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人自己私下做了约定,以为有约在先,自己所做的行为就不会有错,殊不知约定也得看法律效率,到底是不是一个适应社会的合格规定,法律就是最好的鉴定标尺。
签订协议分养父母
违背良俗约定无效
孙大和孙二兄弟俩在亲友的主持下,按照当地风俗,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由孙大负责赡养父亲,孙二赡养母亲刘老太,兄弟俩各自将父母养老送终,互不相扰。孙大爷去世后,刘老太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又因中风住院治疗,花费较大,她便提出让经济相对宽裕的孙大承担一部分费用。但孙大以协议约定母亲生养死葬由弟弟负担为由,拒绝承担任何费用。刘老太无奈向法院起诉。庭审中,孙大称为了让父母安度晚年,已与弟弟签订了赡养老人协议,自己按约定为父亲养老送终,并未要求弟弟承担任何费用,现在母亲起诉自己,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孙大和孙二签订的协议损害了刘老太的合法权益,不能消除法律规定的义务,遂判决孙大仍应对母亲刘老太的医药费承担一部分支付义务。
法官解释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身关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法定义务,法律禁止通过合同的方式对人身关系进行约定,更不能通过协议的方式对法定义务进行免除,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无效,子女并不能通过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免除其对父母应承担的赡养义务。
由此我们看出,法律其实已经把大家保护的非常好了。都说道德是标尺,法律是底线,其实法律是最兜底的标尺,任何违反公序良俗的约定法律自会筛选出来。劝世人,定约莫随意,时刻把法律装在心里。不论世事如何变化,依法一定能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