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血与泪:一场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戮

白驹说 2023-10-23 10:11:03

01

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六月二十六日,江阴县衙门口。

乌泱泱的百姓围在告示栏前,个个咬牙切齿,群情激愤。这一切源于县衙新颁布的一则告示。

告示是两天前刚到任的知县老爷方亨命人贴的,传的是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的谕旨。告示是这样写的:“……自今布告之后,各省地方自文到部之日限三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之前说好了不剃发,怎能如此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

围观人群开始鼓噪起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此言一出,无论士绅商贾,还是贩夫走卒,纷纷应和。

很快,剃发令传遍江阴全城。

三天后,何茂、邢叔、周顺等九名德高望重的耆老代表全城百姓前来县衙请愿,希望知县老爷能向朝廷转达民意,撤销剃发令。

县衙内,知县方亨坐在大堂之上,不耐烦得听着何茂等人的七嘴八舌。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方知县尚未分发到清朝官员的服饰,仍是一副明朝县官的打扮。

终于,方亨忍无可忍,厉声打断耆老们的发言,接着大发官威,对众人恶语相向,言辞之恶劣,令何茂等人大惊不已。

耆老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本就瞧不上面前这个狗仗人势的贰臣,见方亨出言不逊,立马没了好脾气,出言反讥方亨道:“你是明朝进士,头戴乌纱,身着圆领,却来做这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

方亨被一下戳到软肋,很想反驳,但对方说的都是事实,自己竟无言以对。结果自然是双方不欢而散,一次试图化解危机的交涉,反倒加深了官民矛盾。

方亨心里很委屈,新朝廷这次是下了死命令的,自己也唯有依令行事。他看了看案头上常州府刚送来的公文,这不,豫亲王多铎催促剃发的新手令又来了。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方亨让人唤来刀笔吏,命其将多铎手令撰写成告示。刀笔吏接过手令,阅毕,愤然将手令和毛笔摔在地上,怒目圆睁道:“就死也罢!”随后转身潇洒离去。

只留下方知县一人呆呆地愣在原地……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惊天的大冲突正在持续酝酿,即将爆发。

△清前期剃发要求按旗人的金钱鼠尾式样,明人当然难以接受。

02

闰六月初一,江阴县文庙。

知县方亨十分头疼。江阴的这些耆老和诸生们就像狗皮膏药似的,终日粘着自己不放,自己今日来到文庙,居然也跟来了一百多条尾巴,嚷嚷着撤销剃发令。

在他看来,这些百姓简直是冥顽不灵。一番劝说无果后,方亨再次厉声呵斥众人,扔下一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随后拂袖而去。

读书人心里头不是滋味啊,对着文庙明伦堂内的孔子牌位恸哭不已。先前负国已是不忠,一旦剃发,即为不孝,自己这不忠不孝之徒又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诸生许用气得直哆嗦,第一个发声道:“头可断,发不可剃也!”文庙内百余人纷纷振臂高呼,声震寰宇。

这一嗓子,再次轰动全城!

△剃发令一出,清军在各地强令百姓剃发易服

如果说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还只是喊喊口号,那城里的青壮百姓可就不光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了。

当天下午,便有手持刀枪棍棒的人群奔涌而出,一路上敲锣打鼓,召集百姓共同前往县衙评理,赶到县衙时竟已达万人规模。

方亨见状,委实吓了一跳,但此时县衙内常州府下派的四名督导清兵又给了他勇气,他旋即命令手下强行收缴百姓兵刃,然后驱散之。

嚯,你丫动手是吧!方大人好大的官威啊!

