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很多人都看到我军在三大战役中以吞云之势席卷上百万的国军,但任何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在开战初期,我军的作战并不都是胜仗,甚至在1946年还出现过几次困难,比如林总在东北的撤退,还有就是陈毅(陈老总)带领山野(山东野战军)深陷淮北和鲁南的困局。
特别是和同战区——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相比,山野在苏皖豫的作战显得有点过于挣扎。
以至于让时刻关注战场动向的军委和主席,甚至一度想让徐帅接替陈老总到山东指挥,但为何到了后面又让陈老总继续带领山野和后面成立的华野呢?
陈老总和粟裕
山东野战军和陈老总攻击受挫在1945年抗战结束后,老蒋就一直在积极扩军和运输兵力到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不断制造摩擦,积极和我军备战。在山东地区,老蒋除了派遣王耀武带四个军进入之外,还积极收编山东地区的伪军力量作为马前卒和我军作战。
而对于老蒋的这种咄咄逼人的动作,山东军区在司令员陈老总的带领下,也是积极做好应对的措施,在1946年5月,陈老总在给军委的电报中提到:
“如果老蒋积极进攻我根据地,山东我军将采取“北攻”的战略。即以山东野战军主力进攻济南、青岛和铁路沿线伪军,对国军重兵所在的徐州方向进行防御,保卫淮南解放区。”
而主席也很认可陈老总的作战思想,并进一步指示,在进行防御之前要确保山东根据地后方不受威胁,要提前歼灭以吴化文、郝鹏举等人为首的骑墙派。也就是陈老总提出的“北攻”。
于是1946年6月,我军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逆战争,一举消灭了山东境内的伪军主力,合计歼敌40000人(俘虏23000人),不仅为民除害,还让胶东、滨海解放区联成一片,山东根据地得以形成一个整体。
伪军吴化文
而山东后方稳定之后,陈老总率领的山野在接下来则继续进行“南守”。
1946年7月,当时华东战场的情势是——老蒋占领了淮南,我军华中根据地首府“两淮”(淮安和淮阴)两地受到了国军的直接威胁,华中地区的粟裕虽然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但面对薛岳十几个整编师依然打的很艰难。
而为了缓解苏中的压力,粟裕和张鼎丞联名给军委发报,请求在鲁南的陈老总率部在鲁南和淮北等地主动出击,分担压力。
为免造成华中四面楚歌之势,陈老总和山野参谋长宋时轮下达命令,鲁南的山野主力部队连夜南下作战。
当时陈老总手下的兵力为:
苏北韦国清的2纵,华中野战军新组建的张震的9纵,山东部队谭希林的第7、何以祥的第8师,合计5万人,兵力要强于胶济(叶飞)、华中(粟裕)两个方向作战的兵力都多,是可以通过打大仗牵制敌人。
抗战结束后的山东野战军
而当时淮北地区的敌情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进攻淮北的敌军主要为三路,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本来陈老总和宋时轮合计要打左路的整编28和57师,但这个时候中路的国军整编69师(99军,土木系部队)第92旅却因为轻视我军居然独自突前行军到朝阳集地区,于是陈老总决定“枪打出头鸟”,直接首战打这个狂妄的92旅,于是经过两昼夜战斗,我军以伤亡800人为代价,歼灭了国军整编92旅大部,取得了朝阳集战斗的胜利。
因此截止到这个时候,在讨逆战争和歼灭国军整编92旅之后,山东部队可谓是连战连捷,以至于大部分将士包括指挥员在内都认为当时的国军是软柿子,这也为后续作战的焦灼埋下了伏笔。
1947年7月31日,在获胜之后,陈老总和宋时轮为了继续为苏中解压,决定要再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将苏中和徐州地区的国军主力吸引过来。而这次他们选择了对手为桂系整编第7师(大名鼎鼎的钢七军)守备的泗县。
而在作战前,和钢七军打过交道的粟裕和张鼎丞给山野通报敌情的时候,还是跟陈老总表明了自己担忧——桂系军队不太好打(一是打桂系不利于沟通国军地方派系反蒋,二是桂系钢七军声明在外战斗很强)。同样情况,主席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但山野考虑到泗县的整编第7师才2个团,而且其他几路的国军抱的很紧,很难寻得掉队国军,找到战机,于是还是坚决执行打泗县的作战。
朝阳集战役获胜的山东野战军炮兵部队
8月2日陈老总下达攻打泗县的命令:
8师与九纵3个团主攻,二纵、7师负责打援、切断泗县与灵璧之敌的联系。
可从战役一开始就很不顺。
先说天气,7-8月这个天气可以说是华东我军的噩梦,遍地大雨让本就是黄泛区边缘的淮北,到处泥泞不堪,大量的雨水让我军的火药、手榴弹等潮湿不堪失去了作用。实际上在三年华东解放战争中,我军在7-8月都打的很艰难(1947年的南麻临朐,1948年的豫东睢杞战役),而天气原因就是主因。
