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落点不准,误差16.7公里,“黑科技”加持领先阿波罗

尖锋讲识堂 2024-06-05 13:58:03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实现着陆,这一壮举再次将中国航天技术推向了全球聚光灯下。

然而,关于嫦娥六号落月误差较大的讨论也随之而来。

16.7公里的落点误差,比预计大了这么多,着陆误差的存在到底是不是技术失败的象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嫦娥六号实际月背着陆点坐标为南纬41.63839°,西经153.98545°,位于预选着陆点东北方向,距离预选着陆点大约16.7公里。

对于外行人来说,这样的误差似乎是一个技术失误的表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一“误差”实际上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高度成熟和智能化水平。

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的地形极其复杂,充满了高山、壑谷、大小不一的岩石和陨石坑。

即便在相对平坦的月海地区,着陆器安全软着陆也面临巨大风险。

而嫦娥六号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全着陆,之所以选择偏离预选着陆点16.7公里,正是基于其先进的全自主避障技术。

早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中国就成功研发了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这一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粗精接力避障”。

它集合了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测距敏感器、微波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速敏感器等多种导航设备,和用于障碍识别的光学成像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等设备。

同时还配备了水平机动推力器,以实现水平精避障功能。

这套系统能够在着陆过程中实时分析地形,自动调整着陆点,避开可能的危险区域。

嫦娥六号这16.7公里的“偏差”,实际上是嫦娥六号智能系统为确保着陆安全所做出的精确计算和调整。

这一系统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落月过程中实时掌握“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和“我怎么去”的信息。

它不仅要完成飞行轨迹控制、安全着陆点选择、精准控制三项核心任务,还要实现粗避障、高精度三维成像、精避障和着陆位置保持功能。

正是这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才确保了嫦娥六号在崎岖的月球背面实现了“一步到位”安全着陆。

对比历史上的月球探测任务,尤其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嫦娥六号技术的先进性。

美国至今仍未掌握全自主避障系统,其早期的火星着陆探测器甚至采用气囊方式着陆来规避障碍。

阿波罗飞船的月球着陆,大多依赖于宇航员的操作和简单的机械设备。例如,阿波罗11号的着陆过程中,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不得不手动控制飞船,避开原预定着陆区域中的大石块和坑洼,这种方式风险就大多了。

相比之下,嫦娥六号的全自主避障系统,不仅提高了着陆的精确性,更重要的是极大提升了着陆的安全性。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嫦娥六号可以在完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整个着陆过程,这在全球的月球探测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嫦娥六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月球着陆,更是中国航天技术和深空探索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

这次任务的成功,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全自主避障技术的成熟,意味着未来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的活动将更加安全,着陆过程更加可靠。

依靠这一技术,载人飞船可以更加安全、高效地登陆月球,并且可以全自动应急处理各项预案。这不仅将大大提高载人登月的成功率,也将为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与美国多年来再也无法复制的阿波罗计划相比,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展现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一颗嫦娥探测器的成本仅1亿美元左右,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性价比优势,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