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明明很自私,可总是不知收敛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7-21 17:27:29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总会遭遇那些自私自利之人。每当与他们相遇,内心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奈。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仿佛整个世界都应围绕着他们转动。我们试图理解,试图包容,可他们的行为却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底线。

看着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择手段,不顾他人死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悲哀。想要与之理论,却又深知那只是徒劳,因为他们的心中早已被自私填满,容不下一丝他人的声音。

无奈于他们的冷漠,无奈于他们的无情。我们付出真心,换来的却是伤害;我们伸出援手,得到的却是冷漠的回应。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我们在这自私的阴霾中,迷失了方向。

曾无数次在心底呐喊,渴望他们能有一丝良知的觉醒,能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但每一次的期待,都在他们的自私面前化为泡影,只剩下深深的无力感。

那么,那些自私的人,可曾知晓自己会给他人带来诸多伤害?他们并不知晓,这并非是道德的沦丧,而是源于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所致。

正如叔本华所言:“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

自私

自私的人往往会给身边人带来巨大烦恼

在百度百科中,曾有这样的阐释:自私,乃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心理现象。“自”,代表自我;“私”,意味着利己;“自私”,指的是那些只顾自身利益,而将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利益抛诸脑后的行为。

那么,自私之人究竟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其一,极度自我,漠视他人。自私的人仿佛戴上了一副只看得到自己的眼罩,难以做到换位思考。他们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身的欲望、感受、需求和目标之上,对他人的状况全然不顾。就像在工作场合,有些同事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业绩上,当其他人向他求助时,哪怕自己只是稍微有点忙碌,就对他人的请求充耳不闻。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稍稍牺牲自己的时间,向对方伸出援手。

其二,无法换位,不懂体谅。自私之人就像被困在自己世界的囚徒,根本不懂得换位思考。比如在家庭生活里,男人难以体会女人十月怀胎和分娩的苦痛,女人也无法理解男人为家庭奔波的辛酸。一旦发生争吵,都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指责对方自私。

其三,目光短浅,只顾眼前。自私的人通常只能看到眼前那一点点利益,全然不顾长远的收获和共同的利益。当一群朋友遭遇困境时,有些人明明生活还算宽裕,可为了不让自己的利益有丝毫受损,便选择退出,全然不顾朋友间的情谊。

其四,缺乏担当,无视群体。自私的人往往没有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不会因团队获得荣誉而欣喜,只会为自己得到荣誉而欢呼雀跃。

自私

自私的人,常常会给公众利益带来严重损害。(在此,我必须声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成分,本文所指的是那些极端自私的人。)

在社会这张绚丽多彩的织锦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丝线,然而自私的人,尽管色彩独特,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胡乱扭结,将和谐的纹理搅得乱七八糟。据《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 20%的人被认为有着显著的自私倾向,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不仅塑造了自己的生活,更对群体动态和社区福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 2019 年澳大利亚那场可怕的森林大火中,部分居民因一己私利而忽视防火警告,间接致使灾难不断扩大,过火面积超过 186,000 平方公里,无数生物的栖息地被无情摧毁。这便是自私的“威力”,在无形之中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巨大绊脚石。

宋代林逋曾言:“私心胜者,可以灭公。”其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私心过于强烈,就极有可能损害公众的利益,甚至将公义彻底抹杀。自私的人,完全不顾整体的利益格局,更为可悲的是,或许他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这种错误是何等的离谱!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他们狭隘的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私的破坏公共资源

自私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思维地理》中曾进行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实验:当研究人员向日本人和美国人同时呈现一张在水中漂浮的大鱼的画面,并分别要求他们阐述自己看到了什么时,日本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起了整体的环境,比如那灵动的一些鱼、摇曳的水草,还有可爱的小青蛙等等。然而,美国人的目光却紧紧锁定在单独的大鱼上,对其他丰富的背景特征竟视而不见。

对此,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在对水下场景的观察和回忆中,日本人更注重整体布局,就如同用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卷;而美国人则更关注个体,仿佛拿着放大镜聚焦于某一突出的点。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研究人员再次精心策划了另一个实验。当要求他们仿照图片中的竖线在空格中的比例,并划出同样比例的竖线时,日本人交出了更为精准的答卷。而如果要求他们仿照图片划出同等长度的竖线,美国人则表现得更为出色。

