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种阳谋,挺好使的,但袁绍为何不用呢

七彩得四叶草 2024-10-05 16:09:13

阳谋乃是公然坑你且让你无法躲避的手段。历史上此类著名的阳谋不少,像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金刀计之类。

实际上,众人皆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是一种阳谋,将那上头的掌控在手,借此来摆布下面层级稍低的,这不就是阳谋嘛。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因曹操而广传,但此前类似之事常见。像董卓进京后便如此,霍光辅政本质亦如此。这类事想清本质就不怪了,历史诸多事多是本质类同,仅说法不同罢了。

汉末时局势大乱,北方的霸主袁绍其实更早知晓那阳谋建议,董卓在前曹操在后,处于中间的他为何不选这好用之法?是其认知不足,还是另有缘由?

咱别凭主观去臆想猜测,而是依据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地进行理性剖析,探究下袁绍究竟该不该施行这个阳谋呢。

袁绍能顺利从韩馥那“讹”来整个冀州,主要是靠袁家“四世三公”这块金招牌。若让曹操这阉宦后代去,韩馥绝不可能拱手让冀州,只会是一顿暴揍和各种暴击言辞。

袁家作为顶级士族的代表在袁绍身后,唯有皇权可压其一头,当下此品牌被董卓掌控,五年后却会被曹操这一青年夺得。

事业得以提升后,不少大老板都热衷且必须要做的事,便是和身边核心班组成员探讨诸如战略计划、发展规划等问题。

袁绍拿下冀州后,骑都尉沮授给袁老板呈上一深刻方案,说要横跨大河之北,整合四州,揽英才,拥百万众,迎天子,复宗庙,号令天下而讨不臣,如此争锋则无敌。

自然,我们都是成年人且大抵也是职场人士,都明白给领导呈交方案与看法,不能生硬直接,得先做好铺垫,而后要给予领导信心或明确目标。

聪慧如沮授,干这事自是拿手,他给袁绍提方案前,先巧妙铺垫,说老板您少年成名,早早在中央任职,声名赫赫、能力超群、品质可靠,此次吓走韩馥、夺取冀州,更是让天下人见识到您的厉害,也证明了您的实力。

沮授最终所表达的意思挺明确,差不多就是说“只要依着我的规划行事,以您的才能与实力,用不了几年,您便能称霸天下。”

这里提一下,沮授在袁绍阵营里于史书中堪称最厉害的战略家。别小瞧他那几句话,简单几句就为袁绍规划出清晰可行战略:占河北,凭其优势,借袁家背景,抓正统王牌,基本就稳赢。

那沮授的方案或意见,袁绍究竟有没有采纳呢?实际上袁绍听进去了,听完后他对沮授所说表示极度认同,直言:“这正合我意!”

且袁绍并非讲职场虚言,沮授意见里除“迎大驾令天下”那点外,其余袁绍和曹操谈战略规划时基本都说过,就算这点,他虽未亲口讲,但早有类似如拥立刘虞为帝之举,不就为此目的。

故而,许多人自身都没活清楚,却总指责袁绍糊涂,殊不知人家一直头脑清醒,活得明白,其在战略上犯错极少,甚至比曹操还少。

在这里首先要清楚一点,就是他人若同时向你传达多种意思,你潜意识必定会挑最爱听且最满意的来接收,其余的就自然变成了陪衬之音。

袁绍听沮授所言时,对其第一点意见尤为兴奋,致使第二点被不自觉弱化,或许这是他后来未刻意“迎大驾而令天下”的原因之一,可并非主要的,也不应是。

那么,袁绍之后为何没特意践行沮授“迎大驾而令天下”之策呢?根本缘由何在?咱们认真琢磨下,实施一项方案,不都得先考量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嘛,就从这两点来剖析。

那时天子乃著名的汉献帝刘协,他命运坎坷,在董卓淫威下做傀儡皇帝,董卓在大西北跋扈,袁绍对此心有余力不足,让他迎回天子不太现实。

此外,就恩怨情仇方面而言,袁绍根本不想也绝对不可能去迎回刘协这个天子,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起初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时,袁绍在殿上与董卓拔剑对峙反对。虽其针对董卓,但表面看,他和刘协君臣关系尴尬,先前说我不配,如今又迎回供着,岂不是打脸?

