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壸茶:(故乡)临朐县蒋峪镇杨家庄子村

张哥文化 2024-09-22 11:08:38

2012年9月出版的《临朐村镇志略 》沂山卷,记载信息如下:

杨家庄子村位于镇政府东北10公里处,蒲沟河西岸。北邻刘家营村,东与曹家官庄隔蒲沟河相望,南界北蒲沟村,西与刘家庄子村毗连。聚落呈三角形,主街东西向。蒋(峪)蒲(沟)公路从村东南北穿过,交通较为便利。

明洪武年间,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立村,故名。宣德年间,王姓自琅琊川里苑迁入,杨姓徙,村名沿称。现有王、林、张、刘、史5姓,共310户,1117人,均为汉族。以王、林姓人口为多。

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同林家官庄、刘家庄子、胥家官庄村成立黎明高级社。1959年10月,分别建立杨家庄子、林家官庄和刘家庄子(含胥家官庄)3个生产大队。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佛山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佛山社;1930年属第七区伏右乡;1944年6月,属大关区;1952年属第十区(大关)杨家庄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蒲沟乡,是年9月,属大关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蒲沟乡;1993年,撤乡建镇,属大关镇;2007年9月,大关镇与蒋峪镇合并成立沂山镇,属之。

现有耕地1625亩,分布在南凤凰山、北凤凰山、东岭、马家沟、马家场、大石山、小石山、瞎汉沟、南洼等片,岭地、洼地各半,土壤为棕壤和潮棕壤。

1949年建国前,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高粱及小杂粮,建国后玉米、地瓜面积有所增加,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立足当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建起黄烟基地250亩,年产烟叶4万公斤;新栽山楂50亩,苹果、柿子、梨等果树60亩,盛果期,年产果品12万公斤。

近几年来,花生种植面积大为增加,常年种植800亩,亩产花生300公斤,收入1500元左右,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牛、鸡、鸭为主。自2002年始,规模饲养逐渐发展,现有规模养猪户7家,养牛户8家,养肉食鸡户5家,养鸭户6家,养貂户4家,每个养殖户年收入2万元至4万元。

有日用百货门市3家,面粉和饲料加工业户2家,建筑队3支,农用汽车3辆,拖拉机、手扶拖拉机105台,收割机、脱粒机、粉碎机12台。

1982年开始新村规划,1986年基本完成。建成长600米、宽12米的东西大街1条;长800米、宽10米的南北大街2条。2008年,3条大街全部水硬化,总面积1.2万平方米。

1984年全村通电,安装60千伏安变压器1台,户户用上电灯。现有变压器3台,总容量120千伏安。全村有彩电350台,冰箱180台,洗衣机112台,空调18台。

1970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力开展以整地改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整修水平梯田600亩,挖大口井1眼,建扬水站1座,修石渠1500米。使800亩粮田得到灌溉,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

20世纪30年代设小学,后停办。1954年重设小学,一至四年级2个教学班,有教师2人,学生40人。1978年,小学戴帽设初中班1个。1979年,初中班合并到刘家营联中。2006年,小学合并到刘家营小学。

村中子弟勤奋好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考出本科生78人,其中硕士1人,在读硕士2人。

军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王树功,曾任北京军区某部调度处处长,退休后住北京。王若功,曾任潍坊啤酒厂党委书记,已退休。王国进,曾任青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已退休。王成忠,曾任宁夏青铜峡铝厂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住宁夏银川。王若刚,现任第二炮兵宝鸡基地师职干部。王伟,现任临朐县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王奎,现任潍坊广播电台广告信息部主任。王强,曾任临朐县机关党委副书记,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58年设卫生室,有卫生员2人,卫生员王若浩,擅长小儿病症的治疗,名闻乡里。现有卫生室2处,医务人员2名,97%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46年春,中共沂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领导机关进驻吕庄、侯家庄、蒋峪等村,专署财粮科、公安局和医院曾设在村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人踊跃参军支前,仅1948年,就有20人参加解放军,被县政府授予支前模范村。