至此,上述结论再次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不仅如此,还出乎意料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型: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整体性思维宛如一张缜密的网,考虑得全面而深入,却也因过于追求系统性思考,而显得有些复杂,甚至带来了一定的模糊性。个体性思维则简单直接得多,由于关注的焦点相对较少,所以显得专注而高效,但其明显的缺点也更为扎眼——片面且自私。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就拿婆媳关系举例说明。婆婆有两个儿媳妇,自己与大儿媳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婆婆给了大儿媳 100 元,给了二儿媳 50 元。二儿媳见状,立刻大吵大闹起来:“凭什么不一样,你就是偏心。”

这时,大儿媳却平和地说:“那行吧,咱俩换一换吧,我要那 50 元的。”

有人不解地问:“你是不是傻啊,为什么要换啊。”

大儿媳饱含深情地回应:“婆婆给儿媳妇钱,并不是义务之事,不给是本分,给了是情分。她是心疼我们年轻人,所以,我念老人的好。婆婆给我 100 元,我就念她 100 元的情,记在心里,以后孝顺她。如果给我 50 元,我就记 50 元的情分,二妹既然想要 100 元,那她就多付出。当然,即便老人不给我钱,我也孝顺她,因为他儿子也是孝顺孩子,看到 我对他妈妈好,肯定知道回报我,不让我受委屈,这就够了。总之,不能让老人寒心。”

然而,二儿媳却不知感恩,对别人抱怨:“我婆婆对我不好,不如对我大嫂好,给她 100 元,却给我 50 元,幸亏我抢过来了。”

我相信,任何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都会觉得这个二儿媳自私自利,不愿意与她过多接触 。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儿媳就像一名精明能干且心地善良的会计,将各种劳动所得分配得恰到好处,而且将情分犹如充满活力的流动资金一般巧妙运转。婆婆没有吃亏,自己也没有吃亏,丈夫更是省心,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这就是整体思维散发出的迷人魅力。婆婆也是如此,他心里明白,老大照顾自己多一些,从整体角度出发,自然要多给一些。但是,二儿媳却截然不同,只顾自己,得了便宜还卖乖,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此行径,怎能不被孤立?

中国有句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蚁将巢穴筑于堤坝之上,结果致使堤坝坍塌。当蝼蚁随着大坝的轰然坍塌而葬身于滔滔洪水之中时,它仍不知是自己酿成了这灭顶之灾。只因蝼蚁的认知格局限制了其思维格局,根本看不到千里之堤的整体性。

所以,为何自私的人缺乏宽容之心,只顾自身?原因在于他们不具备整体性思维的敏感度,进而其认知触角无法触及对方的思维模式和心理世界。因此,他们也就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与处境。

所以总体而言,人性的自私从本质上讲,往往是认知狭隘,从而导致思维走入死胡同所产生的必然性格特征。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呢?

自私

如何与自私的人相处

曾经在知乎看到过这样一段经历:网友分享自己高中时的经历,他曾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有同样的爱好兴趣,话题也很投机,每天上课、吃饭、课间活动都基本在一起。然而相处一年半左右,这位网友突然感觉恐慌,发现对方在自己心里占据很大位置,尽管对朋友没有任何奇怪想法,但就是觉得对方特别自私(不是指行为或样貌),于是开始远离、疏远对方,结果两人的好朋友关系慢慢变淡。在平时见面之时,也只是点头打个招呼,不做仇人,也不做密友。

其实,这段经历告诉我们,面对过于自私的人,他们可能不是错,但是也属于同一类人,相处方式只要做到:只交面不交心即可。

大家都知道狗这种动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狗都能和谐合群,它们有着二级分类,像东德犬、哈士奇等等,同种品类的狗更适合一起生活,因为它们深知彼此的习惯和思维。其实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虽说我们都同属人类,但是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我们被划分成了不同国家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省份的人、不同村落的人,甚至是一两个脾性相近的小伙伴。

也就是说,在我们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筛选,只留下契合度更高的那几个,或许才会成为陪伴我们一生的挚友。而那些被你淘汰的人,实际上,也在淘汰你,大家都在各自寻觅着志同道合之人。

志同道合

东晋时期的理论家葛洪曾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两个人志趣相投,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心与心之间也不会有距离;倘若两人理念相悖,就算近在咫尺,彼此也无法亲近。

其实,这句话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去寻找你的同类,对于自私的人,只可浅交不可深交。

生活如长河奔腾不息,我们无法避开自私之人,但能以智慧的眼光审视,以坚定的心志抉择。愿我们都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远离自私的阴霾,让心灵的天空洒满温暖的阳光,绽放出绚丽的友谊之花。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4-07-31 22:48

    为何有些人总是字自我为中心 觉得自己是个有德之人

  • 2024-08-30 15:23

    怎样能止住吐唾沫时出现吐已故长辈的念头?现在鼻腔也烂了,肺也废了一多半,是不是报应导致?😔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