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古文独步天下,方苞十首诗,非名作有佳句,你觉得呢?

浩邈评文化 2023-09-30 02:38:01

他是清朝“桐城三祖”之一,在康熙三十八年,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在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进士。他以古文名扬天下,曾多次提出“绝意不为诗”,但事实上他绝非真的与诗绝缘。他也有存世诗作,只不过数量较少罢了,他便是方苞。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体会其诗歌的可取之处。

为什么方苞不为诗呢?据记载,有四次告诫,对其影响巨大。第一次是幼年时期父亲的告诫。幼年时期,方苞钦羡父辈作诗风雅,想效仿之,但父亲给予告诫,希望他把精力放在熟读经史上。第二次是其成年后,被刘陂所劝,后者劝他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诗作,不要将未成熟的作品让人观看,侧面说他的诗艺还未成熟。

第三次是其受到查嗣庭劝告,历史记载比较多,这里不多说了。第四次则是刘体仁的劝诫,后者诗话双绝,对其诗歌评价不高,并劝他扬长避短,专注于古文创作。可以说,方苞确实不擅长诗歌,不论是从年少时还是到成名,他的诗并非佳品,最终扬长避短,选择古文,成为一代名家。

那为什么要欣赏方苞的诗呢?笔者之所以选择方苞,是因为既然他有诗作存世,我们就从旁观者和阅读者角度去审视,他的诗有没有可以被推崇的地方。再一个原因,方苞其实是对诗歌锲而不舍,甚至到了晚年还创作三首《挽李余三方伯》,所以笔者聊聊方苞的诗还是有必要的。

据记载,方苞存世诗歌有35首,题材包括咏古、赠别、悼亡、闲适、酬赠几大类。其中,咏古诗有七首,文质古朴,以《明妃》最为知名。这首诗是写王昭君,他从维护礼教与统治看待王昭君,但没有顾及到昭君远嫁匈奴的身不由己,也没有考虑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不幸,这首诗可以看出方苞思想上的局限性,当然也可以验证方苞确实,诗并不是他的强项。另外,方苞其他的咏古诗,人物包括韩愈、陶渊明、诸葛亮等,主要托物言志,感叹遭遇或仰慕古人的品格,有自喻意图。

赠别诗有四首,作为文人,友人之间的离别,自然会抒发情感。他的赠别诗以诗为文为特色,而且非常明显,诗句比较沉滞,平淡缺少波澜,韵味也差了一些,如果与诗歌名家相比的话,这一点确实是一个大忌。但是,从情感角度来看,含蓄算是其一个特点,也能彰显诗人内心柔软一面。

悼亡诗存世七首,老年时候写下《挽李余三方伯》三首,算是比较有艺术感。但是,从诗歌艺术角度出发,方苞的悼亡诗还是存在呆板的劣性,而且句子平淡无力,虽然从侧面来评价,平淡是亮点,但从句与句来看,格律不严谨,太过义正言辞,这又是其悼亡诗的缺点。

闲适诗同样有七首,虽然其为官事务繁忙,但他有机会便踏遍千山,内心被打动,激发其创作灵感。闲适诗最应该体现出诗歌意境,但其这类诗却缺失了意境,意象使用也比较匮乏,会让人感觉味同嚼蜡。不过,从其本人心境来剖析,方苞能够用心去体会祖国河山,抒发自己内心情感,让人感受到一位官员和文人的内心,也有可取之处。

赠答诗有三首,形式较为浮夸,内容略显单薄,不过还是有个别诗句有灵动一面,堪称其难得佳句。除以上题材之外,还存在几首题词诗,这类诗有警示作用,也有虚心一面,可以看出方苞其为人还是比较谦逊的。

当然,放眼我国整个诗坛,方苞绝对不是一位名家,不仅诗存世少,从艺术角度来看,也缺少名家气魄。但,作为一位文人,他肯写诗,肯用诗歌抒发情感,在诗中可以窥探出诗人的人品与阅历,也是值得一读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清朝文人方苞十首诗,体会其诗歌中的佳句,感受其思想,相信你会对他有全新的认知。

2 阅读:326

浩邈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