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路遥的兄弟姊妹们
路遥有8位兄弟姊妹。他是老大,原名王卫国。排行第二的是妹妹王秀莲,二十多岁时因心脏病去世,路遥对这位妹妹很怀念,曾想以她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生命树》,终因他自己英年早逝而落空。路遥的二弟名叫王卫军;三弟名叫王天云;四弟名叫王天乐;排行第六的是二妹王萍;第七的是三妹王瑛;老八还是个妹妹,可惜夭折;老九名叫王天笑,小名九娃。
在这些兄弟姊妹中,王天乐和王天笑读者比较熟悉。王天乐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原型。路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一开篇就题写道:“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可见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王天乐给予路遥以很大帮助。与路遥一样,王天乐也很有志气,他爱好写作,青年时期打过零工,后来在路遥的帮助下成为报社记者,多次获得新闻奖项。
王天笑是路遥最小的弟弟。当年路遥生病时,在医院照顾的主要是王天笑。他后来成为榆林电厂的职工。
路遥的二弟王卫军读者虽不熟悉,但他与路遥一样也很有出息,后来在当地工商部门工作。
然而遗憾的是,路遥家族的遗传肝病让他兄弟们接二连三地离去。
1992年11月,路遥去世。
1996年,王卫军因肝硬化腹水去世。
2007年,王天乐因肝病去世。
2016年,王天笑同样因肝病去世。
在路遥4个弟弟中,目前健在的只有他三弟王天云。
02路遥三弟王天云,代替路遥给大爹尽孝,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原型路遥少年时,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的大伯。关于这件事,多年后王家人有不同说法,路遥的妹妹王瑛说:当时大哥只有7岁,为什么要到延川去呢?是因为奶奶太想念她的长孙。那时候大爹和大妈几次怀孕不成,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奶奶让路遥过去,一是陪伴奶奶,二是让路遥长大后为大爹和大妈养老送终。王瑛说:“如果不是为了陪奶奶,单纯把大哥过继是不可能的。”
路遥20岁时
路遥是在延川县成长起来的。他是个聪慧的孩子,很明白在农村种地没有什么出路,因此早早立下求学跳出农门的志向。但大爹不同意路遥继续上学,是在路遥和奶奶的据理力争之下,路遥才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学。再后来又考上大学。应该说,路遥对大爹和大妈多少是有些怨言的。有一年路遥回清涧县老家过年,和兄弟姊妹们在一起很快乐,可过完年后大爹便牵着一匹骡子,骡子上还缠着红绸子。路遥知道大爹来接他回延川县去,因此一下不高兴起来。
王瑛说:
大哥对大爹和大妈的感情,不能说不好,但不亲是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样,路遥毕竟在大爹和大妈身边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就算家里再困难,大爹和大妈也在尽力供路遥上学。路遥考上大学后,就已经表明他不会再回到农村了。正是鉴于这个情况,大爹再次找到路遥的亲生父母,请求让一个侄子到他们身边生活,以便给他们养老送终。
1972年,路遥的三弟王天云来到延川县郭家沟,代替路遥照顾大爹和大妈。
在路遥四个弟弟中,三弟王天云和二弟王卫军都没有上过学。王卫军当过兵,复员后因为会摩托车修理技术,被路遥托关系安排进甘泉县邮电局工作,不久后调到西安结核病疗养院烧锅炉,后来又调到延安工商局工作。王天乐上到高中,王天笑上到初中。路遥成名后,可以说对兄弟们能帮助的就帮助。王卫军、天乐、天笑的工作都得力于路遥的帮助。但王天云是个例外。
王天云在六七岁时也来过一次延川县郭家沟的大爹家。那时候交通不便,王天云和父亲又是走路又是搭顺车的,走了两天才到延川县。那时候路遥正好在延川县中学上学,王天云和父亲便到中学找到路遥,父子三人在宿舍凑合挤了一夜,第二天又走了一天的路才到郭家沟村。
第二次来延川县郭家沟大爹家时,王天云已经17岁,那次他就留在这里,很多年没有回到清涧县。
与三个兄弟们相比,王天云是个本本分分的庄稼人,从来没有到城里谋生的打算。清涧县王家人多地少,而郭家沟村正好相反。来到郭家沟村后,王天云给村里放羊,每天记7个工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郭家沟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头脑灵活的王天云很快与村里签订了合同,承包下20多亩地。勤劳的王天云种上了西红柿、黄瓜、各种青菜等蔬菜。那时候种植蔬菜的人不多,因此每年下来都能有个几千元的收入。
不久之后,王天云又看上树苗培育的产业。又与郭家沟村签订了四年合同,开始培育苹果树苗、桑树苗等等。从种子开始育幼苗,长成后再嫁接。那时候一棵树苗能卖六七块钱。但是不久之后,上级要求退耕还林,王天云又立即改种景观树苗,大量培育松树、柏树等树苗。那时候延川县很多树苗是王天云提供的,价格按照平米计算。由此可知,王天云不仅头脑灵活,知道与时俱进不断改变经营产业,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农业技术,否则的话不可能经营成功。
那时候路遥的《人生》已经发表,电影导演吴天明曾和路遥回到郭家沟村取景考察,当看到王天云经营的苗圃时,路遥不由对吴天明感叹道:“你看我这个弟弟有多能干。”那时候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延川县曾大力向农民推广种植烟叶。种烟叶需要覆盖塑料薄膜。精明的王天云于是又开了塑料厂,回收旧塑料然后粉碎成颗粒,提供给塑料簿膜厂家。多年后王天云说: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开砖厂就是写的我开塑料厂的经历,还有我当万元户的过程都被写进小说里。实际上,我当时还不够万元,只有七千元,我们公社的书纪张益民是我大哥的同学,他一定要在村里树立一个万元户的典型,就硬是把我家的窑洞折算成钱,才勉强凑够一万元。我把这件事说给大哥听,大哥哈哈大笑……
可以说,王天云虽然没有像其他兄弟们一样有在城里工作的经历,但他在农村的经济状况一直是不错的。无论经营菜园、苗圃、开办塑料厂,都表明他是个具有市场意识的精明人,80年代能成为乡里第一个万元户、致富典型,可以说很不简单。路遥称赞王天云:是王家第一个富人!
