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革命者,你知道他革了谁的命吗

问道化鸣 2024-02-25 09:34:07

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伟大时期,据班固《汉书· 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上千家。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学术流派诸如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方技家、小说家等,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学术流派。

要说中国思想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学派,你可能会想到墨家,因为墨子首先是儒家人物,后“革”了儒家的“命”,专门跟儒家的“爱有差等”的等级观念对着干,要“兼爱”,提倡“平等博爱”,又建立了具有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墨家团队,第一支外交天团“墨辩”,第一支“国际和平组织”——墨侠,专司匡扶正义,打击黑恶势力之职。

可能还会想到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因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是大大小小整个地主阶层——“民”的代言人。而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并与传统儒家观念,孟子的“性善论”相抗衡,提出“性恶论”,并发起了对鬼神迷信文化的猛烈攻击。

其实,上述诸子,除了荀子算半个革命家之外,其余诸子都是各家学说的“修正主义者”,都不是彻底的革命者,要说彻底地、完全的思想革命者,非老子莫属!

你会感到意外,因为即使历史学家范文澜都说老子比孔子还反动,孔子要复辟,也只是要倒退到周公所处的西周时代,而老子却要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太古时代,说谁是革命家都行,唯独老子不行。

我们且不说所谓的“小国寡民”只是一个对“道治天下”的比喻性描述。我们单说老子的“无为之治”,看看老子是如何“革命”的。

我们知道,“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政治理念,针对的对象是权力者,其核心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权力不能不恃强凌辱欺压百姓而与民争利——这是“无为”思想的核心内容。

而这个“无为”思想的理论依据就源于“道”,这个“道”不是世人所认知的礼乐刑政之道,不是周公制礼作乐之道,而是“先天地生”的自然非人为之道。

那么这个自然之道怎么就成就了老子革命家的美名了呢?

首先,老子把帝王赖以为统治根基的道德神——“天”给降格到了自然物的层面。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天地只是人们赋予神格化了的具有主观意志的“神祇”,实则自然之物,乃是“道”的晚辈,而“道”是“象帝之先”,是最高主宰者“天帝”的祖先。更要命的是: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帝”,在三代时期,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诸天万界的帝王神,历代天子都以“天子”自称,天子当然要祭天祭地祭祖宗,武王伐纣的三大理由之一,便是“商王帝辛不敬祖宗天地(昏弃厥肆祀弗答)”。

而老子对待天地,不是要“敬不敬”的问题,而是直接将其降格成普通的自然物,而作为“天之子”的君主,其实跟庶民、奴隶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别,以道观之,同是“刍狗”。

被毛主席誉为“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墨子,虽然他反对儒家尚虚饰空谈而践行实用主义,且其使命也很伟大:“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提出针对性极强的“兼爱、非命、非乐、节葬”等政治主张并身体力行,但是,他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只是泛泛地批评,却不敢颠覆上天以及“天子”的君权神授权威。

老子警告君王一个普天之下亘古不变之“道”理:天、地、神、谷、侯王,若不能“与道为一一”,奉道而行,那么,天地恐将崩塌沦陷,神妙恐将无以通变,溪谷恐将枯竭干旱,王朝恐将颠覆变天。

老子不仅颠覆了历代奉为不可侵犯的天地神祇,当然还要颠覆建立在天地神祇信仰基础上的传统价值观念:“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从本到末逐渐下滑的,“道”乃“有国之母”,是国之根本,当下滑到依靠“仁”、“义”尚不能治理国家的时候,那就只好依赖徒有虚名的礼教来勉力维系社会秩序了。

一旦到了以礼治国的时候,就足证天下忠信淡薄到了极点,动乱随之将至。

所以老子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只有“绝巧弃利”,才能“盗贼无有”。

有人会说:老子自己提出圣人之治,这里又说“绝圣弃智”,岂不是自相矛盾?

非也。《道德经》中的“圣人”是老子塑造的“为道者”,他是“道”的化身,是现实中的权力者施行无为之治的参照,当然不能被绝弃掉。

老子的“绝圣弃智”指的是:统治者绝弃所谓君权神授的神圣化、权诈术,民众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利益;绝弃仁义的粉饰教化,民众自然会复归于父慈子孝的和睦亲情;绝弃智巧货利,盗贼自然会消亡。

关于神圣化,就是权力者借君权神授的教化来愚弄百姓,所以,老子连同鬼神也给否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之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作比喻,以阐述清静无为的重要性:治大国就怕权力“有事”,一旦权力“有事”,百姓必受折腾。

老子就是要破除权力的鬼神化、神圣化愚民思想: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说:在有道社会里,鬼魅文化不被神化。又说:不只是鬼魅不被神化,已被神化了的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仅如此,为道的圣人也会“法自然”而不神化自己,从而不伤害人。

鬼神文化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那么,“德”将回归于百姓。

这样看来,老子“革”了被神格化了的“天”的“命”,革了“王权天授”谶纬之学的命,革了“道德神学”的命——总之,老子革了王权赖以恃强凌弱,与民争利的一切法理依据,这不是最彻底的革命吗?

所以,当代科学家,《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说:道家思想“它至少也同样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西方哲学界把中国古代思想家划分为三派:革命派、保守派和中间派,其中老子是革命派的领袖。

为什么同样一部《道德经》,西人读出了革命的、民主的、自由的、科学的思想,而很多国人却读出了反动的、保守的,反智的倾向?

李约瑟有一个“李约瑟之问”,也叫“李约瑟难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引发广泛讨论,钱学森等人也相继提出“钱学森之问”,都对中国科学技术和中国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老子之道被宗教化和炼养化解读这个侧面,也可略窥中国哲学被低估之一斑。



0 阅读: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