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们家从北京搬到上海,住在长宁区愚园路885号的一幢小楼里。一天,父亲买来一幅卷轴,挂在客厅的墙上。那时的我还没上小学,除了自己的名字,大字不识,对这幅写满了毛笔字的竖轴自然不感兴趣。但至今也忘不了,当时,父亲就搂着我,指着这幅卷轴上的字,一一念给我听。最后,还对我说,这些话,一定要记住!可我那时的心思,却在楼下的一片小花园。听哥哥说,花园里有蚂蚱,有蜻蜓,还有蟋蟀……
后来,我们家又从上海搬到南京的下关,再从南京搬到汉阳,但这幅竖轴却一直悬挂在家中。随着我识字量的不断增加,我知道了这幅竖轴叫《朱伯庐治家格言》,也慢慢认知了其中的一些词句,甚至对其中的一些词句至今还熟记于心: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横扫“四旧”的风潮骤起,父亲突然把这幅竖轴收起,然后,又花费了几个夜晚,恭恭敬敬地用毛笔抄写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毛主席写的文章,张贴在墙上,代替了那幅《朱伯庐治家格言》。我听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老头子(指我父亲)他们办公室里的人批判他是“老封建”,说他在家里至今还挂着“封资修”的东西。所以,父亲连忙回家摘下了这幅卷轴。
不久以后,我在街头也看到了一篇批判《朱伯庐治家格言》的大字报,批判朱伯庐是封建王朝的“忠实走卒”,是地地道道的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我万幸父亲及时取下家中的那幅《朱伯庐治家格言》,可又一直疑惑:朱伯庐真如大字报所批判的那样吗?
朱伯庐治家格言(部分)
直到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武汉图书馆看到了一篇关于朱伯庐的文章,总算才多少知道点原委。
原来,这位写这篇《治家格言》的朱柏庐老先生,是江苏昆山人,出生于1627年(明代末年)。他本名用纯,号柏庐,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的第十三世孙。
朱伯庐的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朱集璜和顾炎武等人率众死守昆山城抵御清军。城破之后,清军屠城,朱集璜投河自尽,以身殉国。受到父亲的影响,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后考取秀才,原志于仕途。清兵入关后,他遂不再求取功名,隐居乡间设馆教书并潜心研学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成为当地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清廷曾多次征召他入仕,均为其所拒绝。朱伯庐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著有《朱柏庐治家格言》,也被称为《朱子家训》,三百年来,受到的极高的推崇。朱伯庐于1698年病故。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涵盖了勤勉治学、励志自强、谦虚谨慎、安分守己、修身明德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处世的要旨。是一篇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内容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强调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价值观,被誉为“治家之经”。
在《治家格言》中包含了许诸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警句,这些警语强调了勤俭节约、未雨绸缪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我去山西长治,在游览天下都城隍时,在庙前广场,看到一排十几块用仿宋体书写的巨大条幅,皆为《劝号谱》。
条幅上写着“未从贸易求财,先要预备好人。要想聘请好人,总得仁义之东。自果身端得正,才能招聚好人。门内先有君子,门外君子才临。无论什么生意,若非好人不成”“凡合邻里街坊,都要和美亲处。有难大家相帮,遇事彼此照应。虽知千贯治家,要晓万贯治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即往野街乱地,另是一样民情”“凡是统管号务,先要自己端正。克己方可责众,自正总能教人。未曾责人过错,先思自己弊病。自果行端立正,总能宾服众人。身正不令而行,徳坏虽令不从。约己实无私意,待众真以公心。处事皆要当理,出言都要和情。能调号和美,就是统众本领。凡是贸易之中,总得和美通顺”……
逐一细读,颇有意趣,也颇有深意。
返回的路上,我查看了一下,原来,《劝号谱》是清代初年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位文化人张明远所撰。当时,山西商业繁茂,为了规范商家的道德和行为,当地出现了许多商人经商教科书,亦即商书。商书所涉内容颇为丰富,有商业条规、物价规则、商品生产、商业道德、经商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劝号谱》就是其中一书。
张明远在《劝号谱》“序”中写道:“尚思货殖之中,以利为利者多,以义为利者少也,今观余号明远公张通先生,其为人性孝友,重信义,克勤克俭,敦厚质朴,有古人之风矣。”
其后,张明远将该书分为“著书原因”、“先求好人”“统管号务”“初入号中”“东掌恩情”“国号和美”“人事大约”“谨慎账务”“少赊勤讨”“虽讨谅情”“出门买货”“长远行路”“改过学好”“谅才用人”共十四篇,分别予以论述。细读条文,再慢慢琢磨,收获良多。
山西长治天下都城隍广场上展示的《劝号谱》
在这些劝商教科书中,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首要地位。通过阐述“立身持己”、“和睦宗族”、“孝顺父母”、“敬兄爱弟”、“君子知恩”、“勤劝读书”等事理,使得儒家思想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对人们的自我约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利”、“义”关系上,对商人的第一要求便是重信义,守然诺;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中国传统伦理中提倡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的“信用为本”的诚信观尤受重视。
在商业行为方面,告诫人们要诚信无欺,心底敦厚,以义行商,“盖慈善存心端正,动履庄严,所作所为,不由岐险,是以多获平坦福也”。否则,必遭报应。
这种理念,逐渐成为人们的人生信条。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诚”而不耍奸。在这种信条的熏染下,晋商之所以在清代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是因其以“诚”待世,以诚待人。所以有热就曾评说:“中国商人夙称山陕,山陕人智术不能望江浙,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惟其心实而已”。
劝人为善,劝人实诚,自古就有无数贤者推崇。千年的经验,我们为何不能好好地遵循?为何还要推翻它?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好好读读这些修身、治家、为人、出仕的《治家格言》,至少有益,至少不会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