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太多,用户不够分了

董希水 2024-06-20 09:06:01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国内实际关注和使用AI的用户本来就不多,但大模型像下饺子一样入场,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大模型产品又形成“百模大战“。在中美这场 AI大模型的竞争上,正衍生出两种不同的路径,国内吹牛逼卷价格,国外踏实干卷能力。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中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分布于20余个省市/地区。商业咨询机构爱分析的报告称,2023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20亿元。我们再看下国外,领先的非营利组织OpenAI,他的GPT模型1750亿参数量训练一次成本1200万美金。OpenAI已经烧了10 亿美金。我们成本投入只有GPT百分之一的大模型,国内这些比大馍馍都便宜的大模型靠谱不?

还是打车买菜的那个味儿

从打车到买菜,国内互联网大厂熟悉的“味儿”,已经悄无声息的打到了大模型的战场。

技术好不好现在还没法说,但是价格好不好是一眼就能看到,只能说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太懂国内用户了。5月15日,火山引擎原力大会上,字节跳动高调的将本来在水面下的价格战,赤裸的搬到了台面上。

会上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宣布智能ai大模型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只有0.0008元/千 tokens,0.8厘就能处理1,500多个汉字,比行业便宜99.3%。

再配合抖音大主播在直播间大吼:“家人们,我们把大模型的价格打下来了!”,网红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虽然这种不谈性能只谈价格的方式很流氓,但对于价格敏感的国内客户而言,价格基本上就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要什么文言一心和通义自行车,反正都不如GPT,先装起来再说。

当活靶子的感受肯定不好,百度在豆包宣布全面降价的下午便回复道:“文心大模型日均处理Tokens文本已达2490亿,并强调使用大模型不应只看价格,更要看综合效果。”明显这个是无力的辩解。但明显用来闲聊的玩具并不能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将大模型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垂域应用的路还很长。

TOB还是TOC?

“TOB还是TOC?”这是一个和”生存还是死亡”一样,难以抉择的问题。

如果做C端,一个月几十块一年几百块,10万级的付费用户数才能做出几千万的营收。这还不是最难的,中国用户很难习惯对软件付费,可能最后送的都比客户买的多。这么说吧,国内有哪家已经对C端收费的通用大模型公布过类似的营收数据,都是送都怕送不掉呢。

做B端,拿到几个项目就能做到几千万营收。而且,虽然AI时代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但网友们依然习惯免费精神,能够持续付费的就只有B端了。但是在中国做TOB的生意真的是凭借能力能跑通的事儿么,大模型到底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都说不清呢,TOB的客户更多是为了梦想在付费吧。在金融、医疗、办公等领域,帮助企业私有化部署大模型,吹起牛逼来都是好生意。但这类B端场景,客户连信息化、数字化都还没有完全适应,更不要说再加个大模型产生实际效益,最后拼的还是关系拿单子,这还能有钱赚么?B端不好做,C端又收不到费用,大模型创业往往死于这种夹缝之中。

顶着亏损烧钱买用户和亏着大钱还要搞客群关系的背后,本质就是大模型悬而未决的商业化焦虑。业务场景和盈利模式都不明朗,现在除了大厂,谁投入都是百“模”大战中那个垫脚石,毕竟在打车、买菜领域已经验证过很多次了不是。(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