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提到的这个词,父母需在养育中警惕

伊诺育儿成长 2024-02-13 07:09:39

听樊登老师讲书时,曾学到一个名词:反馈的或然性。

或然,说的是随机的、没有规律的可能性。

反馈的或然性,即指某个行为的反馈结果,存在随机性,缺乏规律。

他提到一个案例,

有一个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要打”,

他问家长:“为什么孩子就要打呢?”

那个人回答:“我有一次揍了他,他就乖了很长时间。”

这就是反馈的或然性。

也就是说,那位家长认为,自己揍了孩子,孩子就变乖,他获得了这样一个随机反馈,

并得出一个结论:管教孩子只要用打的方式就行,无需其他方法。

但他却忽略了,打孩子对其身体、心理上的危害。

有一个朋友,也是这样的人。

他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一言不合就开打,并为之洋洋得意,

认为自己特别厉害,因为只要他开打,孩子就乖乖听话。

有一次,孩子偷同学的文具,被家长投诉到班级群里,

他看到信息后顿时觉得自己脸面全无,把孩子拉过来狠狠打一顿,

边打边问:“下次还敢不敢再偷了?”

孩子哭到撕心裂肺,边哭边喊着:“爸爸,不要再打了,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看到孩子这样,我们实在心疼。

于是便好意提醒,让朋友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结果他鄙夷地回答:“你们一个个斯文人才不会教孩子,骂也不敢骂,打也不敢打。孩子犯错不打怎么长教训?”

我们面面相觑,不再说话。

他和案例中的家长一样,拿到偶发性的反馈,便感觉掌握了育儿秘诀,

简单直接有效,根本不理会其他人的经验或理论。

樊登老师也说,他讲了很多教养子女的书,真正需要听的其实正是那些认为“我们家的教育方法棒着呢,就揍他就行了,说那么多都没用”的家长。

但往往这些人,却因自身认知问题,并未能觉醒,反而更容易造成养育问题。

因为我们的认知有时会出错,得出的反馈未必正确,也未必能够带来好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未能自我洞察,则容易出现更大的行为偏差。

养育孩子需要自我洞察,及时反思,并调整方式,才有机会纠正偏差行为。

我自己也曾犯过类似错误。

大约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想不起来因为什么事,自己惩罚了孩子。

当时那个方法真的立竿见影,孩子被惩罚一次之后真的没有再犯,我当时心里还感觉美滋滋。

直到有一次和孩子聊天,他无意中说起最害怕被妈妈惩罚。

当时我听完心里一沉,自己以为是好办法,没想到却给孩子带来阴影。

但这并不是我的初衷,于是反思了自己的方式,并意识到确实有不妥之处,所以之后再也没有用过那个方法。

但凡会对孩子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的养育方式,都不是好方法。

这也提醒了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警惕这种或然性反馈。

如果不是真正为孩子好,这种反馈便不可取,而需要及时调整,找到更合适的养育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自己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的原因。

因为自己的认知有限,养育存在局限性,便容易出差错。

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才能认识更多未知,拓宽认知边界,帮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共勉!

0 阅读:0

伊诺育儿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