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座八一大桥

是禅牛呀 2024-11-06 08:33:14

南昌古称洪州,赣江流经城区,所以也叫江城。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在这里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而南昌也被誉为“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20世纪初,随着全国商办铁路的热潮,江西省也成立了铁路公司,并于1907年动工修建了九江至南昌的南浔铁路。1916年6月6日,从九江至南昌牛行的南浔铁路通车。

牛行车站与南昌城区隔江相望,客货运输,全靠轮渡,往来十分不便,而且风险很大。为此,决定在赣江上修建一座大桥。

1936年12月底,南昌与牛行之间的大桥建成通车,并为大桥起名“中正桥”。中正桥长1100米,正桥28孔,长904.68米,钢墩钢梁皆从德国进口,桥面铺设松木。1939年3月26日,为阻止日军进城,守军将大桥炸毁,但日军仍于次日入城。直至1947年3月,日本投降后,“中正桥”才重新得以修复。

1949年5月,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过江,国民党军再次炸毁中正桥,此次破坏比1939年的那次更为严重。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后,工程师韩柏林带领工人,日夜抢修,仅用九天时间就修复了中正桥,恢复了两岸的交通。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将中正桥改名为“八一大桥”。

由于饱经沧桑风云,八一大桥逐渐老化,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交通,故而政府于1995年决定,在原八一大桥上游50米处修建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新八一大桥取代旧桥。

新八一大桥于1997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后,旧桥被拆除。

很明显,大桥的改名,修复和新建,都蕴含着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的文化内涵。

那年去南昌,参观了南昌起义纪念馆和滕王阁后,又兴致盎然地去了八一大桥。

毕竟,南昌是八一起义的始发地,这座大桥又以八一冠名,自然有着她非凡的特殊意义。

漫步走上大桥,欣赏着大桥的恢宏气魄。突然,我发现,大桥东端桥头堡的位置,居然是两只猫的巨大雕塑。一黑猫一白猫,黑猫的爪子还按着一只老鼠,老鼠则爬在一枚铜钱上挣扎。对面的那只白猫,也是一副怒目跳跃起状,像是也要扑向黑猫爪子下的那只老鼠。

桥头上的黑猫

黑猫对面的白猫

见到这,我顿时就联想到了当时“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的流行说法。不过,我也随之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别扭感觉,既然叫八一大桥,为什么桥上没有南昌起义的元素,却弄了两只猫?一只黑猫,一只白猫。

和我同行的南昌朋友见我面露疑惑,笑着解释。

说是当年修建八一大桥时,也确实准备在桥头搞两个雕塑。可搞什么雕塑,一直没有理想的方案。就在大桥即将完工之时,当时的省里大领导前来视察。兴之所至,随口问了一句:“桥头准备搞个么雕塑?”由于大领导是江西人,所以陪同视察大桥的大桥建设总指挥胡柏龄也就用本地话回答说:“还冇(mao)!”

南方方言中,“冇”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桥头雕塑方案还没有定下来。

结果,大领导却误听成“黑猫”,随即就说:“黑猫好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

既然大领导都下指示了,哪还有什么话说,大桥建设指挥部立即遵照执行。很快,就在新落成的大桥南端两侧分别雕塑了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成了南昌一组奇特的风景。

听罢,我初以为这只是一则民间笑话,便一笑了之。孰料,后来,我居然看到了那位大领导退休后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专门说到了八一大桥上这两只猫的事。

大领导在文章中说,以猫为题的桥头雕塑,确是我的主意。我到江西工作后,感到加快江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1992年,中央领导路过江西鹰潭,他在谈话中引用了一句民谚,“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以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一个哲学观点。

以后,我一直有个念头,能不能用雕塑的形式,体现上级领导同志关于“黑猫白猫”的说法,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利于把这段历史的记忆留给后人。

