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唐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期,数百年间名将数以百计,诸如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李晟浑瑊等等,在整个历史武将中也是名声赫赫,可谓是将星璀璨。
但这样一来,就有很多武将,虽然战功累累,放在其他朝代足以垂名后世,却因为比不上那一帮大佬,导致后世名气逊色了不少。
今儿要讲的,就是其中一位。
隋朝末年,有一个叫“突地稽”的靺鞨酋长(即后来的满族),带领部下数千人内附,隋炀帝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
隋末动乱,突地稽很有眼光的看准了处于关中的李唐势力,便在武德二年,主动向李唐朝贡。要知道这一年天下大势还没有明确,宇文化及刚死,王世充刚刚称帝,窦建德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制度使用天子旌旗。
突地稽远在北方的营州,大老远的向李唐表示忠诚,这让李渊很是欣喜,册封他为燕州总管。突地稽就战上了李唐的大船,还曾击败过割据势力高开道的兵马,被封为耆国公。
就在突地稽向李唐称臣的武德二年,他家里面添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幼年应该是有个突厥名字的,但史书并没有记录,到贞观初年,唐太宗嘉奖突地稽一家的忠诚和功勋,将这个孩子赐姓为李,这个孩子从此就有了一个汉族名字:“李谨行”。
李谨行生在尚武的边地家庭,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军队,在史书中称赞他:“伟貌,武力绝人”,可见不光有一副好皮囊,还有一身的好武艺,再加上家里面的门荫,李谨行很快就做到了右武卫翊卫校尉一职,且随后一路升迁,到唐高总年间,已经担任营州都督,为唐朝的封疆大吏。
唐高宗乾丰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病死,唐高宗立即决定发兵,攻打高句丽。
李谨行所在的营州,从隋朝开始就是靺鞨人(即后来的满族)的聚居地,他们家是靺鞨首领,在当地威望素著。靺鞨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原王朝征讨高句丽时,大部分靺鞨部落是站在高句丽一方,但粟末靺鞨却因为自己的祖地被高句丽占领,始终立场坚定的站在中原王朝一方,也得到了隋朝到唐朝的大力扶持。他们拿了几十年的好处,又熟悉东北地理,在唐高宗东征中,自然要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粟末靺鞨骑兵在唐军中以勇猛敢战闻名,李谨行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将军、行军总管,就是负责统领靺鞨骑兵,跟随主帅李绩,杀入高句丽。
这次唐朝征讨高句丽,是从唐太宗后期开始布局,逐步翦除高句丽在辽东的地盘,骚扰高句丽腹地,再拉上高句丽后方的新罗一起攻打。经过多年的铺垫,高句丽的小弟百济覆灭,其侧翼完全暴露在唐军兵锋之下,而泉盖苏文一死,家中儿子争权夺利,更是让国力大降。
这个背景下,唐军的攻势十分顺利,667年立即攻破了重镇新城(现在辽宁抚顺北部),到668年,唐军杀入平壤,平定了高句丽各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灭了这个从西汉开始就盘踞东北数百年的大敌。
在平定高句丽的战事中,李谨行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右武卫大将军,战后他留任于新设立的安东都护府,辅佐安东都护薛仁贵镇守当地。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骤然覆灭,肯定有不服气的,往后多年,高句丽境内叛乱此起彼伏。李谨行和同样镇守当地的名将高侃各自领兵,平定了一次又一次叛乱。
渐渐的,高句丽乱军认识到自己不是唐军的对手,而朝鲜半岛上另外一个势力,昔年唐朝征伐高句丽的盟友新罗也以为自己的机会已到,两边就暗自联起手来。
670年,趁着唐朝与吐蕃爆发大规模战争,薛仁贵领兵五万西征的机会,原高句丽大臣剑牟岑扶持高句丽宗室,率兵叛乱,占领了辽东半岛多个城池。李谨行与高侃领兵前去,一战就击溃了高句丽乱军。正当唐军在辽东征战时,早有准备的新罗骤然动手,向唐军发动突袭,击杀唐军上千人,占领了大半昔年百济的旧地。
