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曾经的国军精锐铁军第4军,为何变成了二流部队?

妙之评过去 2023-09-01 16:17:16

在解放战争中,以整编74师为首的五大主力逐渐成为国军在各个战场的王牌部队。他们与其他美械军以及桂系钢七军、半美械的52等军,也被我军称之为“硬核桃”部队,在作战中我各野战军也是以能吃掉这些部队为荣。

曾几何时74军在抗战前也仅仅是一支杂牌部队,但却能在被老蒋收编之后,依靠着抗战的功绩跃升为国军头等王牌军。

而有崛起的辉煌,自然就有被弃用的落寞,20年前的国军王牌——铁军第4军,就是后者。

在抗战开始后,这支当年的北伐铁军也逐渐走下神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作为纯正血统的中央军第4军,在抗战后期寂寂无名,以至于到了解放战争开始后,为何销声匿迹变成了二流部队?

三大广东王,都是出自铁军第4军

王牌铁军,北伐传奇

在北伐战争中,国军表现最好的部队并非老蒋黄埔师生组成的第1军,而是由两广子弟组成的桂系钢7军和粤军第4军。

与半路路加入广州国民政府的李宗仁新桂系不同,铁军第4军一直是革命军和国父最忠诚的拥护者。

1925年10月,第4军在原来粤军第1师的基础上扩编而成,下辖第10、第11、第12师,师长陈铭枢、陈济棠、梁鸿林,独立旅旅长张发奎。随后12师师长梁鸿林兵变失败,其部和独立旅合并,由张发奎担任新的12师师长。同年第4军在雷州半岛新增一个第13师编师长徐景唐。

至此这4个师构成了第4军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张发奎剧照

这个时期的第4军几乎涵盖了粤军所有的猛将,用李宗仁的话来说:

“当时广东六军之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当推第四军。第四军的老底子原是粤军中训练装备最佳的第一师。带兵官俱为一时之选。军长李济深固是人中之龙,其中师长张发奎、陈铭枢、陈济棠、徐景唐、团长叶挺、蔡廷锴、黄琪翔等也都是能战之将。该军并自办讲武堂于肇庆,培养下级干部……选自《李宗仁回忆录》第二十一章:北伐前夕革命阵容”

在北伐战争中,第4军的战绩可以说仅次于第7军,1926年5月,第4军叶挺独立团率先进入湖南作战,随后配合第7军击败吴佩孚在湖南主力,占领醴陵、浏阳。随后第4军除了军长李济深率领第11师(陈济棠)、第13师(徐景唐)等留守广东往外。第10 (陈铭枢)和12师(张发奎)也加入到北伐队伍里面一路沿着两湖边境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到了10月份又与第7军攻克吴佩孚在湖北的重镇武汉,此役第4军伤亡2000人。

叶挺独立团剧照

1926年11月,在结束湖北的作战后,第4军立即赶赴赣北对孙传芳主力作战,相继攻克九江、武宁和德安等地,帮助第3和1军打开局面。并于年底进行了扩编,以第10和12师各一部扩编成25师。并在其后的宁汉分裂中,以张发奎为首参加北伐的部队扩编成新的第4军,而李济深的留守部队则被编成第8路军(没错,就是我军之前番号)

1927年4月,第4军继续北伐,一度攻到河南洛阳等地,我军优秀的黄埔毕业生蒋先云也在进攻河南奉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同年11月第4军会师广东后,讨伐李济深,将李部的新编第2、第3师薛岳、黄慕松部收编,并攻克广州。此时第4军下辖5个师,且都是已经过北伐洗礼的精锐之师。

在攻克广州后第4军迎来了第二个辉煌期。

北伐前的粤军

但所谓盛极而衰,被讨伐的原第4军军长李济深,看到广州被占领之后,便立即让陈济棠(原第4军11师师长)组织平乱。于是新老第4军在粤北大打出手。1928年1月,双方在粤北进行了决战,场面不可谓惨烈。

朱晖日(第4军军长)率部离穗,向东北方面撤退,与粤、桂进剿各军大战于五华、岐岭等地。战斗的惨烈,为北伐诸役中所鲜有,双方共死伤万余人。第四军勇将许志锐(26师师长)战死,黄镇球受伤。昔为比肩作战,同生共死的袍泽,此次竟自相砍杀,一至于此,言之实堪痛心……选自《李宗仁回忆录》第三十八章: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

至此大量虎将阵亡的第4军也开始从巅峰逐渐下落。

1930-1932年,期间虽然张发奎再次执掌第4军,但在中原大战南线战场上,再次被自己昔日同僚陈铭枢和蔡廷锴等人击败,不得已只能投奔桂系。1932年在老蒋的多重诱惑之下,以张发奎、薛岳、吴奇伟等人为首,也接受了老蒋的招安,他们在广西全县接受国民革命军第4军番号,但却仅仅下辖第90师。并被派遣到了江西樟树围剿我中央红军(第4和5次反围剿)。1934年第90师再次扩编出59师,虽然只有两个师,但也让第4军终于恢复成一个军级建制。

可惜第4军并不受老蒋的重用,仅仅是跟随中央军进入到了湖南和贵州等地,在老蒋对西南军阀们驱狼吞虎的策略中充当二流打手。

可以说到了抗战前,第4军已经没有昔日北伐铁军的影子。

北伐军

抗战和解放战争,沦为配角

到了抗战中第4军已经起不到北伐时期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7年8月,第4军从贵阳出发,9月17日,在南京集结完毕后自己参加淞沪作战。在淞沪会战中在军长吴奇伟的带领下虽然依旧发挥到出了老广的作战血性,但依然没能守住防线,不得已只能撤退到皖南休整。

