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6分钟=户外2小时,预防近视「神器」真有用吗?真相......

我是佑佑 2024-04-25 03:14:10

红光治疗即哺光仪,相信许多家长并不陌生,据说每天用哺光仪照一照眼睛,就能防控近视,替代户外光照,这是真的吗?

今天我们就从家长们关心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揭秘红光治疗(哺光仪)的应用。

“红光治疗仪”诞生于20年前,最早应用于弱视儿童的治疗,在弱视儿童人群中取得了明确的疗效,经红光治疗后矫正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还意外发现:接受过红光治疗的弱视儿童,眼轴变化相对稳定,近视度数增长缓慢。而控制眼轴变化是控制近视发展的关键。也正因如此,近年来,红光治疗逐步推广到近视领域,属于老方法的新应用。因红光为自然光的一部分,所以又称为“哺光仪”。

红光治疗是医学中常见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除弱视近视外的其他多种疾病,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红光照射提高线粒体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细胞新陈代谢。

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原理目前仍不完全明确。研究显示,接受红光治疗的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增加,推测反复低强度的红光照射可以改善眼底脉络膜血液循环,进而增加脉络膜厚度,改善近视眼眼轴过快增长,从而起到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

发布在眼科权威期刊《Ophthalmology》的研究显示,红光照射组较对照组1年的眼轴控制效果为69.4%,屈光度控制效果为76.6%。在后续的1年的研究中发现:红光照射持续保持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但停用后有一定程度的反弹。

另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显示,对于双眼尚未近视的儿童,红光照射组近视发病率为1.8%,对照组近视发病率为12.5%,红光照射组眼轴减少0.02mm,对照组增加0.09mm。

根据类似相关临床研究,在临床数据中红光治疗对于近视控制的效果明确,甚至对于近视临界点儿童的近视预防也有效。

虽然哺光仪模拟自然光谱中的红光,但是他的本质是应用激光技术,与自然光的属性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不能代替户外阳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激光可分为4类,入眼功率小于0.4mw,属于低功率的I类激光,通常被认为不具备危害性。

目前市面上有资质的红光照射仪使用的红光波长为650nm,光照度为1600lux,通过4mm直径瞳孔的光功率为0.29mW,属于国标I类激光,从目前认知是安全的。但标准中也有提到,即使是I类激光,也需要严格控制照射时长,任何激光长时间照射都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需要提醒的是近期上市的”神药“—0.01%阿托品滴眼液(戳我查看全文➡国内首个「近视防控神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上市,效果到底如何?)有扩瞳作用,可能造成入眼能量不可控,增加潜在红光治疗风险,不建议同时使用。

目前关于哺光仪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相关研究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但近视防控是长期过程,关于长期应用红光照射眼睛是否会产生累积的视网膜结构损伤或导致视网膜电生理、视野、对比敏感度或色觉等方面的功能改变仍不明确。

2023年也出现过儿童使用哺光仪后黄斑区损伤、中心视力下降的个例。

目前哺光仪已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2024年2月6日发布的《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关于发布近视弱视用激光设备技术审评要点的通告》中明确提出,禁忌证包括但不限于:

年龄不满8岁的患者;尚未发生近视和弱视的患者;传统治疗方式有效的近视、弱视患者。

2022年7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近视防控组主导制定了《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指出哺光仪须在医生诊疗基础上按照处方使用,适用范围为3-13岁近视儿童青少年,用于近视快速进展(≥0.75D/年),且对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6岁以下儿童谨慎使用。不宜作为未近视儿童的常规预防性手段。

在使用哺光仪之前需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排除有光过敏史、黄斑疾病、中重度干眼、角膜疾病、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感染性结膜炎、葡萄膜炎、视神经受损、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或其他眼部疾病。

在使用期间,需定期复查眼部检查项目包括眼压、眼轴长度、眼底照相级黄斑区OCT等。

总之,红光治疗在近视防控中仍处于早期应用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近视防控方法,其有效性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逐渐明确,转而担心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对于这种新型近视防控方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拒之门外,做科学进步的阻挠者;也不能盲目跟风,忽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0 阅读:0

我是佑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