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台词的乱世藩镇,最后是否坐上了皇位?

刘涛慢叙历史 2024-10-26 20:28:34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五代时期,天下动荡,各地藩镇有兵有权,大多都有更进一步的野心,其中一个人更是公开喊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这句名句的意思很明显:皇帝老儿哪里是天生的?兵强马壮的人,就有做天子的命!

那是谁喊出了这句名台词?他自己是否走到了最后一步?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后唐重臣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宣告造反。为了扩充实力,他派出不少人,招揽各地的豪杰,其中就有一个石敬瑭的使者,奉命跑到振武军,招揽麾下有上千名骑兵,武力值闻名四方的振武军巡边指挥使安重荣。

安重荣将门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刺史,他从小习练武艺,成年后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还有一手精湛的射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路做到了巡边指挥使一职。

与石敬瑭使者聊了一番,安重荣认为后唐败局已定,就打算奔赴太原,他的母亲很是担忧,劝阻儿子不要拿全家性命去冒险,安重荣便当着手下和母亲的面,抽出两支箭,走到百步开外插到地里,再走回来,说道:“如果石敬瑭能做皇帝,我就能射中一支箭。”

说完,他弯弓搭箭,一箭射出,正中百步外的箭矢。

不待手下欢呼,安重荣又说道:“如果我此去能做到节度使,就能再中一箭。”说完又是一箭射出,果然再中。他的母亲和部下都认为是天意,欢呼之下,簇拥着安重荣直奔太原。

936年,依靠契丹的力量,石敬瑭坐上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他嘉奖手下的功臣,安重荣因为果断来投奔,且在战场表现出色,被封为镇州刺史、成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从一介指挥使一跃成为最顶级的“使相”。

虽然是一介武夫,安重荣却颇具有文治的能力,在镇州勤于政务,做事果断,精明干练,对于百姓的徭役和仓库的支出取用等大事,事必躬亲,让手下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成德军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实力不断增长。

有了实力,又亲眼看到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晋高祖石敬瑭凭借兵变坐上皇位,安重荣的野心勃发,再一次与手下的饮宴时,就说出了那句台词:“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除了自己的野心,安重荣对于石敬瑭向契丹卑躬屈膝也极为不满,他曾直接上书石敬瑭,说以中国之尊屈从于夷狄之辈,困乏自身百姓,满足胡人无耻的欲望,实在是晋朝万世的耻辱!

如此言语,在那时候无异于当着皇帝面唾骂,但石敬瑭能做“儿皇帝”,不说别的,脸皮是练出来了,对安重荣的上书置之不理。

在自身强烈的野心和民族自尊心推动下,安重荣开始了各种操作,他主动联络被契丹压迫的北方部落和燕云十六州的汉族百姓,招引这些人南下投奔自己。

有一个吐谷浑部落长期受契丹人欺压,整个部落南下投奔安重荣,安重荣派人接应,安排整个部落在中原居住。契丹人勃然大怒,派遣使者斥责石敬瑭,让石敬瑭给他们一个交代,送回吐谷浑部落,并重重的惩处敢包庇这些逃亡部落的后晋官员。

石敬瑭不敢招惹“父亲”契丹,可安重荣实力强横也不是好惹的,石敬瑭踌躇良久,派了一名将领北上,将部分南奔的少数民族驱赶出国境,表示自己完成了契丹人的任务,却没有责备安重荣。

但这些部落很快再次南下,安重荣又一次大张旗鼓的将他们收留下来,并在自己的地盘里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扩充实力。他自恃兵力雄厚,对石敬瑭和契丹人都没有多少恭顺之意,每次契丹使者路过他的地盘,安重荣都没有什么接待的礼节,脾气上来还会踞坐詈骂,次数多了,契丹使者都以经过镇州为苦差事,不愿意前去。而好容易离开镇州,这些契丹使者又会把脾气撒在石敬瑭头上,石敬瑭对待契丹人往往是鞠躬俯首,好言好语的宽慰,让“父亲大人”不要记恨在心。