百姓们群情激愤,立刻撸起膀子和官差扭打起来。零星几个衙役对上万愤怒的百姓,结果可想而知。

一顿王八拳下来,衙役个个挂彩,叫嚣最凶的一名家仆更是当场毙命。方亨就是一介书生,哪见过这仗阵,立马服软,众人说什么他都连连答应。

事实上呢,寡廉鲜耻的方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偷偷遣人向常州知府求援,请清军发兵剿灭乱民。然而不一会儿,就有小吏将方亨的鬼蜮伎俩和盘托出,愤怒的人们因此涌入县衙,将狗官方亨擒住。

事已至此,这反不造怕是不行了。

第二天,江阴辖区内百姓从四面八方涌进县城,江阴正式举事,公推典史陈明遇为帅,集结乡兵义勇数万之众。

也多亏了此前江阴百姓不肯上缴民间兵器,且城中备有上百门小口径火炮,正好用于装备义军。商贾富户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仅富商程璧一人便捐款三万五千两白银,充作义军军饷。

闰六月初四,义军在全城发布告示:“我等誓死守城,请城内老弱妇孺和不能同志者火速出城。”

随后,紧闭城门,严阵以待,誓与清军决一死战。

03

典史只是没有品级的小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义军缺人才,公推陈明遇为帅也是矮子里拔长子。然则陈明遇也是个有担当的汉子,毅然接下这千斤重担。

闰六月初七,一支由前明降将王良率领的五百人水军率先抵达江阴,轻敌的清军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义军士气大振,随后斩杀贰臣方亨。

清廷震动,再不敢轻视江阴义军。

闰六月二十一日,降将刘良佐麾下的十余万二鬼子兵临城下,与义军在城外激战。义军毕竟只是民兵,同时缺乏专业军事指挥,碰到大规模的职业军队自然没讨到便宜,几轮交锋下来损失不小,被迫退入城中。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在与义军几次较量后,刘良佐也有点犯怵,于是他命人写下劝降书,将其射入城中。陈明遇复函:“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

第二天,刘良佐部开始大举攻城。

△宫廷绘画中的清军

陈明遇虽有视死如归的决心,但奈何确实能力有限,而此时,义军急需一名军事指挥才能突出的将帅。陈明遇左思右想,终于想起了一人——阎应元。

阎应元是江阴的前任典史,曾有过率军击破海盗的战绩。当接到陈明遇的求援信后,阎应元毫无惧色,欣然应允,冒死潜入江阴城。

七月初,阎应元代替陈明遇接过指挥权后,将义军重新整编,对江阴各城门加强防御,构建了系统性的城防工事,固守坚城迎敌。

冷兵器时代,攻打城高池深的城池是极为困难的,只能运用冲车、云梯等器具拿人命去堆。何况江阴城墙高度超过七米,一旦守城方防御得当,短期内基本难有建树。

刘良佐就碰到了同样的麻烦,迎着城头的火炮、火箭,连番强攻均是大败而回,遗尸无算。

七月中旬,鉴于刘良佐攻城不利,清廷急调多罗贝勒博洛率正牌八旗军前来增援。清军骑兵野战打得凶,但面对坚城同样束手无策,合计二十余万大军围攻一个多月,江阴城巍然不动,反倒是大量旗兵和武官殒命城下。

△清军在江阴城下损失惨重

清军自入关以来所向披靡,一座小小的江阴县城竟久攻不克,就连清廷摄政王多尔衮都坐不住了,他亲自写信交刘良佐劝降阎应元。阎应元站在城头,只轻蔑地回了一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被羞得面红耳赤。

时值中秋,全城百姓虽身处绝境,仍然家家户户举杯共贺佳节。诸生许用有感而发,效仿楚歌作《五更转曲》,并教给守城义军传唱,听者无不流泪。

然而,江阴毕竟是一座孤城,以一城抵抗一国两月有余,已是极限。

八月二十日,从南京城调拨的二十四门红衣大炮运抵江阴城下,清军迫不及待地用重炮猛轰江阴城,双方发生激烈炮战。

“是夜,大雨如注,炮声震惊百里,彻夜不绝。”江阴城墙被轰塌多处,义军伤亡惨重。

坚城已垮,最终的决战也随之来临。

△明末的红衣大炮

04

八月二十一日清晨,清军全线出击,从城墙豁口处涌入城内,双方短兵相接。义军寡不敌众,东北城区率先失陷。

主帅阎应元眼看大势已去,在东楼城门上题下绝命诗: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随后慷慨自尽,未遂,高呼:“速杀我!”次日为清军所杀。

