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是制造者,也是造梦者。”在非洲南部的烈日下,一群人正在加紧维修被暴雨损毁的铁路,这其中有不少中国面孔,23岁的西安姑娘汪甜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是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纳卡拉走廊铁路项目现场,他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筑梦海外,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出国逐梦汪甜是土生土长的西安娃,2022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一次偶然机遇,了解到非洲的中国公司在招聘,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回应。”
“此前,我对非洲的了解仅仅来自《撒哈拉的故事》中描写的荒凉单调的沙漠,也梦想着踏上这片土地,探寻它的神秘。”
2022年10月25日,汪甜坐上了飞往非洲的航班,成为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的一员。
汪甜与当地员工进行日常项目对接
2、融入当地初来乍到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总部,和国内别无二致的明亮的办公环境、有家乡味道的伙食和中国零食,让汪甜很快便有了归属感。2022年底,汪甜从公司总部调到楠普拉市,参与在纳卡拉走廊铁路维护保养项目。
纳卡拉走廊铁路循环着莫桑比克的经济大动脉,每年中国的农历春节正值莫桑比克的雨季,纳卡拉走廊铁路因受雨水影响需要维护的订单很多。为保证春节期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项目部积极组织雨季施工,倒排工期计划、组织人员及机械,近200名中莫员工团结一致,保证了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坚守岗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全力以赴推进施工,争取早日补救暴雨带来的损失。”有时候施工路段距离项目部驻地很远,有四五个小时车程,汪甜就在现场与驻地之间不停来回,做好项目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
“短短几个月,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施工抢险在烈日的炙烤下,每一位同事都是出了汗又干了又汗湿了,一天下来衣服上都是汗渍。
“楠普拉的驻地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汪甜回忆,一个暴雨来临前的夜晚,听到隔壁房间的女同事呼喊声,她立刻去帮忙,打开门才发现是屋内已被昆虫“占领”。两人拿起杀虫剂一通喷,最终只能捂住口鼻,在满屋杀虫剂的环境中睡了一夜。
“这才是真实的非洲!”汪甜笑着说:“第二天我俩跟项目上的前辈取经,回去重新将门窗堵塞了一遍,确保密不透风,这才睡上了安稳觉。”
春节期间,项目部组织员工出游
3、共同成长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空闲时汪甜也酷爱打卡当地的美景美食,在朋友圈分享非洲炸鱼、面包、鸡肉的做法,以及非洲大象酒的制作过程和口感,偶尔也会怀念家乡的肉夹馍和凉皮。
“工作之余的小憩,置身于陌生的美丽风景中,会特别令人感动。”汪甜告诉记者,公司项目部高度重视属地人文关怀,大量雇佣当地员工,加强莫方员工技能培训,完善薪酬福利待遇,每到节假日都会为当地员工送上节日慰问,也经常组织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她们与莫方员工结伴同游,在海边一起抓螃蟹、章鱼,捡拾海螺、贝壳,比赛划非洲独木舟,增进情感。
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起初语言不通,每次交流都靠‘手语’。”短短数月,在汪甜的勤学苦练下,已经能用简单的葡语和当地人进行日常对话。
“在这里,后厨还有不少当地人,他们每逢节假日,都要忙着给大家准备丰盛而有意义的节日饭。”元宵、粽子、月饼……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必备的佳肴,当地厨师都学了个遍。
今年春节是汪甜在非洲度过的第一个春节。“真的很神奇,除夕夜的饺子,是非洲大厨亲手包的!”
儿时总会路过那座恢弘大气的丝绸之路起点群雕,也会好奇起点在这里,出发向何方?而今,这一切似乎都有了联系。在非洲的这些日子,汪甜看到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当地通联起了公路、铁路,拔地而起的体育馆以及一座座地标建筑。“我们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来,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上的一员。我们不仅仅是制造者,也是造梦者。”
当前,莫桑比克处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积极谋求加快发展进程,不断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及“一带一路”倡议也进一步激发了中莫合作的巨大潜力,带来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汪甜身边,20多名中方员工和200多名莫方员工,奋战在900多公里的铁路战线上。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上,这样的工程还有很多。
对当地人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新工作岗位、薪资增加、获得一技之长,还意味着交通的改善,让地方经济民生因路而兴。记者了解到,近些年,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累计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培养了近2000名技术工人,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3岁的我,与非洲共同成长,青春就在‘一带一路’上绽放,我愿意做一朵非洲烈日下盛开的'向阳花'。”——汪甜
来源:西安日报
艾滋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