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流云在草青青
自2005年起,国家每年都会给退休职工增加养老金,至今已实现20连涨。每年养老金的调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今年也不例外。
6月17日,人社部和财政部发布通知,确定2024年企事业机关单位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增幅为3%。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三结合的原则增加养老金。
对此不同群体的反应不同。怎样调整才能更公平、更令人满意呢?众口难调,其实无论怎样调整,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就算好方案。大多数人认为的公平就是相对公平。
对每年养老金的调整是否满意,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期望。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人们对养老金调整满意度的因素:
1、调整幅度今年养老金人均增加只有3%,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也创出了20年来的最低。一些人可能认为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应该更高些,以更好地反映物价上涨和社会经济发展。
尤其是养老金绝对水平偏低的人员认为,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养老金的增长应该能够维持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才对。
但事与愿违。养老金人均调整幅度的趋势总体上却是越来越低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国际惯例,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应该低于GDP,高于CPI。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 通货膨胀水平走低,再加上老龄化加剧,养老金人均调整幅度逐步走低就成为了大趋势。
回顾一下20年来养老金人均调整的幅度。2005年~2015年,每年不低于10%。2016年~2017年分别为6.5%,5.5%。2018年~2020年都是5%。2021年~2024年分别为4.5%、4%、3.8%、3%。
2、调整方式养老金的调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定额调整,即每个退休人员都获得相同的增加额度;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挂钩调整,即根据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金额等因素来确定增加额度。
屁股决定脑袋。养老金水平偏低、消费年限短的朋友,往往更希望增加定额调整的额度,缩小养老金收入贫富差距。
而养老金水平偏高,缴费年限偏长的朋友,往往更希望增加挂钩调整的力度,以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精神,激励在职人员多缴费长缴费,促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所以基本调整方式采取的是定额调整加挂钩调整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额外向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职工倾斜,额外增加养老金,体现人文关怀。
从近年来的调整趋势方面讲,定额调整占比在逐步降低,挂钩调整占比在提高,倾斜调整则相对稳定。
现阶段国家采取的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相结合的调整方式,是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对合理,相对公平的。
3、个人经济状况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众对于养老金的调整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基于经济学上的边际财富效用递减效应,也应该缩小养老收入贫富差距,所以未来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仍然有改革或优化的必要。
因为给低收入人群多增加养老金,更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明显改善他们的生活,增加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更有社会效果。
而给高收入人群多增加养老金,对他们的生活和消费影响微小,甚至无关痛痒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有限。
对于低收入群体,养老金的调整通常会受到密切关注,因为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金可能占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对他们的生活保障有直接影响。如果养老金调整能够跟上或超过通货膨胀率,低收入群体可能会感到满意;如果调整幅度不足以抵消物价上涨,他们可能会感到不满或有生活压力。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养老金的调整同样重要,但他们的退休金通常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这部分人群可能更关注养老金制度的整体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是否能够保障他们的退休生活质量。
对于高收入群体,养老金可能只是其退休收入的一部分,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养老金投资的回报率和灵活性。因此,即使养老金有所调整,对他们整体的生活影响可能较小。
其实北京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在挂钩调整方面就非常优秀,挂钩时是按养老金收入分档进行调整,低档多调,高档少调,堪称教科书。
如果全国其他地区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在挂钩调整时也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调整,相信全国大多数退休职工,尤其是中低收入者都会满意。
结语总体来说,养老金的调整是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与物价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联系。然而,无论如何,退休金的调整应该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旨在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与物价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联系。
当然,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众可能对调整幅度和方式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做出多方平衡,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决策并不容易。
笔者认同动态小幅降低定额调整标准,动态加大与缴费年限挂钩调整的力度,不按养老金百分比进行挂钩调整,而是采取北京模式,按养老金水平分档进行调整,而倾斜调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这样的方案应该是更公平、更令大多数人满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