恶劣的天气降雨让,泗县的县城有了护城河这个天然屏障,战士们只能进水中,游向城门。原来准备的梯子无法带过去,部分炸药包、手榴弹也被水湿失去效用。负责进攻东门的9纵只能靠着战士泅水强渡,游到城门仰攻,损失很大。
陈老总鏖战泗县(位置很重要)
而且进攻到城内的时候,却发现整编第7师不像之前92旅一样很快放弃抵抗,举手投降,而是利用机枪火力点和暗堡继续和我军展开巷战,甚至还熟练运动战术,喊着含妈量很高的广普冲出来进行反冲击,进入城内的我军不得已只能撤退。有个别阵地,我军甚至要进行5-6次阵地的交换才守下来。
整个泗县作战,我军虽然歼灭整编第7师172旅3000人占领泗县,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2700人,一线作战兵员伤亡率达到了50%以上,2纵和9纵伤亡也超过1000多人。
战后陈老总在总结的时候评价过这些广西兵
“两广军队是很顽强的,是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硬不缴枪,真是蛮子蛮打,非打死不缴枪。伤兵还拿枪打你,伙夫挑起担子逃跑还骂含妈量很高的话。
泗县战斗是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山野一次失利的战斗,这个战斗的影响是巨大。
陈老总和山野的各位领导
在参战部队层面,在战役结束后基层部队一直弥漫着悲观的战斗情绪,很多人说“上级老说要集中兵力,临到打起来却要敌人两个打我们一个!(一共23个团,却只有6个团负责进攻,其他负责打援,很显然是低估了桂军)”有的说: “打起来见不到炮!(大雨滂沱,火炮和弹药供应不上)”
而更为重要的影响是,此次实力的改变和影响到了山野对时局的看法,国军还重点进攻山东,苏中粟裕的又被国军重兵缠住的时候,山野南下也不是,北返也不是,只能停顿补不前。在随后作战中,薛岳制定了进攻两淮的作战部署,而伤亡较大的山野因为需要对泗县战后进行整顿和缩编,很难兼顾到两淮的防御。
而为了改变华东的战局,主席在深思熟虑之后,给了老战友陈老总发了一个电报:
“请你考虑调第8师回鲁南,暂时受叶飞指挥,协同一纵及两个地方旅组成鲁南前线。我们准备派徐帅同志来鲁,负鲁南前线指挥之责。你率2、7师及九纵组成淮海前线,准备敌切断陇海时亦有一个时期留在淮海区域。如此则胶济、鲁南、淮海、苏中四个前线均有适当兵力与指挥人员,而你则负统筹各个前线之责,并直接指挥淮海。这样是否妥当,或有其他方案,望考虑见复。”
可以说,主席此举是想通过换将让徐帅去指挥山野,而陈老总居中协调,来改变山东的困局,可以说当时华东的局势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那为何到了最后,为何又停止了这个想法,反而继续让陈老总统筹指挥苏中和山东的野战军部队?
陈老总和华东局的成员(粟裕和饶先生)
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粟裕和陈老总前去西柏坡会见主席的时候,当得知主席要调陈老总去担任中野副司令的时候,粟裕说出了那一句名言“华野,离不开陈军长……” 。确实华野离不开陈老总,但不仅仅是1948年,1946年,在华东的我军也是离不开陈老总
而这也是陈老总为何能一直领导华野的重要原因。
粟裕经典名言
他的能力、地位和资历对于当时华东我军来说真的是不能或缺。
在泗县战役之后,粟裕在华中,陈老总在苏北打的是很被动,在1946年9月,张灵甫的整编74师攻入华中首府的淮阴之后,我军彻底失去了两淮。
这个时候,华东我军到了历史的拐点。
当时很多革命干部,甚至我军的的高级指挥员们情绪都很悲观,比如当时华中野战军的皮定均将军,他在两淮失守之后,说道:
“在经济上把中心要点和来源都失去了。华中的经济收入全部依靠几条河流,如淮河、运河、盐河、黄河,还有其他的很多小河。华中的工业和商业全都在这里,这样一来,工业全部没有了,不能供前线需要了。当然这都是暂时的,但增加了战争困难。”
陈老总也在战后说道
“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
陈老总戎装照
但危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在困局中求变突围是我军指战员要强于国军的重要品质之一。都说弱者在抱怨困难,而强者善于从困难中找到机会。而最先找到机会的正是粟裕,在两淮战场失力之后,粟裕的眼界并不局限于这两个地方。
粟裕认为:
“两淮并无死守之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卫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从粟裕的话来说,他认为我军不应该以一城一地为得失,我军在华东分为四个战区——华中、两淮、淮海、胶济,本身就是分散作战,想要打苏中七战七捷这样战役,就要以牺牲根据地为代价获得,而苏中和两淮,又一直处于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不错,地方拥军程度也高,但缺乏战略纵深一旦国军平行推进集中重兵,我军又无险可守,只能选择放弃。而山东则不一样,其与苏北、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连城一体,面积也够大利于我军大规模运动战,而且合兵一处比分散作战要实务的多。
