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昌:浅谈散文的选材与定题

张哥文化 2024-08-13 09:30:46

浅谈散文的选材与定题

作者 | 冯恩昌

写散文首要的是深入生活,搜集鲜活的材料。也就是说,深入新时代下的新鲜生活,或者说人们创造的,别人写作未用过的生活。我们为什么写不出新鲜的感人的散文来?我的看法,主要是题材陈旧,作者与作者同题同内容的太多。如写父母亲的散文,写山水风光的散文,网上满眼皆是,似乎出新的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写作现象?生活熟悉,材料现成,很多人不用深入采访,顺手写出来就是。写着容易,发表方便,可问题来了,内容重复的文章太多,读者不够青睐了。

我在漫长的散文写作中,曾写过几千篇散文,写得符合精品散文要求的篇幅少,多数是大路货。自感在题材挖掘上,有些新鲜感觉的是乡情生活。几十年写的一些散文,有的有点特色,如写蚕乡的散文,人民日报发表的《蚕姑》,大众日报发的《蚕乡春意浓》,青岛文学发的《蚕乡春意》,有乡情特色的散文,天津《散文月刊》发了很多,如《金色的柿乡》《捉山蝎》《浓郁山乡情》等20余篇。这些散文为什么容易发表?读者也喜欢,原因是写作时间早,挖掘的生活深,很少有人写过。

1988年4月,文汇报发表的《山乡新渔歌》散文,不久《散文选刊》转载,为什么成为一篇美文?原因不复杂,因为引养虹鳟鱼是新鲜事,又成了发财致富好项目,我获得的素材很新鲜,别人没用过。故而好发表,发出来成了好散文。可想而知,那是八十年代写的散文,如果拿到现在来写,也就引不起读者兴趣了。

我们写散文,要突出新时代感。多写新创造、新建设、新事物,不要你我互相重复。我觉得现在有些散文,重复现象很严重。几十年前,报刊上登过的文章题目,在现在报刊上又出现了,读来没有新鲜感。山水风光方面的散文,重复现象也很严重,一条小河、一个山崮、一棵古槐、一个古老村庄……许多人都在重复,基本上篇篇用资料,翻书即能查到,创造性的语言很少。有些令人不解的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已经登了报刊的散文,今天又重现了,与过去的差别不大,作者可不是原来的,新署名者还自感良好,写出了新时代的新特点。当今的新面貌新变化新风光,反而写得不多。这说明作者,不能发挥创造性,而在照抄照搬。不改变这种状况,也就很难写出好散文来。

写散文有了好题材,还要提炼出好主题,确定文章的好题目。主题体现文章的精神,也就是引导性、启发性,反映文章的深远意义。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必须做到醒目、精彩、概括力强。1985年在哈尔滨开会,我和人民日报的编辑,商定写石好德的散文,他玩石、造假山、园林,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我们反复研究,不能正面写发财致富,应写他开创的奇石事业。于是定题为《石仙小传》,不能认为造假山、园林,只是为了赚钱,从大处着想是美化人间,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以这个主题做文章意义就重大了。我这篇散文,人民日报采用了,读者说好,含义不在石好德赚了多少钱,而在为家乡为国家做了一份贡献。我还写过一篇《故乡蝉歌》散文,是黄昏时分人们去河边捉蝉蛹,一只最少卖一块钱,捉多了也能发财,可写文章不能单纯为捞钱,我观察了它的生长过程之后,便以它奉献的一生为主题写人的一生也要学蝉,享用极少,贡献极大,有着高贵的道德品质。这样确定主题,定下《故乡蝉歌》的题目,写出来意义就大了。能够吸收入中学阅读课本,意义就在这里。

我觉得写一篇好散文,除了有特殊好生活外,出一个好题目,就能“画龙点睛”一般,方显出这篇文章的奇彩。历史上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名篇好题目也好,故而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也许流传百世。我们现在写散文,不是没有好题材,也不是没有好的人物,我觉得是在写作上下功夫不够,题材缺新意,人物典型性突出不起来,题目定得欠新颖、精美。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写一篇是一篇,写出确实好的散文来。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来源:书香临朐

0 阅读:0

张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