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俐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感染与预后的研究

神时经 2024-07-20 04:39:50

专家介绍

何俐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疾病负担沉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尽管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大多数AIS患者没有机会接受再灌注治疗。因此,探索AIS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识别危险人群、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是AI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体征往往被与卒中相关的体温调节受损所掩盖,或被其他原因如服用的药物所掩盖。全身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等,已被研究作为感染的预测因子,显现出比传统炎症标志物更为优越的预测能力。既往一项基于8829例AIS患者的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更高的基线WBC与入院时更严重的症状、出院时更严重的残疾程度以及30天更高的死亡率相关。此外,Nam等人基于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较高的NLR与卒中相关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NLR有助于及时识别高危患者,从而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机械取栓作为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自DAWN和DEFUSE-3试验结果发表以来,其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目前已被指南推荐为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然而并非所有接受再通治疗的AIS患者均能获得良好预后,即使取栓后完全再通,仍有半数的患者未能恢复功能独立。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机械取栓预后不良的其他关键因素。

与显著的临床疗效相反,现有研究对于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很少关注。机械取栓为有创性操作,且操作时间往往依据患者血管情况而定,因此可能伴发术中及术后包括感染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既往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此外,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取栓术后发热(体温˃38℃)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90天不良功能预后显著相关,且进一步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的患者有更高的感染发生率,进一步支持取栓术后感染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卒中相关感染对AI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对于取栓术后感染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取栓术后感染患者的功能独立率显著低于未感染患者(31% vs. 65%)。此外,取栓术后感染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更低(25.8% vs. 47.4%)。取栓术后感染患者24小时NIHSS评分、24小时mR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对于安全性结局,我们发现取栓术后感染组有更高的任何颅内出血率(23.9% vs. 15.7%)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0.1% vs. 5.1%)。取栓术后感染患者的院内死亡率(6.2% vs. 2.7%)以及90天死亡率(32.0% vs. 10.3%)更高。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取栓术后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再通失败和全身麻醉。

感染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对AIS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于手术操作的特殊性,感染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感染对卒中预后的不良影响,但关于感染的发病机制、预防策略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仍显不足。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取栓术后感染发生的方式和原因,并制定适当的策略来预防或减轻感染对临床结局的有害影响,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编辑 | 董晓慧

校对 | 仇俊鑫

0 阅读:19

神时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