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有:王若胡,曾任大关区公安员,南下后任福建省劳改大队政委,2002年病世。王卓凡,曾任大关区副区长,1949年南下,任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局长,离休后住金华。王若云,1946年参军,曾任北海舰队某部政治处主任,2007年在青岛病逝。王若卓,1946年参军,曾任解放军某部团长,转业后任临朐县商业局和工商局局长。王若慈,曾任南京铁路局工会主席,2005年病逝。王若喜,曾任南昌铁路局副局长,离休后住南昌。王国琛,南下干部,曾任华中师范学院总务处主任,2003年在武汉病逝。王国庆,曾任济宁市木材公司党委书记,2004年在济

革命烈士有:王国玺,1926年生,1946年11月参军,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任排长。王国珍,1923年生,1945年参军,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

村有国槐2株,其中1株高11米,胸径1.6米,冠幅14米,树龄700年。

中共村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为:王若江(1950.1-1955.11)、王国建(1955.12-1956.6)、王国秀(1956.7-1958.8)、王相三(1958.9-1959.9)、王国秀(1959.10-1965.12)、王国仁(1966.1-1976.12)、王敦(1977.1-1978.12)、王若俊(1979.1-1988.12)、王欣(1989.1-1993.4)、王若习(1993.5-1994.9,支部委员主持工作)、王欣(1994.10-1995.2)、王树杰(1995.3-1997.2)、刘兴习(1997.3-1998.3,挂职)、王成刚(1998.4-1998.12,支部委员主持工作)、王若珍(1999.1-2005.1)、宋立义(2005.2-2006.11,挂职)、王若伟(2006.12-)。

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及任职时间为:刘丰溪(19561-1959.10)王相三(1959.10-1965.12)、王西录(1966.1-1970.12)、王国胜(1971.1-1976.12)王国孝(1977.1-1978.12)、王相坤(1979.1-1984.10)、王成刚(1984.10-1989.12)、王若习(1990.1-1993.4)、王若俊(19935-1995.2)、王若珍(1995.3-1998.12)、王成刚(1999.1-2004.12)、王若珍(2005.1-2006.11)、王若伟(2006.12-)。

--------------------------------------------------

题外话:

小时候从吕庄去曹官庄姥姥家,步行的话经常走杨家庄子村,沿着回旋的土路前行,经常遇见放羊的老汉,一片烟屋貌似有一二十间,村里墙上还留有时代的标语,是一个伟大豪迈的时代的痕迹,记录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文记载“20世纪30年代设小学,后停办。”我的外公曾光着膀子,喝着大叶茶和我拉呱,谈及自己曾在杨家庄子上过几年学,冬天生着炉子,有同学拿着塑料类的东西烧着玩耍...,他写的一手好字,可惜我懂事的时候他眼已经花了,基本不大动笔了,有一次我看到他炕头有一本泛黄的旧书,蝇头小楷真叫一个漂亮,我拿起来问道:这本书是印(刷)的吧?我外公笑道:抄写的。我不大相信,仔细端详一番,说怎么能写的这么好,他还是笑着说:这个人抄的不算好。

过去经常听姥姥姥爷提起杨家庄子一个老大夫,叫“yue hao”(我一直认为是“岳蒿”,误以为他姓岳),经常见我姥爷派我三舅去找“岳蒿”拿药,直到看了杨家庄子村志才知道是“王若浩”老大夫,方言确实读“yue hao”,是个颇有名望的老医生。

我姥爷懂周易,可能有几本手抄的书,结婚查日子经常有人找他,我母亲近期回忆说,当时曹官庄有几个朋友,还有杨家庄子“岳蒿”大夫,经常聚在我姥爷家研究周易,中午就家简单吃点便饭,下午继续拿着书商量,俨然是个民间学会。

同时我姥爷是个木匠,体现匠心的细节就是---他做的小板凳多年后棱角磨平的时候,榫卯仍严丝合缝。

我姥姥老家李家砚峪,温婉可亲,极少恼怒,总是一不小心就冒出一句让我触动很深的话。一次是我哭闹大人试图管我,她笑着说:树大自直,让我好像受了肯定和鼓舞;另一次是我跟她说钱的事情,我算来算去,她笑着看我半天,说:钱短人长,让我瞬间愣住;还有次是地上有个纸片我们踩来踩去,准备扔锅底烧掉,她要过去放起来,坚持说:上面有字,我告诉她这个纸片是废纸了没用可以烧掉,她反复坚持说:不行,上面有字。

他们连同古老的村庄,承载着无尽的记忆,虽是凡人旧事,却又不同凡响。

0 阅读:0

张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