其二,董卓西迁时竟将袁家满门诛杀以泄愤。虽说此乃董卓所为,可那时刘协乃明面皇帝,政令皆经其手口,对此,袁绍心中着实别扭。

其三,袁绍屡次触怒刘协所代表的政府,还释放出极为明显的不认可刘协政府这一信号。

董卓曾欲与关东群雄和解,遣众多士族高官东行做说客,然袁绍因家仇,与其弟袁术将韩融等多人皆杀,这足见其城府,且此行为相当于与朝廷公然结怨。

再如袁绍为拉其弟袁术一同拥立刘虞,竟写信言“汉献帝非先帝血脉”“刘协乃仇家”之类不当之语,足见袁绍从未认可且不愿接受刘协为帝。

再如袁绍执意拥立刘虞称帝,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向天下表明,他袁绍根本不承认刘协是皇帝。

综合这些纷繁复杂的恩恩怨怨来看,袁绍其实不太想迎回刘协,也可以说他迎回刘协的路因诸多原因早就行不通了。

由于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且彼此间恩怨纠葛极深,这些都成为袁绍在迎回刘协这件事上的切实阻碍。

接下来谈谈“必要性”。为何要“迎大驾以令天下”?实则是为争身份优势。那袁绍当时有优势吗?他乃“四世三公”豪门之主,虽不如皇权代言人,却远超他人,对他而言,“迎回天子”重要却非必要。

为何后来曹操对毛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议极为重视?只因实际情况有变,刘协至洛阳附近,夺他不难,且曹操与刘协及汉室无矛盾,他出身宦官家庭,需此王牌来号令群雄。

这东西仿若游戏外挂,部分玩家到特定级别就觉得它无关紧要,可对另一些玩家而言,若不借助它,那游戏几乎就没法进行下去了。

总之,袁绍对“迎大驾而令天下”不上心,因其非必要且难实现又尴尬,但这并非他没远见格局,若他真是短浅之人,也不会策划“拥立刘虞为帝”了。

然而,大家知晓它有何用呢?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帝罢了,想用其来烦我、逼我,我才不吃这一套,偏不听你的,你能奈我何?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若你参与游戏,那就务必遵守规则,不然,庄家与其他想玩的人定会将你逐出游戏之列。

那时汉室皇权虽已丧失自主之力,可名义仍存,且无新旗号、新机构与之公然对抗。割据群雄名义上皆为汉臣,若公然抗命,便是破坏规则,易招仇恨引祸上身。

这东西类似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盟主令牌,若你对持令牌之人不服倒无妨,可对令牌不服就危险了,否则令牌失去意义,谁拿都没用,故而服或想得到它的人会除掉不服者来警示他人。

曹操挟天子后,竟将雄踞北方的袁绍封太尉,自己封大将军,气得袁绍够呛,他哪敢就此造反,后来曹操醒悟过分了,才把将军号给袁绍。

别小瞧这些看似虚浮的名义与封号,若没有,很多时候简直举步维艰。有些事物,你是否相信无关紧要,关键是多数人得相信。

周公所发明的各类礼仪制度乃是依凭此种逻辑去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实则如同我们常言的道德与制度制约一般,是团结多数以制衡极少数。

在此,一些朋友可能会疑惑,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般好用,可曹操挟持汉献帝后,也没见能让谁放下武器就放下,那些与曹操作对的人依旧和他争斗不停,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这其实是关于人们为守规则而愿付代价或担成本的事。像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大家都懂咋回事,若只是言语挤兑或做点小伤害的事,我或许能忍,可若想借此白占或剥夺我核心利益,那我绝对不忍。

说白了,这其实关乎大家在何种范围能保持相安无事,也是游戏中一种默契体现。我只在你可忍受区域折腾,你也仅在不受致命伤区域忍耐。

实际上,所有规矩制度皆为君子之约,仅对甘愿遵循之人有效,而其执行者与维护者亦需具备相应的能力与实力。

那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威力巨大,正因东汉皇权仍具强大影响力,特别是在中下阶层。中低层官员和百姓不知朝堂内幕,判断就看谁守不守规矩。

那时曹操参与讨董,因无朝廷编制,无法自立旗号,只得依附张邈。此乃规则之效。没编制若打曹操旗号,就非正义之师,或被当反贼,这与现今“无主体不能接业务”同理。

然而这种东西会失效呀!像多政权时,或有公然破坏规矩者,或多数实力群体不认可,或遇桀骜不驯者,“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无用了,如董卓、孙坚等。

与那些不讲、说不清、不愿讲规矩,且有能力不按规矩行事的人,谈论对其不利的规矩,纯粹是徒劳。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总能奏效。

说了这么一大通,无非是想让大家知晓,有些事物虽的确好用,可并非全能,任何事都存在漏洞与盲区。

最后说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无副作用,答案是肯定的。这种以下犯上、挟持天子令诸侯的做法本就有违规矩,手段不光彩,所以曹操才名声不佳,被视为汉贼,其所为众人皆知。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10-05 17:23

    推荐个小说 朕能走到对岸吗 前部分写的还是可以的,假如本初也挟了个天子

七彩得四叶草

简介:爱遐想的人,心里都揣着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