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嘉靖非得把《治安疏》搞的天下皆知,假装没看到不行吗?

琅琊左史 2024-06-11 17:13:53

这里就先讲讲明代大臣上奏折的流程。

明代设立了通政使司,专门掌管大臣奏章、臣民密奏等事项。明代官员如果要给皇帝上奏章,要写两份,一份是正本,一份是副本。写完后要送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将正本上呈给皇帝,副本送到六科(专门监察六部的部门),六科也会誊录一个副本,根据奏章中所奏事项,将副本转呈相关部们阅看,此时负责朝廷邸报的报房也要抄录一份备制作邸报用。

皇帝拿到奏章后就会阅看并批复意见,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后面明成祖朱棣因为政务繁多就设置了内阁,协助他处理奏章和政务。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瞻基开创性教太监读书,司礼监逐渐掌握实权,成为与内阁并驾齐驱的中枢机构。到了这个时候,官员上奏章的流程就出现了变化。

官员将奏章送到通政使司后,通政使司仍旧将副本送到六科阅览,同时将正本送到内阁,内阁辅臣阅览后要票拟处理意见,将票拟附在奏折上转呈司礼监,司礼监会上呈给皇帝亲自批阅,如果皇帝认为内阁的处置意见得当,就让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披红后的奏折就正式生效,就会下发相关部门去办理。皇帝如果觉得奏章不合心意,也可以留中不发,这个事情也就被皇帝压下了,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不知道,通政司、六科、内阁的人都知道。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身上的任务就会减轻,太祖皇帝的孝子贤孙们就不用像他老人家那么辛苦。

票拟权给了内阁,披红权给了司礼监,皇帝居中裁决,遇到明君这个三角形制度就很稳定,能发挥很大效力,遇到昏君或者弱君,这个制度只会催生权宦或者权臣。明朝爱出大太监,比如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明朝也爱出权臣,比如嘉靖时期的严嵩、隆庆时期的高拱、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出权臣还是出权宦就看内阁和司礼监谁的手段更高明。

现在回到正题,海瑞上《治安疏》,也要抄录两份,按照章程送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看到这个大逆不道的奏章估计要吓得尿裤子,但还是要按章程办事,副本送六科,正本上呈内阁。内阁首辅徐阶看到海瑞这个奏章,虽不至于尿裤子但也是汗毛倒竖,但他还得按章程办事,这个奏章是骂嘉靖的,徐阶也不敢票拟什么,估计只会写个臣罪该万死等请罪的话。司礼监拿到这份奏章,也是吓得尿裤子,但没法子,按照章程办事,把奏章上呈给嘉靖,此时嘉靖终于看到了骂他的奏章,就气个半死。

看完奏章,嘉靖肯定想把奏章撕个粉碎,就当从来没有过,但它真实存在,很多人都看过,他想淹也淹不掉。还好,嘉靖没有失去理智,只是把海瑞关了起来,也没有从史书上抹掉这篇奏章。海瑞的治安疏就流传到了现在,成为天下第一疏。

《大明王朝1566》中,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演绎,说海瑞是在群臣上贺表的时候以贺表名义上的这道奏疏,这是不对的。其实这道奏疏经很多人之手后才到了嘉靖手中。不过电视剧中嘉靖让群臣批驳海瑞这个剧情很有意思,真实的嘉靖肯定希望群臣站在他的一边批判海瑞,但事实上群臣都站在海瑞一边,真正“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人其实是嘉靖。

2 阅读:277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