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萬斯年:廉立散儒傅斯年

噩噩文化 2024-08-16 21:33:44

「乌(于)万斯年」 | 台北傅斯年纪念室藏

《诗经》:「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意为:千秋万载都能承受上天的福佑。

傅斯年寄雪叔侯雪舫 | 1927年,广州

傅斯年(1896-1950)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者,「新史学」的开山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教育家与政治评论者,其一生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傅斯年的身份证 | 1946年,51岁

一九四六年内政部公布「国民身份证实施暨公务员首先领证办法」,规定中央及省级公务员率先领发身份证。傅先生当时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因此首先领证。

中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至云南昆明,最后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抗战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迁回南京的原址,即住址栏上的「鸡鸣寺路一号」,傅先生照片上盖有「南京市国民身份证」的钢印。值得注意的是照片旁有一行注记「箕用△代表斗用○代表」,这是用来标示「指纹」的符号。当时因为照片不普及,未贴照片者,可用指纹特征来验证身份。

傅斯年自写传略 | 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六、七月间,傅斯年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之请,撰写传略。傅先生在来文上写:「曾祖,纪勋,安徽布政使。祖父,淦,辛酉拔贡。父,旭安,甲午顺天举人,主讲龙山书院六年,三十九岁卒。」

释文:姓名:傅斯年年龄:四八(一八九六年三月廿六日生)籍贯:山东聊城学历:民国八年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毕业。次年二月至英,留学伦敦大学之Univercity College,至十二春。同年秋至十五年夏,留学柏林大学。经历:民国十六年初,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后改称文史科主任)至十七年秋。民国十七年三月,大学院聘为国立中央……筹备员。同年八月改为主任。十一月改为秘书兼代理所长,至次年六月。嗜好:此项所指,如系西洋人之所谓recreations,本人全无;若指中国人传统的之所谓「嗜好」而言,则除过去如吸吕宋烟,现在因病业已戒掉外,其余亦均无之。兴趣:在大学读书时喜看旧戏,在伦敦及柏林留学时,多看史剧与operas,当时同看者,在英为张道藩先生等,在德为俞大维先生等。所在:……(自民国十八年夏至今)

傅斯年的名片 |

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父亲俞寿臣是陈寅恪的舅舅,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维的亲姑——这样算起来俞大维和陈寅恪是姑表兄弟。

俞大维的妻子是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嫁给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傅斯年娶的是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綵。——这样算起来傅斯年是陈寅恪的表妹夫。

俞大綵 | 1929年

俞大彩幼年即接受新式教育,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有沪江才女之称。学生时期的俞大彩可谓允文允武,不论是文言论理还是白话小说都有发表,她还是沪江女生棒球队的队长。婚后也仍在《独立评论》上发表讨论妇女议题的文章,对比于现代妇女可为毫不逊色。

俞大綵 | 1929年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上所言,「出家」、「入娼」与「自杀」几乎当时离婚女子的全部选择!随着性别平等意识逐渐萌芽,女子在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南京国民政府于 1930 年公布了从属于《民法典‧亲属编‧婚姻章》的新离婚法,正反映了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傅斯年 16 岁时与原配丁馥萃以媒妁之言结合,丁馥萃虽为聊城第一美女兼才女,但傅斯年因为求学与工作长期与丁馥萃分居,再加上两人并无子嗣,这对才子佳人终以离婚收场。

《金刚钻》报纸 | 1932年3月15日

据 1934 年 8 月 10 日的小报《金刚钻》报导,傅斯年与丁馥萃离异时付出了一笔为数不小的赡养费。原本丁馥萃所提出的赡养金额为 35000 元,经过亲友多人斡旋之后以 2500 元达成协议。丁馥萃在离异之后既不愿意继续接受傅家金援,也回绝回到娘家的提议,并且宣称这笔赡养费加上傅斯年弟弟给的 500 元将用在每月 10 元的房租,若是 3000 元用完即自戕了结余生,真正的结局如何则未见于史料的记载。1934 年 4 月 9 日傅斯年给李济与赵元任的信中提到,傅斯年领了所长加给也才月薪 500 元(徐中舒 350 元、陈寅恪 100 元),若是要付 35000 元的赡养费遭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就算最后敲定的金额不到原本十分之一,这对于当时月薪 500 元的傅斯年扣除固定开销后也相当吃力。

除此之外,俞大彩还担任《沪江年刊》编辑部美术主任,婚后也在《独立评论》上发表妇女议题的文章。傅斯年与丁馥萃离婚后便与其结婚,这时俞大彩成功的扮演傅斯年心灵伴侣的角色,傅斯年给妻子的家书,呵护关爱之情满纸盈溢;无论大事小事,彼此坦然交流,互动亲密。而这种亲密的互动与丁馥萃却无法形成,或许这就是傅斯年坚持离婚的主因。

傅斯年在殷墟 | 1935年,安阳,由左至右:傅斯年、伯希和、梁思永

傅斯年致蒋中正函 | 1935年3月27日

釋文:

主席鈞鑒:頃間侍座,承以國府委員之任諄諄相勉,厚蒙眷顧,感何有極!斯年負性疎簡,每以不諱之詞上塵 清聽,既恕其罪戾,復荷推誠之加,知遇之感,中心念念。惟斯年實一愚戇之書生,世務非其所能,如在政府,于政府一無裨益,若在社會,或偶可為一介之用。蓋平日言語但求其自信,行跡復流于自適。在政府或可為政府招致困難,在社會偶可有報于國家也。即如最近東北事,政府對蘇聯不得不委屈求全,在社會却不妨明申大義,斯年亦曾屢屢公開言之,此非一旦在政府時所應取。然亦良心性情所不能制止,故絕非政府材也。(此句頗有語病,似謂政府中人皆無良心者,然已發矣。)參政員之事,亦緣國家抗戰,義等于徵兵,故未敢不來。今戰事結束,當隨以結束。此後惟有整理舊業,亦偶憑心之所安,發抒所見于報紙,書生報國,如此而已。斯年久患血壓高,數瀕于危,原意戰事勝利,即赴美就醫,或須用大手術。一俟胡適之先生返國,擬即就道,往返至少三季,或須一年。今後如病不大壞,當在草野之間為國家努力,以答 知遇之隆,萬懇 鈞座諒其平生之志,從其所執,沒生之幸。另請力子、雪艇兩先生詳述一切。專此,敬叩

鈞安

○○○謹呈 三月廿七日

此外又有一信給力子、雪艇,所言極透澈,無忌諱。匆匆未留稿。

傅斯年墓 | 台湾大学傅园

1951年12月20日,傅斯年逝世一周年忌辰,这一天,由傅斯年生前同窗好友罗家伦前导,台大代联会主席罗锦堂与李德进手捧骨灰盒,新任校长钱思亮主持仪式将安葬傅校长骨灰于亭内大理石墓,最后敲纪念钟五十五响,向55岁逝世之傅校长致敬。敲第一声的是傅斯年的妻舅、时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俞大维。

傅斯年文创 | 台北傅斯年纪念室

1 阅读:4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