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二月二日,赵匡胤,当时的后周殿前都检点,接到了带领军队进攻辽军的命令。 当赵匡胤的军队到达陈桥驿站(现河南丘陈桥镇)后,士兵们发动了起义。赵匡胤的心腹大臣赵普,带着士兵给赵匡胤披上了事先预备的黄色龙袍,拥护他登基为帝。第二日,他带兵回到开封逼迫周恭帝退位,篡位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陈桥兵变”,自此赵匡胤成功地创建了北宋。
宋太祖这次的兵变与一般意义上的兵变不同,这次的兵变几乎是没有流血的。赵匡胤自陈桥驿回京开封到取得后周政权的过程中,只遇到了很少的阻力。事变的全过程中,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但却实现了政权的更替。这不仅为赵匡胤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而且保证了北宋在周地区的统治。 那么,这场兵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爆发的? 陈桥兵变之时,正是周主少国疑之时。而就在这场兵变发生的一年之前,周世宗柴荣病亡。此时周恭帝柴宗训刚刚登基,年仅七岁。因此符太后垂帘听政。
当时,武人把持朝政的现象,在后周还未完全消失。赵匡胤因为多次立功,被朝廷看重,封为检校太傅、殿前都检点。 960年1月,从镇州(现河北正定)、定州(现河北定州)两个地方,分别传出辽人即将大规模南下,而河东那个小小的北汉朝廷,也将随之出兵。后周廷并未仔细辨别情报的真假,便匆忙寻找应对之策。符太后与丞相范质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让赵匡胤带兵出征,并且把兵权交给了他。 正是如此,赵匡胤的心腹才能发起兵变。那么,这场叛乱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黄袍加身一: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赵匡胤带兵离开开封,到达陈桥驿,距开封二十公里。傍晚时分,略通天文的士兵苗训,看到了太阳下面多了一个“太阳”,那是日晕。苗训说,下方的太阳正在吞噬上方的太阳。当时,这句话就传遍了整支军队,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下改朝换代的前兆。
赵匡胤的几个心腹,也在到处宣扬,说皇上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政事,我们这些臣子为国效力,也无人知晓。还不如把赵匡胤扶上皇位,再向北方进军。
当时赵匡胤身边的心腹大臣赵普告诉士兵们,太尉忠心,一定不会放过你们的。士兵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谋反之心已露,若是不能成功,将来被朝廷知晓,那就是必死无疑,没其他办法,他们决定发起兵变拥护赵匡胤登上帝位。
带头的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和赵普商量了一下,命人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去找赵匡胤。当时赵匡胤醉酒未醒,见众人给他披上黄袍,还一起跪拜,称他万岁。赵匡胤很是无奈,最终只得同意,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他说:“你们贪图富贵,拥立我做皇帝,那就得听从我的差遣,小皇帝与太后是我们曾经侍奉的人,朝中诸公是我们的同僚,满城百姓更是无辜,不得乱杀一人。”下属们都默契的应了一声,然后所有人都开始为班师回京做准备。
二:率军回京 逼帝禅位赵匡胤兵变之后,一路返回,倒也算得上是顺风顺水。王审琦等留守京城的禁军将领是赵匡胤“义社兄弟”中的一员,在听到兵变成功的消息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周廷的官员也听到了赵匡胤和他的部下兵变的消息。忠于后周的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却遇上了造反先锋王彦升,一路追到家中,韩通一家被王彦升斩尽杀绝,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在这次的哗变之中,只有韩通的死,算是一件比较血腥的事情。除此之外,兵变士兵的确遵从赵匡胤之命,没有伤害百姓分毫。鉴于赵匡胤的权势,虽然朝中的大臣们对他的兵变很不满意,但也没有进行激烈的反抗。而地方方面,虽然有昭义军、淮南两大节度使的抵抗,但也迅速为赵匡胤所消灭。
赵匡胤于960年二月四日强迫周恭帝退位,并将其贬为郑王,随后赵匡胤登基称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关于陈桥兵变的前期,许多史书语焉不详,给人一种事发突然的感觉。后人认为赵匡胤是在兵变中“被迫”登上皇位的,这是一种被动的说法,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后周事实上,关于赵匡胤兵变的事情,有许多的推论:
赵匡胤领兵出征,出了京城不久,在开封城里就流传着一种说法:检点当为天子”。之前,驸马爷张永德也是因为这个传言,惹得周世宗柴荣不喜,被免了殿前都检点之职,由赵匡胤接任。从这一点来看,很有可能这这两次的流言都是赵匡胤指使人传出去的,而第二次留言则是赵匡胤为了夺取皇位而进行的一种舆论造势。
在陈桥兵变的前夕,赵匡胤心急如焚,甚至回到家中与家人商议对策。他的姐姐从厨房里拎着擀面杖跑了出来,把赵匡胤揍了一顿,骂道:“男子汉大丈夫,干大事要靠自己决断,别在家里吓唬女人!”
由此可见,赵匡胤正在谋划一桩大事,若是不成,就会祸及家族。出征之前,还将家眷都安置在了印禅寺,这就更加说明,他早就做好了谋反的准备。
对于韩通的死,赵匡胤表现出了惊讶与不满,而凶手王彦升更是背上了“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的污名。但从一些细节上不难看出,韩通并不是意外身亡,很有可能是被人当做政敌铲除。
韩通一家死的都是年长的儿子,韩通的四个女儿和还有最小的儿子都存活了下来。这种只杀男人不杀女人,只杀成年人不杀孩童的做法,明显是有目的的。后来赵匡胤驾临开宝寺,见韩通父子二人的画像挂在墙上,立即命人将画像取下,可见对韩通的憎恶。
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是赵匡胤个人能力的展现。赵匡胤有着卓越的兵法韬略和政治手腕。赵匡胤和他的部下究竟是怎样处心积虑地谋朝篡位的,如今的我们已是无从知晓。
杯酒释兵权当上皇帝之后,为避免重演“兵变”之事,宋太祖赵匡胤又设计“杯酒释兵权”,使军权、财权集中于中央,结束了大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赵匡胤执政的北宋时期,由于“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更加繁荣,儒家思想更加盛行,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昌盛,思想活跃,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学者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