1938年4月,武汉会战爆发之后,第4军被派到赣北隶属于老长官薛岳的第1兵团参加南浔会战。在这次战役中第4军打出了抗战中少有的漂亮仗,在万家岭战役中很多人只知道的74军,却不知粤军第4和64军的战绩可不输他们,第4军在战役末期一度摸到日军106师团的指挥部的,但因火力不足未能扩大战果。

万家岭会战中的粤军

在进入抗战相持阶段之后,欧震和张德能先后担任军长,在薛岳的9战区手下一直充当预备队角色。要不说薛岳对第4军还是有感情的,1938年先后让的190师(后划归第10军)和102师归建第4军,此时第4军下辖3个师,而且装备也有质的提升,一度是9战区的王牌之一。

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因为薛岳将其配备到后方伤亡并不大,而这也让第4军疏于战备,作战经验和水平直线下降,最终在第4次长沙会战中酿成大祸。在第4次长沙会战中第4军军长张德能判断错日军进攻方向,不战而逃,致使长沙被日军11军轻易攻克,战后张德能被老蒋枪决,其他三个师长也被撤职查办。

所以从抗战的表现上看,在抗战初期第4军还表现出强军的影子在里面,但到了抗战后期也逐渐“摆烂”成一般的地方部队。

抗战结束前,第4军几位老长官薛岳、余汉谋和张发奎的合影

进入解放战争之后,第4军在1946年的整编中,被改编为整编第4师,下属的59、90和102师分别被整编为旅。在1946年时驻守赣东和北地方的吉安、太和九江等地。

1947年被派往华中地区围剿我华中野战军留守部队,在海安地区进行治安战。到了同年8月占领盐城等地,并驻扎在扬州地区围剿我游击队。其所辖整编102旅在年末被撤销编制,所辖的2个团被划归第59、第90旅。

1948年9月第4军恢复军番号,部队下辖第59、第90师和新增过来的286师(留守广东)在渡江战役中,该军主力在镇江、丹阳和南京城郊的溧阳被我军歼灭大部。其中第59、第90师师长林方策、唐连被我军俘虏。在我军进军广东的过程中,第4军负责守卫海南岛儋州地区, 1950年5月被我军彻底歼灭,结束了20多年的历史。

粤军将领合影

第4军衰落,幕后原因

为何曾经北伐第4军,会越打越弱呢?

有很多人在复盘第4军衰落的原因时候,喜欢将其和北伐好兄弟第7军做对比。从北伐开始直到白崇禧兵败广西,第7军都是桂系手上的第1王牌,甚至我军很多将领将其和国军五大主力相提并。

因此了解第7军强盛之根源就能直到第4军没落之原因。

钢七军强盛之原因很简单——桂系和广西人的绝对领导,拥有自己的兵源基本盘。

先说第一点,钢七军一直以来都是桂系大将担当军长,从李宗仁、夏威、廖磊再到张淦都是新桂系的核心人物,这些人对桂系都保持绝对的忠诚。因此能确保桂系有绝对的向心力,即便是在抗战结束后,李白被架空,在张淦等人的带领下,他们依然能在山东给陈老总造成困扰,在湖南反咬林总一口。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是桂系的魂

而与之相反的是第4军,虽然老广和广西人比起来虽然更加开放,但缺少核心凝聚力和团结。粤军所衍生出来的第4军应该是国军地方系内部斗的最乱的部队没有之一,比四川一众草头王还要乱。

李济深、张发奎、陈济棠和余汉谋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层以薛岳、吴奇伟等人投奔陈诚,黄琪翔、蔡廷锴、陈铭枢等人反复横跳反蒋,在内部还有电白系、广府系、客家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就造成了第4军内部的人不知道效忠谁,其实第4军没落也是代表粤军的没落,将领间相互明争暗斗,也让老蒋趁虚而入,掌握第4军,但对于第4军老蒋掌握却不肯用,就连后面让63和64成为半美械军,都不愿意在继续任用粤军之母第4军。

而再回头来看桂系钢七军,他们始终是效忠李白,即便被派去华东打仗,但除了李白谁也指挥不动他们,这就是强军的底气。

再来说说第二点,那就是兵源地。

我们来看看桂军的师管区,桂系从崛起到覆灭广西一直都是其基本盘,因此在1940年以后国军的师管区中,当时桂军最精锐的3个军师管区都在广西。分别是:

第7军所在的桂乐师管、第48军所在的浔梧师管区,以及84军所在邕龙师管区。

而反观广东师管区呢?则是配属给62、63、64、65和暂编第2军。

至于第4军也有师管区,那就是在赣州,当然这个地方也和广东靠得近,也多以客家人为主。但那毕竟是江西子弟,并没有所谓的粤系认同感,所以和全员来自团结的广西狼兵组成的钢七军,第4军兵员在抗战后期没有所谓的粤军荣耀,所谓的北伐铁军仅仅是一个虚无的口号。

雨田君说

粤军第4军从北伐铁军,再到解放战争被从王牌军出名,其实也是反映了粤军的从强盛到衰败的历史进程,早在老蒋在两广事变后入驻广东就决定了。在老蒋粤人治粤的指导下,粤系内部早已没有北伐的团结,而既然掌握了广东,老蒋也没有必要在继续用这支曾经辉煌的部队,给自己徒增烦恼……

0 阅读:581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