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完成一本书的编撰。此书一成,朱棣大悦说道,吾将功在盖世,名垂千古!明成祖朱棣通过编撰这边书,不仅可以收拢读书人的心,可以展示自己的博大的胸襟,也可以美化自己的形象,彰显自己的功绩,朱棣认为有了这些光辉的形象就能遮住过去的丑事,为了留下一个良好的名声。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会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据说有一天,朱棣在御书房里看书,突然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书他都看了一个遍,他在想,我如今是皇上,这个书房来来去去就这书,看着没劲。既然全天下都是我的,我就应该拥有全天下的书。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念头,要编成一部全世界最大的书,他要把全天下所有的书都收罗进来。
第二天上朝,他把他的想法和大臣们说了,大臣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事情,纷纷表示赞同。但是由谁来编写这本书合适呢?大家一致推举大学士解缙,博学多才,从小饱读群书,是最佳的人选。接到命令后,解缙就开始网罗天下图书,着手编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解缙等人就完成了初稿。初稿搜集了自从有文字以来,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等等。”这本书,朱棣给亲自为它起名叫做《文献大成》。
朱棣看着这本书,心里很高兴,但是他觉得这和他想象中的浩瀚书海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命令他的最得力的心腹之臣姚广孝再次编纂这一部大书。这次编撰在原来《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又花了整整四年直到了永乐五年才完成,这本书完成后,朱棣非常高兴,直接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一部巨型的百科全书,全书一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它把各种书收集到一起,按照朱元璋洪武年间颁布的一部韵书《洪武正韵》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不同的类。全书辑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8000余种古书资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的编撰一共动用了3000多人,花了四年时间,是文化界的一桩盛事。这个盛事即使是放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也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因为很多的书、濒临失传的著作,通过《永乐大典》得到了保存。一直到现代以后,我们要找一些书失传了,还能从《永乐大典》中找到。而且很多时候,这些书籍都是原版一字不加删改地被收集进《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很好地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献。
《永乐大典》虽然很好地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献。但是它却也是命运很坎坷。永乐十九年朱棣把都城从南京都到北京,朱棣非常重视这部《永乐大典》,于是就把这个书运到北京来收藏。但是在嘉靖年间,皇宫里头着了一场大火,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渊阁也给烧了。嘉靖皇帝非常着急,要求官员们马上动员人力抢救,好在有惊无险,总算救了出来。
经历了这次火灾之后,嘉靖皇帝想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万一被大火烧没有了怎么办?于是他决定让人抄录一部。即便是抄录这个工程也是非常大的。大学士们一直抄,抄了好几年,都没完成,嘉靖帝等到驾崩都没完成,直到隆庆元年,这个备份的书才抄录完成。
遗憾的是,无论是原版的《永乐大典》还是嘉靖皇帝抄录得的这版《永乐大典》都已经大部分遗失。清朝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这时的《永乐大典》已遗失了1000多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修《大清一统志》的时候,又有大部分的《永乐大典》被参加编写书籍的这些官员偷走了,带出了宫外,有的卖给古董商,卖给洋人,使得部分典籍流失到外国。
到了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永乐大典》又作为“战利品”被抢走了很多。到了光绪年间,清理《永乐大典》的时候,《永乐大典》仅仅剩下了5000余册。到了光绪二十年,《永乐大典》还剩了800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个《永乐大典》又散失一次,《永乐大典》就所剩无几。到了宣统元年,宫里头存的《永乐大典》就剩下64册。也就是说在清朝,几乎把《永乐大典》丢完了,成为了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们知道明成祖死后,人们给他上的谥号叫作 “文皇帝”。其实就是纪念他在文治上有颇多的建树,其中《永乐大典》的编撰完成在其中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代帝王,又有几人能够完成这样的一部雄伟巨作,这也表明了他实现了从武力开国,再到以为治国的一个路线转变,这也是一位伟大帝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