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亿的资金池终于暴雷了。
9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对外发布公告表示:依法对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进行立案侦查,并对公司实控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至此,这家发行融资近700亿的财富管理公司连同其幕后黑手走向终局时刻,作为中国第三大财富管理公司,海银的问题其实早在去年12月就已展现,当时海银旗下多批理财产品出现违约,但在网上却鲜有提及。
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彼时海银正在积极进行化债,由于涉及规模体量庞大,主流财经媒体不能贸然报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海银动用了大量的公关资源对相关文章进行投诉,使得相关讨论被批量下架。
如今,随着这家财富管理公司被以非法集资的名义正式盖棺,我们或许能够有一些空间来聊聊海银是如何以一种近乎闹剧般的形式,从4万投资人手里骗走700亿的,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在这轮危机面前,又是否会爆发系统性的风险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海银创始人韩宏伟,1965年出生于河南永城,85年退伍复员后开始经商,先后涉足了钢贸与汽修业务,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后其财富规模越做越大。
2004年,韩宏伟从老家河南转战上海,并在上海成立了河南商会,聚拢了一大批在上海经商的河南商人,所谓的商会,其实就是一个资源置换和交易的场合,成员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是常有的事,而韩宏伟构建起来的这个以同乡为背书的商会,无疑更进一步的缩小了成员间的信任成本,最终成为了河南商人在上海地区进行资金拆借和融资的民间借贷渠道。
作为会长的韩宏伟借助着这场小规模的民间金融局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于是2006年,他成立了海银财富,进军金融行业。
彼时的上海属于全国的金融中心,又适逢金融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韩宏伟以金融借贷业务为基石,搭乘时代的浪潮,逐步形成以“海银系”和“五牛系”为核心的金融王国。
其中海银系的核心正是海银财富,主要负责募集资金,而五牛系的核心则为五牛基金,主要负责利用海银系募集来的基金对上市公司、产业等资产进行投资,一个自融自投的模式就此形成。
在那个增长疯狂,规则粗矿的年代,韩宏伟借助这把金融利刃在上海商场无往不利,巅峰时期其控制的公司规模达数千家之巨,业务也涉足到了私募、基金销售、期货、保理等多个领域中。
2021年3月,海银财富登录纳斯达克,成为了国内第三大的财富管理公司,彼时风光满面的韩宏伟恐怕没料到,仅仅两个月后,这个他一手打造的金融帝国,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风险着陆。
2021年5月,恒大集团多个地块项目被爆因拖欠款项进入停工状态,这家规模庞大的民营地产集团的暴雷,让本就低迷的地产行业迈入隆冬,连带着海银财富也遭遇了其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时刻。
地产行业的低迷,为何会拖累海银财富?
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海银在过去十几年里,基本都是依托于房地产行业来发行理财产品,从其登录纳斯达克时发布的招股书中能看到,海银在其中明确写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固定收益产品提供商。
根据招股书内容显示,2018、2019和2020年6月30日的三个时点,其房地产产品成交额分别占其总成交额的51.3%、60.4%和57%,其中房地产产品交易额达392亿元。
2021年1月,房地产三道红线政策的执行,导致原本处于高负债水位的房地产企业不得新增债务,从而消灭了许多地产企业借旧还新的操作空间,与房地产项目有关的金融产品迎来密集暴雷,扎根地产的海银自然也难逃这轮浪潮。
2021年2月,随着旗下多款地产项目先后逾期,韩宏伟做出了一个惊呆了所有人的决定,对旗下所有逾期项目,进行刚性兑付,以一己之力,硬扛下超过百亿元的亏损窟窿。
这个举动,让海银度过了2021年的行业性危机,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场更疯狂的诈骗计划。
02进入2022年以后,海银在业务上来了一次大转向,根据其当年发布的财报显示,海银地产产品规模从此前的57%锐减至37.9%,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的供应链资产项目。
由于之前刚性兑付的经历,海银的投资人对韩宏伟的信任程度较高,同时新的供应链产品利率普遍做到了7%-8%的水平,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仅仅两年的时间,海银就发行了超过465只理财产品,到2023年末,其在管资金规模达716.92亿。
2023年12月,海银财富突然宣布停止兑付所有理财产品,巨雷炸响。
证券时报后来发布的一篇专题报道,揭露了海银财富转型供应链金融后,堪称疯狂的运作模式。
从海银内部流出的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来看,700多亿的资金总计由24家公司发行,而这24家发行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最终又会共同汇入9家SPV公司的账户中,构筑成了海银的底层资金池。
从资金结构来看,无论是产品的发行人还是最终掌管资金的SPV公司,都有着诸多可疑之处,比如通过工商信息查询可知,24家发行人的注册资本普遍都超过了1亿元,但实缴基本为0。
掌控资金的SPV公司则更为夸张,根据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些账上汇聚了百亿资金的公司,其注册地址竟然是共享办公场所一个面积不足两平米的格子间。
除了在资金渠道上弄虚作假外,其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情况更让人触目惊心,根据证券时报的深度报道,700多亿资金所流向的底层资产,几乎都是虚构伪造的。
以其中一期规模12亿的京东物流基地资产为例,这个物流项目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项目的确是由产权所属人和立东升独资建设的,没有经过海银财富的渠道融资。
换句话说,海银财富官网上发行的这期理财产品,完完全全是自己虚假杜撰的,甚至就连项目现场照片都是从人家宣传片里截出来的。
另一个合生廊坊系列项目同样如此,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海银与对方确实签署过融资协议,但该合作最终因资金未到位被取消,而在海银官方披露的数据中,该项目最终成功融资13.94亿。
超募、虚构的底层资产,违规、自融的资金结构,海银系2022年以后发行的理财产品,怎么看都像是为了填上此前刚性兑付所带来的巨大窟窿。
9月11日,随着韩宏伟被带走调查,海银系这个炸响了半年的巨雷终于被警方以非法集资立案,至此这个狂飙突进了18年的财富神话,迎来了谢幕时刻。
而对于海银4.6万投资人来说,想要真正算清楚自己的损失,恐怕还需要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
从去年算起的话,包括中植、诺亚和海银在内的国内三大财富管理公司都先后遭遇危机,这些以往号称专业的机构,为何近几年里频繁暴雷?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富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间的第三方,本应处于客观中立的位置去为两者进行匹配,然而国内大部分的财富管理公司从成立开始就与母公司或集团系的业务高度挂钩,不仅脱离了其第三方的意义,还为资金流向埋下隐患,这期视频中的海银财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更加应该践行一个投资原则:不赚认知以外的钱。
海银财富的问题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发行人还是SPV公司在工商信息中就已经暴露出了足够的可疑之处,市场也不乏有人早在2022年就给出了预警,投资前多尽调多学习,是对自己,也是对财富的负责。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我是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