△小人书《阎应元抗清》封面

随着义军有生力量在巷战中被清军绞杀殆尽,城中开始出现殉国潮:

阎应元家属十余人自杀殉国;

陈明遇全家四十三口集体自焚殉国,随后,陈明遇本人与清军力战殉国;

抗清三公之一的冯厚敦在文庙自缢殉国,其妻及妹投水殉国;

第一个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也!”的诸生许用,带着老母李氏在家自焚殉国;

县民苏陈、龙泉举家三十八口自焚殉国;

县民徐步一家十五口投井殉国;

赵姓诸生,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自焚殉国,另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儿子,由一名老妪抱着藏在空棺之中,得以幸免;

诸生谈新举家二十一口自杀殉国;

城中妇女多半选择自杀殉国,以免落入清军之手,仅广济四眼井一处投水殉国者就多达四百余人;

……

直到八月二十二日,清军终于肃清城内义军。江阴一战,恶战八十一天,清军损兵折将,伤亡多达七万余人,其中旗人也不在少数。

早在围城期间,清军就已开始屠杀城外的江阴百姓。待到城破之后,恼羞成怒的清军将怨气一股脑儿全撒在无辜百姓身上,清军统帅博洛下令屠城。

△破城后,清军残酷屠戮义军和百姓

“提起江阴城破日,石人也要泪成行。”

清军如同篦子般搜寻城中每一个幸存的百姓,而后逐一斩杀。大屠杀持续整整两天,江阴城内被杀者六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除躲藏于寺庙隐蔽处的僧人及百姓共计五十三人幸免于难外,其余幸存者寥寥无几。

全城人口被屠戮一空,清军方才封刀,搜刮城中财物后撤兵。

更可笑的是周边县府百姓居然也来趁火打劫。清军前脚刚走,数万武进人便齐聚江阴空城,将清军看不上眼的衣物、铜锡器具等各色物品全部打包带走。没过几天,又有数百靖江人造访,城中已空无一物,竟将城内县城隍像给搬了回去。

“露赀白骨满疆场,万死孤臣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这是一名殉难女子死前所题的绝命诗,现实亦的确如此。

屠城后,江阴尸骸遍地,堆满了街道、河道以及四野,臭气熏天,无人收敛,引来无数野兽飞鸦啃食。

有一僧人法号印白,可怜这些曝尸荒野的无辜百姓,收拢尸骸两万七千多具,全部安葬于万骨茔中,并在旁修建泽枯庵,用以祭奠死难百姓。

05

剃头令下,像江阴这样的反抗比比皆是,在嘉定、在太湖、在杭州……中华大地烽火不息,清军疲于奔命,整整耗费一年时间方才全部平定。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杭州见证了江南百姓的英勇事迹,并留下记录:“鞑靼人并没有碰到抵抗就占领了这座城市,他们可以同样容易的占领浙江南部的所有城镇,但是,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了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更为英勇……”

卫匡国或许并不能感同身受,但头发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即是信仰,与他的信仰一样伟大。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达全国“剪辫令”:“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随后,革命军拿着剪刀在街头游走,剪掉所有看到的辫子。

又过了十年,某日,紫禁城内闹翻了天,只因长大成人的清逊帝溥仪嚷嚷着要剪辫子,人人惶恐不已。溥仪见无人敢从命,自己二话不说便抄起剪刀,“咔嚓”,辫子应声落地,干脆利落。

那条禁锢国人两百多年的狗尾巴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END

0 阅读:33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