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胖猫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疑似因为感情问题而跳河自杀。
事情一出,大家纷纷为胖猫惋惜,这也让“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讨好型人格”等话题词冲上了热搜。
有些人认为,胖猫可能是讨好型人格,这种人通常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总是努力去迎合别人的期望和需求。
那么,究竟是什么“讨好型人格“?又该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今天佑宝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讨好型人格有些什么表现呢?
(1)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恼很久。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没有主见,如别人说吃什么就吃什么,别人说玩什么就玩儿什么。自己的举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很怕被嫌弃,总是喜欢降低自己才会让内心感觉更安全。
(3)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害怕说不,不懂拒绝,被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默不作声,担心一旦拒绝,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破裂,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4)缺乏界限和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又经常打破别人的边界,希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会容易因为别人没有给到自己同样的回应而受伤。
家庭环境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打压式的教育,被告知要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只有满足了父母的要求,才能赢得父母的关爱与赞赏,否则就会被否定或打骂。
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会把他人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成人后也会体现在社交及日常生活中。
童年经历因素
如果一个孩子在被奖励的文化中长大,会让他更倾向于适应性思维方式,即不断去满足他人需求来获得奖励,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遭到批评、忽视或者过度保护,他仍然可能会产生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学校、社交与文化环境因素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讨好他人可以获得朋友、认可和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文化背景也可以影响一个人朝着成为讨好型人格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公共场所不被认为是一个人自由表达的地方,喜欢赞美别人或者试图讨好他人成为一种被认可的行为方式。
个人心理因素
讨好型人格可能与某些个人心理因素相关。例如,低自尊心、焦虑或抑郁等情绪状态。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拒绝或批评的强烈恐惧可能驱使个体采取讨好的策略,以避免这些负面体验。
①
不用情绪“勒索”孩子
有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听话,总是会说出一些“危言耸听”的话,比如:
“不是让你不要乱跑吗!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翅膀硬了,会顶嘴了啊,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白养你了”
“我们只喜欢懂事的孩子,你这么不懂事,我们都不喜欢你!”
……
这种用情绪勒索孩子的方法从表面上来看,特别好用,孩子为了不被抛弃、被父母喜欢就会选择“听话”、“懂事”。
可是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父母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做,他只是为了不让父母不满意而在盲目迎合父母而已,这不过是除了暴力之外,另一种粗暴地逼迫孩子不得不服从的办法。
②
帮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同伴关系
在同辈群体中,孩子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和同龄人健康的相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可能自己在讨好别人时也并没有意识到。
父母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多加关注,在孩子分享与同龄人相处的故事的时候认真倾听,了解他们的相处模式。
家长如果意识到孩子有“讨好”倾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他们在和同伴相处时的心理感受,并告诉孩子,如果自己不舒服,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③
让孩子处于一个轻松、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环境
家长对于孩子犯的一些错误需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孩子还在成长中,大脑也在发育中,允许孩子去试错,也是在让他们成长。
如果孩子把水撒了,把衣服弄脏了,玩具会玩得到处都是,家长就对他们发一通脾气,责骂甚至吼叫,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我们应该由责骂改为指导,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去拿水杯、吃饭或者玩玩具。良好的沟通,充分的理解,让孩子在爱的环境里成长,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以变得更有探索欲和分享欲。
④
尊重孩子的选择
讨好型人格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被他人影响。因为他在童年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选择的权利。
其实所有的孩子,在生命的初期,都在争取自己做主的权利。只是因为父母的控制,让他们逐渐感到无力,最终选择了‘躺平’。
所以对于孩子的选择,只要对孩子自身和他人没有造成危害,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
⑤
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
很多父母认为,夸多了,孩子会得意忘形,会翘尾巴。所以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赞美和夸奖少之又少。
成年后才意识到,我们这一生,因为翘尾巴犯的错少之又少,因为苛责而带来的自卑感却如影随形。
孩子的认知都源于父母长辈对自己的评价,你不断地强调他的缺点,最后孩子真的会变得满身缺点。
挑剔的父母培养不出自信的孩子,不自信的孩子最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所以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少一些责备。
⑥
教会孩子拒绝
我们要告诉孩子,拒绝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某些情况下,勇敢地说“不”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拒绝的方式要尽量婉转、有礼貌。
⑦
寻求专业帮助
讨好型人格患者往往需要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者治疗,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其他形式的治疗。
治疗目的是帮助讨好型人格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且提供技巧和工具来改变这些模式,帮助他们重塑自己的生活和关系。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地讨好,而自己可能成为别人任意欺负的对象。
用讨好的方式吸引来的人,未必是真正欣赏自己的人。人生最开心的,莫过于接受自己的真实,并勇敢做自己。
所以,爱别人前先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