941年,契丹使者拽刺路过镇州,安重荣对他颇有不逊,拽刺却是个脾气爆的,对安重荣破口大骂,安重荣大怒,立即下令拘捕拽刺。这还不算,安重荣写信给朝廷大臣和各地的藩镇,详细叙述了辽国境内各部落起义风起云涌,燕云之地的百姓心向朝廷,还有汉人官员主动造反希望归附中原的事情,他在心中极力建议朝廷北上征讨契丹,说只要中原大军出发,别说燕云的汉人百姓必然会群起响应,那些受契丹压迫的部落也一定会坚定支持,则契丹必败!这样一来,就可以洗刷国家耻辱,安定天下人心。

这封书信很快传遍四方,颇得朝野上下的理解和赞赏。

石敬瑭是少有的几个不理解和不欣赏的人,他二话不说就引军离开汴京,直抵北方的邺城(现在河北大名附近),在那里他连着颁布了十道诏书,说自己与契丹联合,是为了国家考虑,区区一个镇州怎么能够与契丹抗衡?无非是自取其辱!

石敬瑭希望安重荣能够知情识趣的认错低头,免得给契丹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安重荣见此,知道石敬瑭的心思不会更改,便决议自己动手。

941年天下旱灾和蝗灾交杂,百姓困顿不堪,地方上流民无数。安重荣写信联络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约好两边一起动手。

这年冬天,安从进起兵造反,安重荣立即发兵响应,他聚拢了镇州附近的流民数万人,向邺城行军,扬言要觐见石敬瑭,请他采纳自己的意见。

石敬瑭忙派大将杜重威领兵征讨,两军在宗城遭遇,立即展开了混战。依靠宗城旁边的运河,安重荣摆出“偃月阵”,与杜重威的兵马连战了十余天,不分胜负。

战到最紧要的关头,素来与安重荣有矛盾的一名镇州将领赵彦之,突然带着麾下兵马,倒戈投降了后晋。这一下子就摧毁了安重荣大军的阵型和士气,后晋官军趁势掩杀,安重荣大败,手下的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安重荣只带了十余名骑兵逃回镇州,动员全城军民死守城池。

赵彦之的背叛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富贵,正相反,杀红了眼的后晋军顺手将他和他的部下都给砍了,“笑纳”了一份军功。

杜重威将镇州团团围住,发动猛攻,镇州的军民奋力抵抗,给后晋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孤城一座,胜利的希望渺茫,就有人投降了后晋,偷偷打开了城门。杜重威引军杀入,斩杀守城军民上万人。这个投降的将领依然没有捞到什么好下场,杜重威将他砍了脑袋,独占了攻破镇州的大功。

安重荣身边只剩下了几百名吐谷浑士兵退到内城,还是不肯投降。可惜他们寡不敌众,还是被后晋大军破入城中,安重荣被当场俘获。

石敬瑭立即下令将安重荣斩首,再将他的首级装到盒子里,恭恭敬敬送到北方,他的“父亲”耶律德光的手中。

安重荣从起兵造反,到最终失利,前后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他是一个乱世的野心家,但也颇具有民族气节,只可惜自身实力不足,死于乱世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石敬瑭为了震慑安重荣,亲自从汴京跑到了大名,他觉得自己到了大名,当地就不需要其他的大将镇守,便将原本负责大名的将领刘知远调去了河东。短短数年后,刘知远就从河东起兵,攻入汴京,建立了后汉政权。

又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河北正定县出土了一件异常巨大的赑屃(bi xi),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达100吨以上,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赑屃碑座。

碑座尚存,上面的石碑却只剩下几块残片,只能看出来“德军节度使安”、“军节度使、镇深等州观察处”和“进检校太傅、进封武威郡开国侯”的字样,加起来能有几百个字,但涉及主人名字的地方则渺无踪迹。

经过考证,这个碑文所说的,正是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碑文是《安重荣德政碑》,是册封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之后,安重荣在地方表现不错,石敬瑭为了拉拢手下,亲自书写的一篇小文章。但安重荣造反了,石敬瑭对他恨的是咬牙切齿,自然就将这块石碑给砸了,将碑座埋入地里,直到一千多年后,巨大的赑屃才重见天日。

0 阅读:100

刘涛慢叙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