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柱、瑟枘、罗绮 |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
胶柱鼓瑟:粘住琴柱去弹琴,比喻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或制度,类似于刻舟求剑。
️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乃知向人之愚。《笑林·胶柱鼓瑟》
️ 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瑟的弦依照不同的调式分组排列,根据不同曲目的需要改变琴柱的位置、调整有效弦长。有效弦长越短,其振动所得的音就越高,琴弦与琴柱之间的张力就越大;在进行速度较快的弹奏时琴弦承受的压力和摩擦力就越大。
二十五弦瑟 |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
有很多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乐器,现在已经很陌生了,比如瑟,比如篪,比如箜篌。它们的消亡代表了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是与时俱进的变体:瑟的变体是古筝,篪的变体是笛子,箜篌的变体是竖琴。
伯牙之所以摔琴,因为作为输出方一旦没了对象就失去了输出的意义,自己不摔,时间会帮你摔,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瑟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不声不响。
❁瑟❁
皇朝礼器图式 |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清内府绘本
可以看到直到大清朝瑟还在乐队服役,装饰繁复,不愧「锦」瑟。
️ 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尔雅】
言“瑟”必曰锦瑟、宝瑟,犹言“琴”曰玉琴、瑶琴。
传说太昊伏羲氏“断桐为琴,絙gēng桑为瑟”,舜帝时乐工把十五弦的瑟增加到二十三根弦。《淮南子·缪称》:“治国譬若张瑟,大弦絙则小弦绝矣。”絙gēng,拉紧,说国家治理应张弛有度。
️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乃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
三十五弦瑟 | 补史记.唐.司马贞.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
️ 瑟的演变:
伏羲:三十五弦、五十弦
黄帝:二十五弦
周朝: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
汉及后世:二十五弦
十四弦瑟 |
魏氏乐器图.明.魏之琰传
️ 叶嘉莹:瑟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本来就是低沉哀伤的,再加上它的弦有五十根之多,所奏出的乐曲就更是繁复曲折、忧郁悲怆了。
弦多就会悲?同理可知弦少就欢快。弦的多少只会影响乐器的音域,不会改变旋律。音域加宽,最低音更低最高音更高,乐器的表现力会更丰富,即便如此也不能说音域越宽就越「悲」。
音乐的情绪都在旋律和节奏上,关键在强、弱、快、慢,而不是看弦的多少。按这个说法那两根弦的二胡就只能演奏欢快的歌了?
但是后世「望弦生义」的文人写诗作文都以「弦多即悲」为依据,比如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自伤、悼妻、仕途、宫娥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瑟谱 |
清.乾隆文溯阁抄本
李商隐有很多诗故意不起题目,就叫“无题”或者取第一句头两个字,再加上里面大量用深奥的典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又想抒发感情又不想被人看透心思。
但越是这样,后人研究越起劲,人人都觉得自己窥到了李商隐的心坎里。比如这篇相当于无题的《锦瑟》,历代文人纷纷加入,号称“一篇锦瑟解题难”。
西汉早期的瑟 | 长沙马王堆1号墓
古人亡妻叫「断弦」,再婚叫「续弦」,夫妻关系融洽则加「琴瑟和鸣」,都是用乐器来打比方。
唐朝的瑟早就是二十五弦了,李商隐故意写“锦瑟无端五十弦”,咦?好好的瑟怎么无缘无故的成五十根弦了?一根根的弦一个个的弦柱,像一年又一年的青春岁月。
我觉得说这首诗是义山五十岁时所写没毛病,我咋就突然五十岁了?!
孟心史说李商隐在悼亡妻,他结婚时二十五岁,想必其妻也是二十五岁,相加得五十,因此说“五十弦”。苏雪林说:不能臆想李夫人的年龄,其悼亡的是其所爱的宫嫔,和妻子无涉。
还有说是二十五根弦都断掉,就成五十根了。弦断加倍那「柱」不会多啊!还是二十五个瑟柱啊!施蛰存又说那时候的瑟是一弦二柱,一看又是和叶嘉莹老师一样对乐器一窍不通的人,不予采信。
二十五弦瑟 |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
宋人许彦周说锦瑟之为器也,其柱如其弦数也。又说令狐楚的侍妾会弹一首曲子叫《锦瑟》,李商隐听过以后才写了这首诗。
总之,把“锦瑟”说成是人名,纯属毫无根据的臆测。
而王世贞说李商隐的诗就在于讲不清道不明才有意思,非要一句句的考证明白反而没咂摸头儿了。
现代出土汉及以前朝代的乐器实物,瑟的出土量很多,且大都是二十五弦,一弦一柱,一弦一音。所以假如考试的时候问你瑟有多少根弦,回答「二十五」。
五十弦翻塞外声
25×2=50
二香琴谱 |清.蒋文勋撰.梅华庵藏板.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唐钱起有诗曰: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不用提瑟,二十五弦就是瑟。
辛弃疾说「五十弦翻塞外声」,也没明说是什么乐器,但是有过五十根弦的乐器就只有瑟。大概老辛是想说塞外旋律的悲苦,有人说军乐,军乐不应该是铿锵激烈嘛。
瑟的式微是从两晋时开始的,而筝在南宋才开始崛起,其间,瑟充其量只在宫廷祭祀的礼乐中能用到,辛弃疾听到的机会不大。而五十弦的瑟早成绝响,他只能想象,想象五十根弦的瑟弹出来霹雳弦惊的音色,弹拨乐的确是能够制造出铿锵的感觉,听听二十五弦的古筝吧:
虞美人.2015.CUT,新谈虎斋,24秒
瑞鸣音乐《虞美人》片段 | 作曲:谈虎斋主,古筝:苏畅
瑟瑟
声音、颜色、宝石
长安十二时辰 | 原著:马伯庸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提到了瑟瑟。在第22集中,安大人陪夫人逛集市时,安夫人要买发簪,“天青的瑟瑟石最好”。她说一颗波斯的瑟瑟石最少千钱,够安大人一个户部小吏半年的俸禄了,所以,最后只带了一堆太真同款道簪回去。
颜色:一种碧绿色的宝石。古代波斯人将宝石称为“sit-sit”,音与“瑟瑟”相近,半江瑟瑟半江红,即是以“瑟瑟”的碧色比喻江水的深碧冷色调。
《周书·异域传·波斯》:波斯国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为人贪,破石 ,获瑟瑟十馀斛。
章鸿钊的《石雅》中说:六朝之际,瑟瑟之出西域者,当与今称蓝宝石者为近;二、南诏之瑟瑟,仍当与蓝宝石者为近;三、瑟瑟一物,自唐以下,真赝杂出,赝者殆非琉璃莫属。
声音:形容秋风萧瑟的样子。秋风瑟瑟,枫叶荻花秋瑟瑟。
️《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飀飀。”
如果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瑟”翻译为瑟瑟的响或瑟瑟的抖动,显然不对,那样“瑟瑟”和“红”就不对仗了,红配绿才是正解,试想:夕阳倒影在江面上,江边的大山遮住日光的一半呈现深碧色,而受光的一面则倒映出晚霞的红色,碧绿的冷与热情的红形成反差,多美。
参考资料:刘开扬:唐诗论文集张雨萌,曾智安 :弦柱思华年:中古乐器诗的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