没错,粟裕当时已经想到了了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合兵一处,联兵作战,要打更大的仗吸引更多的国军主力,支援其他战场。
英雄所见略同,在山野南下作战的过程中,陈老总也苦于分兵作战的困扰。
当初南下的时候,山东的部分我军将领认为山东比苏中重要,因此将山野最强大部队——叶飞的1纵留在鲁南,导致其不能支援南下部队(实际叶飞部队在山东一直很鸡肋,南下不是,在山东也没仗打)。而在泗县的作战中,证明如果有1纵的加入结果可能会是另一个结局。而且在泗县战役之后,陈老总的南下部队,又要兼顾山东、又要在淮北牵制,还要随时南下苏北和苏中作战,分身乏力,三个方向同时开战,兵力是集中不起来了。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兵后合影
所以陈老总也意识到分兵作战的坏处,于是主动在两淮战役结束后,主动去联系粟裕和张鼎丞,奔走于沭阳的山野总部和涟水西北的陈师庵华中分局所在地之间,与谭震林、张鼎丞、等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针。虽然很多人对陈老总不去救援淮阴导致两淮失守很有意见,但革命同志之间就事论事。经过陈老总和粟裕等人陈清利弊,很快意识到分散的各军区已经很难破局,统一作战势在必行。
而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军委的获准,因此一方面刘邓那边徐帅走不开,两军联兵之后自然离不开陈老总的居中协调,因此徐帅到山东的计划就此搁置。
果然两军合兵之后,1947年1月,在第一次大的战役中,就在宿北之战中全歼马励武的快速纵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并在月底两个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军委继续决定让陈老总带领新的“华野”
两个野战军合兵后消灭马励武,获得宿北战役胜利
而为什么两大野战军在整编之后,司令员是陈老总呢?
先说地位和资历。
陈老总是最早和朱老总一起和主席在井冈山回事,建立根据地,在红军时期就一直是主席身边的好战友,先后担任江西军区总指挥和西方军负责人。到了抗战时期,他是新4军第1支队司令员,华中和苏北指挥部总指挥,新四军代理军长。粟裕、叶飞、陶勇、谭振林等新4军老部下,都要叫他一声军长,而山东野战军的宋时轮、陈士渠等人也是其在一方面军的老部下,有陈老总在这居中协调和统筹,能镇得住下面的将领,更好的协调部队作战。
再说能力。
陈老总可能在指挥作战中不如前线的粟裕等人,但陈老总是“帅”。他的能力在于居中协调,实际上陈老总在各野战军司令员中,应该是执行主席方针最为坚定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能很好在主席和粟裕之间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在中野和华野之间来回奔波。陈老总的政工、军事指挥都是顶尖水平,有他做坐镇自然是华野成为常胜之师的基础。
主席给陈老总等人授予元帅军衔
而且陈老总有常人所不能及的乐观精神。
有过一个段子,讲述我军四大野战军指挥部的风格,彭总是霸气敢战,脾气来了谁也不好使;刘帅是学院派,为人也很温和,打仗堂堂正正,指挥部里是和和气气;林总的指挥部就像一个机器,高效精准运转,打仗步步为营。唯独华野的指挥部充满欢声笑语,对于作战陈老总总是有常人难及的乐观精神,指挥部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陈老总说过:
“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胜利时如此,不利时也如此,即失败时亦如此。过去很多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意这次从不利转到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
而乐观精神的陈老总,这对于一支正处于转折点的华东野战军来说,太有必要了。
乐观幽默的陈老总
雨田君说所以说,无论是当时的华中野战军,还好是山东野战军,哪怕是新组的华野都是离不开资历深,又有能力和善于居中协调的陈老总在中间进行协调的。因此正如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一样,华东不能没有陈军长。
我军1946年在华东的困局,是全方面的,并非因为陈老总的山野作战失利单方面原因,陈老总和粟裕等人老革命先辈,在困局中图存求变斗争精神,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一步步逆转战局,才有了后来淮海战役时我军同心协力,一举大破国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