八一大桥筹建时,我曾给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打过招呼,请他考虑在新八一大桥搞白猫、黑猫的雕塑。大桥开工后,有一次我到工地察看,问及陪同的大桥建设总指挥胡柏龄,桥头堡准备搞什么雕塑。他说,还没有考虑。我说,能不能在桥南、桥北各搞一对雕塑。桥北搞一对雄狮,象征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桥南能不能搞一对黑猫白猫,这可能没有先例,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反映了江西人民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桥的护栏上可以设计一些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人们在桥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属相,体现建桥为民服务,也体现人民创造历史。雕塑就用石头,黑猫用花岗岩,白猫用汉白玉,这样不怕风吹雨打,留存时间久远。我还对他们说,南岸引桥的匝道下,可以建几座楼台亭阁,模仿江西有特色的建筑,体现文化品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桥梁融为一体,一定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过了几个月,胡柏龄把设计方案给我看,我对方案总的感觉可以,只是交代他们,在设计中注意体现坚持发展,更好地反映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矗立在新八一大桥南岸的这对巨猫,也可以作为对上级领导的一种纪念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猫雕还将不断激起后人对“黑猫白猫”说法的更多遐想和思考。

看罢此文,我不禁长叹。心中只有一个感觉,这位领导,工作作风真是事不分巨细,每必躬亲!连如此之小的事也多次关心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有多少大事要做,却为何不厌其烦地把心思花在一座桥的装饰物上?不得而知。而且,放两只猫就能促进全省人们的改革意识?

纵观整座八一大桥,桥南的装饰物是两只大猫,桥北却是两只威风八面的铜狮子,从各方面看,也明显的不协调,不搭界,并无美感。当然,狮子意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狮、思、事谐音相似),如此理解,还是颇显浅薄。但历来,狮子象征“尊贵”和“威严”,更有“镇邪”、“避邪”之意,所以,在桥头放置狮子,也算说得过去。

一座桥上,南北两头分别雕塑这狮子和猫,风格毫不搭界,凸显不伦不类。

而且,怪就怪在那两只猫上。猫这种动物,并非我国原生物种,当属“进口货”。据说,现今家猫的祖先,是印度的沙漠猫。其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7—75年),和佛教进入中原属于同一时期。东汉的砖画上就出现了猫的形象。到了唐代,猫才逐渐普及到民间。由于十二生肖形成于汉代初年,所以,猫就没有列入其中。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画猫的盘子

关键的是,由于猫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在中国很长的时间里都受到人们排斥。自古,民间就有“狗来富,猫来穷”的说法。因为,狗的叫声是“汪汪”,可以理解为“兴旺发财”;而猫的叫声却是“喵喵”,谐音为“没有”、“霉”、“灭”,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不吉利,因而在以前,人们大多不愿养猫。

猫喜欢夜间单独活动,叫春声凄厉瘆人;猫性情乖戾,逮住猎物后,往往并不吃掉,而是先要肆意地耍弄折磨多时,所以古人就认为猫属于残戾、阴冷的动物,也就往往把猫和妖异、鬼神扯在一起,历来有“猫妖”的传说。比如,有一则古人札记中就写道:“进士归系,暑月与一小孩与厅中寝。忽有猫大叫,恐惊孩子,使仆以枕击之,猫偶中枕而毙。孩子应时作猫声,数日而殒……”意思就是说,五代时期有个进士热天返乡,和孩子在厅中睡觉。忽然有猫大叫起来,惊吓了孩子。进士就叫仆人用枕头砸那只猫,那只猫当场死掉了。可很快,自己的孩子忽然也像猫一样惨叫不已,几天后也死了。

在西方,人们也不看好猫,多认为黑猫是魔鬼的化身,常与巫婆作伴,会给人带来厄运;所以,猫也被人们认为是邪恶的象征。

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相信不得。但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也确实极少有把猫作为吉祥物的。至于现在流行的“招财猫”,也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还有,一般来说,以动物作为建筑物的标识,古来已有,种类也多,如龙、凤、麒麟、狮子、蝙蝠等,但以猫为标识的,却极为罕见,这也是由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所决定的。

所以,不论怎么解读,在南昌这座英雄之城,弄这么一对猫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的标识,都是蹩脚的,看了都是让人不舒服的,因为它不能代表南昌的历史及文化特征。

其实,问题不在于猫,而在于人,在于人的意识。

别的不便多说,我只是觉得,最好还是早点把这两只猫给挪走,省得时时遭人嘲笑。

哈哈!

0 阅读:0

是禅牛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