李谨行和高侃大怒,立即带兵返回,二人分工,高侃负责收复被占领的高句丽故地,李谨行则负责百济故地。靺鞨骑兵在朝鲜半岛横行无忌,他们二人先是在平壤大破敌兵,破灭了新罗趁乱占领平壤的谋划,随后在石门与高句丽和新罗联军大战一场,再次大获全胜,斩杀多名新罗大将。
按照新罗人自己的史书,石门一战中,他们的“大阿餐”(相当于兵部尚书一级)、“阿餐”(相当于兵部侍郎或者大将军)、“一吉餐”(相当于郡守一级)等高官相继阵亡,军队士气几乎崩溃,再无北上争夺平壤的胆量,只能在边境修筑长城,试图阻止唐军的攻势。
李谨行连战连胜,让新罗国王认清了自己和唐军之间战斗力的差异,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向唐高宗谢罪。但这时还有相当的百济故地掌握在新罗手中,唐高宗就没有接受新罗国王的谢罪。同时因为西线与吐蕃的战事日趋激烈,唐朝将高侃调回了内地,李谨行就成为了朝鲜半岛上镇压高句丽乱军和新罗人的主帅。
673年,李谨行再次向高句丽乱军发动攻势,在瓠卢河彻底击溃了高句丽乱军,俘虏斩首上万人,残余高句丽部众都逃奔新罗境内。当年年底,李谨行攻破了最后几座高句丽乱军盘踞的城池,收复了全部高句丽故地。但李谨行想要趁势渡河攻入新罗境内时,因准备不足,被新罗人死死的挡在了瓠卢河岸边。
值得一提的是,李谨行在前方作战时,他的夫人刘氏停留在伐奴城,一伙高句丽乱军想要攻打伐奴城,抓住刘氏逼迫李谨行退军,他们成功的潜伏到了城下,却没想到危急时刻,刘氏顶盔掼甲,亲自走上城头指挥战斗,击退了高句丽乱军。
674年,唐高宗任命大将刘仁轨为行军总管,李谨行为副总管,引军征讨新罗。
675年,唐军渡过瓠卢河,在新罗北方重镇七重城与新罗军交锋,唐军获胜,斩杀甚多,占领了七重城。
随后刘仁轨被调回西线与吐蕃对垒,朝廷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兵在买肖城,继续经略新罗的地盘。如果买肖城失守,那别说好容易吞下的百济故地都要丢失,连新罗自己的地盘都会收到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新罗国王调动全国兵力集结买肖城,与李谨行交锋。
在买肖城下,李谨行与接踵而至的新罗兵马数次作战,都赢得了胜利,还有余力分兵向东,攻占了几座新罗的城池。新罗国王没辙,只好再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进献各种珍宝,表示谢罪之意。
这时唐军与吐蕃的战事越发紧张,唐高宗便不再追究新罗国王的罪责,下诏恢复了他的官爵,命李谨行撤回高句丽故地。
唐朝和新罗的战事告一段落,唐朝不能放着能征善战的李谨行和粟末靺鞨在东北闲置,便封李谨行为右领卫大将军,积石道(现在青海省贵德县附近)经略大使,引军奔赴西北战场。
676年,号称“吐蕃军神”的论钦陵带兵十万,入寇湟中地区,首当其冲的正是李谨行所在的积石道。吐蕃人动作迅猛,唐军的斥候来不及汇报,李谨行麾下的兵马大多都在附近打猎砍柴,一时半会来不会回城,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李谨行下令大开城门,高树旗帜,“恭候”吐蕃兵马。
看着洞开的城门和好似全无防备的城池,论钦陵左思右想,认定是李谨行在城中设置了伏兵,徘徊良久后,不敢进攻,引军撤走。
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吓跑了吐蕃大军,李谨行却并不打算就此收工,等到麾下的靺鞨骑兵们紧急返回城池,李谨行鼓舞士气,朝着吐蕃大军撤退的方向就追了过去。
吐蕃人没想到李谨行还敢追击,措手不及之下,大败而归。史书中记载,“上元三年,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当时论钦陵如日中天,唐军与之作战败多胜少,每每受挫,李谨行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军队士气,让唐高宗往下都极为开心,朝廷下诏,晋为右卫大将军,之后又晋爵为燕国公,夫人刘氏也因为过往的出色表现,被封为燕国夫人。
683年,李谨行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镇军大将军、幽州都督,陪葬于乾陵。在陪葬乾陵的十七座墓葬中,李谨行是唯一的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