,其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葛亮战略思想最终失败的原因

其隆中战略思想其本身具有矛盾性,其对形势变化把握不足。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中是先取荆州,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到了荆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去做的,在另一方面,他认为东吴已历三世,国富民强,并且都面临着北方强魏威胁,所以存有合作的广泛利益,这样的考量也是对的,但是当把这两方面的战略思想放在一起的时候,不难发现两者并不能同时完成。诸葛亮在制定隆中战略的时候,对时事把握不够准确,没有站在东吴的立场上去看荆州的重要性。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曹魏进攻襄樊之时,东吴趁机杀了关羽,抢回了荆州。在诸葛亮没有放弃荆州的同时,蜀汉和东吴的实质性联合就是一句空话。恰恰如此,如果蜀汉放弃了荆州和东吴和好,那么其钳形进攻中原的军事战略便是一纸空谈。

诸葛亮的军事方针错误导致贻误了进取中原的战机。诸葛亮在收荆州和联吴抗曹的两大方针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决定放弃荆州来保其后者,实质上也就是说东吴和蜀汉真正进行实质性的联合的时候,也就是在蜀汉没有再图荆州之时。在荆州问题没有解决,蜀汉和东吴的联合就是表面上的,而且孙吴和曹魏也有联系。

邓芝出访是黄初四年(223年),刘备也就是在这一年病崩。也就是说从制定联吴抗曹的方针确定之初到刘备病崩这年中间的这段时间蜀汉和东吴是没有真正的合作的,那么如果当年的隆中战略意识到荆州问题,并且很开诚布公地去和东吴合作,那么不会让曹魏日益坐大,且蜀汉和东吴之间没有大的摩擦。两家联手是有很好以及很多机会去进军中原的,所以认为诸葛亮最初的军事方针是有错误的,后来他意识到了这个错误,不过确实有点晚了,所以他的战略错误贻误了和东吴联合的时机,也贻误了进军中原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没有很好地运用东吴这个合作伙伴。诸葛亮隆中战略思想中是采取的钳形夹击曹魏,平定中原的战略,但是后来荆州被东吴收回,严格按照隆中战略来说,诸葛亮的东边路线已经不复存在,蜀汉和东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所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可以和东吴步调一致,形成夹击之势。事实也证明了东吴配合了蜀汉的北伐,但是东吴并没有在蜀汉北伐的最佳作战时期攻打魏国。且两国北伐的时间与路线并不一致,在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孙权便开始率大军进攻曹魏了。孙权采取三线作战,亲自率大军攻打江夏郡,偏将攻打浔阳,诸葛瑾攻打襄阳。

三国形势图

在诸葛亮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孙权又在石亭战役之中打败曹休;在太和四年(230年),曹魏大举进攻汉中,但是遇到阻拦,撤军不久,孙吴又在东线进攻曹魏。就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孙吴也大举攻魏。其实这样看是遥相呼应,两线作战。曹魏的战略是先吴后蜀,所以防御重心在魏吴边境,以至于诸葛亮北伐并未遇到大规模的魏军攻击,或者可以认为关中地区已经兵力空虚。虽然蜀汉和东吴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发挥到最好。

诸葛亮的战略只是军事路线,没有深入分析国力状况,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魏国之强大。实力雄厚者,自古以来都是最终的赢家。在魏、蜀、吴三国之中,综合国力数魏国的最强,疆域广,人口多,并且掌握较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塞。根据史书,除了占据中原,拥有司、豫、究、青、徐、凉、雍、冀、并、荆、扬等州。魏国的人口数量是蜀汉的将近8倍,拥有66万余户,440余万人。

在封建社会,土地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因此魏国的经济发展空间要比蜀汉大得多,除此之外,屯田制和一系列经济振兴的举措,充实了国库,为后勤物资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魏强而蜀弱,魏国灭掉蜀汉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当然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思想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方式,但最终是北伐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究其根本蜀汉的灭亡缘于魏强而已弱,其失败的最大原因是蜀汉与魏国实力悬殊,且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路线没有更好地去分析这一点,而是急于北伐。

最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成就了刘备集团在乱世之中鼎立一方,但同时也是他的方针使得蜀汉没有摆脱被消灭的命运,或许再给诸葛亮二十年的生命,三国最后的局面可能发生改变,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后人只能分析其一些改变的原因,并不能去预想一些结果。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然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诸葛亮因过于操劳,于同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以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0 阅读:3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