03路遥为何没参加大爹的葬礼?他和王天乐有什么矛盾?王天云澄清关于路遥的诸多家事王天云没有接受路遥多大帮助,一方面在于他有自己的事业,经营苗圃和塑料厂,另一方面在于,他来延川县大爹家主要是为了代替路遥给大爹大妈养老送终。王天云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本本分分在农村做事,通过农业发家致富。对于王天云,路遥自然是很放心的,有一次对王天云说:你好好在家里照顾好大爹和大妈,以后你的四个孩子,我给想办法寻找出路。
路遥的大爹是在71岁去世的,葬礼时路遥没有回来。这在当地人看来未免认为路遥不孝顺。
但是王天云说:
大哥忙于写《平凡的世界》,不能分心。他不回来,我能理解,他也没有必要回来,因为家里有我,我就是替大哥完成给大爹养老送终任务的。
由此可知王天云非常开通,理解路遥忙于写作无法分身。而路遥也非常信任王天云,由他处理家事很放心。
在路遥和王天乐去世后,文学界曾有“路遥与王天乐兄弟失和”的传闻。其中尤以作家航宇在《路遥的时间》一书中描述很详细。对于这件事,王天云做了澄清:他认为所谓的“兄弟失和”,原因主要是由误解造成的:
当时路遥查出肝病后,家里人都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大家都查出这个病,只是程度不一。王天乐的情况比较重因此也进入治疗状态,为了给路遥治病,王天乐向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兄弟几个中,路遥与王天乐的关系最好,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王天乐给予路遥很大帮助,不仅给他提供了大量故事素材,还是小说里孙少平的原型。按照路遥的想法,住院后由王天乐去照顾他是合适的,但王天乐怕交叉感染一直回避这件事,于是路遥对天乐产生不满。
王天云说:
天乐没有及时去看他,就是因为自己也查出了病,我弟媳不让过去。大哥就觉得很不理解,很生气,后来在医院里,他就用早就想好的话把天乐狠狠挖苦了一顿,但天乐默默承受了,他不能告诉大哥真相,也无法给他解释,这就导致了外人想象着说他们关系“失和”或者“反目”……
在王天云看来,所谓路遥与王天乐“兄弟失和”,主要原因是兄弟之间善意隐瞒所造成的误解。
路遥与王天乐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路遥住院后,王天乐在幕后默默为路遥的治疗奔走。路遥去世后,天乐又为路遥墓地的迁建问题而奔走,在自身有病的情况下,他尽到了对哥哥的责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路遥英年早逝,王天乐也失去了给路遥解释、兄弟和解的机会。因为误解而产生一些怨言,也是情绪的真实流露,因此,应该谈不上什么“失和”或者“兄弟反目”。
总结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说:这是一个悲苦的家族。原因在于他们家族的遗传疾病,肝硬化腹水先后夺去兄弟四人的生命。王天云早在80年代就查出这个病,所幸他积极治疗,情况一直很稳定。
当我们佩服路遥为人民写作的拼搏精神时,不能忘记他的几个兄弟们,尤其是王天云,无论在路遥生前还是去世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默默无闻,但他对路遥写作事业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假如不是他代替路遥给大爹大妈养老送终,路遥不一定能安心写作。大爹去世后路遥没回去,王天云对大哥表示了充分理解。而在路遥去世后,王天云又承担起抚养大妈李桂英的责任。
照王天云的说法,大妈智商有点问题,不太精。那时候王天云已经搬了新家,邀请大妈去住,她却不去。王天云拉给她的面粉,她送给别人。当时陕西作协的曹谷溪等人给大妈募捐了一笔钱,大妈却信不过王天云,让他娘家侄子代领。大约有十几年时间,这笔钱都是经过她侄子的手。后来大妈瘫痪,她娘家侄子却不管了,王天云只得把大妈拉到自己家,和妻子伺候了一整年。后来李桂英去世,王天云把她安葬。无论怎样,王天云善始善终兑现了替路遥尽孝的责任。
如今的王天云,在自身有病的情况下,仍旧积极追寻路遥的脚步,宣传路遥为人民写作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