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天涯海角去

是禅牛呀 2024-08-14 12:44:51

海南省三亚市的西侧,是一片宁静美丽的海滩。浩渺无涯的大海,望不到边际的椰林,艳阳、海浪、沙滩,还有传奇的故事,构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海滨风情画。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天涯海角。

到三亚,要去天涯海角看看,就是因了沈小岑的那首《请到天涯海角来》的歌:“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也就是因了“天涯海角”是天的边界是海的尽头的那句成语,还因了“天涯海角”是情侣间那坚如磐石般的誓言所在。

出三亚市,沿海滨西行二十余公里,到马岭山下,这里就是天涯海角景区。

走进景区,在椰林下呼吸着来自海洋的潮润空气,在地毯般柔软的沙滩上漫步,享受着天地海洋赐予的唯美。

站在烟波浩渺的海边,一片片浪花轻轻地拍打着沙滩。海面上,一条条白色的小船破浪而过。海滩上,散乱着一块块形态各异的青灰色礁岩。其中,刻有“天涯”和“海角”的两块巨石尤其惹人注目,“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靠感觉。他们认为,天为圆,必定无涯;地呈方,必然有角。苍茫大地被浩瀚的大海所围拥,所以地的角就是海之涯。故而,古人也将最偏远的荒蛮之地称之为“天涯海角”或“天涯地角”,视其为天的尽头、海的边缘。

自古,“天涯海角”一词也用以表达一种各自一方的相互思念的情结,诸如唐代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诸如唐代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诸如元代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后,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现代人又赋予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浪漫情怀。比如:“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比如“伤神的,伤人的,太伤心;何必想何必问,何处是我家;爱也罢,恨也罢,算了吧,问天涯,望断了天涯……

面对一片无涯无际的瀚海,面对一块块巨大的礁岩,确实令人有种身处天地尽头的感觉。

“天涯海角”这个地名,在中国古代,除了是“天地尽头”的意思,更是一种人文历史悲剧的反映。古时交通闭塞,在孤悬海外,“飞鸟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迹罕至,荒芜凄凉,也是历代王朝流放“罪臣”之地。到了这荒山僻壤之地,无人不怀着走到天之尽头,去而难归的悲戚之感,故而也就多悲催地谓之“天涯海角”。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贬琼州后,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知何处?生渡鬼门关”的诗句倾吐了自己际遇;宋朝名臣胡诠也曾为此叹息:“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不过,也曾被贬谪到琼州的苏轼算是幸运的,他被贬琼州三年后,又被朝廷召回,离别之际更是写下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来表达自己的满心欢喜。天涯海角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足迹,也承载了太多人的悲剧人生。

时近中午,阳光洒落在白色沙滩上,我就静静地坐在椰子树荫下欣赏着大海。此时,蓝色的大海浩浩渺渺,湛蓝的天空辽阔无际,白云与浪花交相辉映。还有翱翔的海鸥、白色的游船汽艇,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不远处,那块刻有“南天一柱”的礁岩就静静地突兀地立在沙滩上。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围攻雅克萨城(今黑龙江漠河额木尔河口对岸),迫使沙皇政府与中国谈判。三年后,双方在尼布楚城(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市)签署《尼布楚议界条约》。这个条约议定,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由此,清政府基本上收复了黑龙江流域广大原属中国的地区。清政府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在谈判前,康熙黄帝得到法国传教士呈送的一幅《亚洲地图》,其测绘之精准、标识之详细,为《尼布楚议界条约》谈判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给康熙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康熙决定引进精密仪器,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绘制出一份详尽的中国地图。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 开始,康熙皇帝委派有关官员在国外科学家等人在中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天文大地测量。经过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国《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的测绘。

这本地图,北起白喀尔鄂博 (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东南自台湾,西至新疆阿克苏以西,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成为当时中国最详细的一本地图。

《皇朝一统舆地全图》

这次天文大地测量中,在全国设置了641个控制点,其中海南岛上就有琼州府、文昌、万州、崖州、昌化、儋州、临高等7个观测点。位于崖州(今三亚市)马岭海边的“海判南天”这个点,是海南省现存唯一可考的测绘点。

因此,天涯海角景区内的“海判南天”摩崖石刻,就是《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留下的当时中国陆地版图(不包括南海诸岛)最南端的地标,是康熙皇帝敕封的真正的“天涯海角”所在地。

“海畔南天”石刻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天监官员苗受等到崖州(现三亚市),在此处剖石设立观测点,测量完工后,在此剖石刻下“海判南天”四字,“以为标志,并须永久保存”。

由于测定此处就是中国子午线“午点”的位置,所以每年的冬至正午,可以看到太阳下的阴影与石面重合的天象。这方摩崖石刻也是这一带最早的石刻,意为“宇宙洪荒,开天辟地”。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1727年),崖州(今三亚市)知府程哲在“海判南天”石刻西侧的巨石上又镌刻了“天涯”二字。1938年,抗日将领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了“海角”二字,形成了“天涯”与“海角”两方摩崖石刻相互呼应的景观。

“南天一柱”的摩崖石刻还被印在一九八一年版二元的人民币背面。

在“天涯”摩崖石刻东侧,还有清代宣统元年(1909)崖知州范云梯题写的“南天一柱”四字摩崖石刻。

“天涯”摩崖石刻

有意思的是,随着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不知从何时起,这块古代的流放之处的“天涯海角”已不再是“断肠人在天涯”的荒蛮之地,而是变成了人们的游览胜地,更成为被人们视为极具浪漫气息的爱情象征之处。历经风雨的侵蚀,礁岩依旧屹立着,毫无畏惧地面对着飞扑而来的海浪,任凭风雨肆虐。这一块块礁岩也见证了无数情侣彼此间的深情表白,聆听过无数对爱人彼此间的互诉衷肠。

也由于那块耸立在近海中的“日月石”,更使得无数痴情男女迷恋忘返。

传说,很久以前,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由于他们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婚恋遭到族人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二人逃婚到天涯海角。在族人紧追不舍的情况下,他们宁死不屈,双双跳入大海。他们的义举感动了南海龙王,将男女二人化作两块相拥的巨石。这段中国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人们感念这对至死不渝的恋人的凄悲爱情,将这两块巨石分别命名为“日石”和“月石”。至今,这两块分别镌刻有“日”“月”二字的巨石,仍交叉相拥,构成“心”形,矗立在不远的海面上,任凭风吹浪打,永相厮守。交叉相拥的“日月石”被人们喻为象征情侣之间的心心相印和永不分离的坚定爱情。正所谓:“天涯何处寻,海角相连处!问君何寻意,海角与天涯”。

远望位于海中的“日月石”

0 阅读:1

是禅牛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