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国内软件公司都声称自己具备了替代的能力,但时至今日,实施替代的项目其实并不多,而真正成功替代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里以主要替代对象SAP为例,除了B1是针对SMB的之外,其产品并没有按照企业规模划分,也没有按照行业和业务划分。
这种一套产品打天下的能力,无疑是国产化替代的最大障碍。而要达到这样的能力,并不是靠PPT就行的。
那么,SAP的这道“护城河”,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作为全球化软件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以世界级企业作为样板,通过长期的和大量的客户合作,最终抽象和提炼出企业底层的核心逻辑,并在架构上支持各种行业和企业的最佳实践,如流程、合规、标准、有序、分析、决策等。
显然,本土软件企业先天就缺少这样的条件。
国内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特性。流程和规范并不是它们目前的刚需,反而是各种出奇制胜的业务方式和管理方式,成为了数字化的实现目标。
而软件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需要,往往就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一切都听从客户的需要;要么就自己编一套先进的解决方案,并以此说服客户。
要知道,客户“想要的”与客户“实际需要的”,根本就是两回事,而后者才是软企的探索目标和正确引导方向。
否则,即使做了无数个项目,合作了无数多的客户,也很难获得真正的企业洞见。
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这就是像是农业的育种过程。一个是以世界范围为试验田,育出的种子可以适应全球环境。而另一个是以有限范围的本地试验田,这样培育出来的种子,到了隔壁的县,都不一定能成活。
如果这种能力差距不能缩小,国产ERP的规模化替代,可能就是一纸空谈。
显然,要有效缩小这一差距,一定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既不能等待所有企业都成熟起来,也不能少了企业探索和正确引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