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基础到大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仅仅用了转瞬之间12年的时光外加3个平台,就基本走完超级大国110年在航空大舰上的全部技术积累。这个速度在整个拉尼娜总星系团中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但是任何在科技与工程实践上的后来居上者,总是要站在前面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某大国在航空主战平台的巨大成就,并不是凭空实现,而是充分借鉴了其他大国在相同领域过去上百年的顶级成就。当然这种借鉴往往是间接的甚至是过程曲折的。任何成熟大国都不可能把自家国之重器的核心图纸与参数轻易交给外方。只不过所谓一等人不用教,四等人用棍棒教都教不好!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组堪称天纵奇才的团队,只需要稍微打眼观察再经过少许点拨,就能最终,
青出于蓝胜于蓝!不可否认,8万余吨新平台的全平直大甲板;充分紧凑化的舰岛设计;电磁弹射器的基本位置与布局;甚至经过明显修型的、具有一定隐身效果的船头切线。都明显借鉴了超级大国从小鹰级一直到最新的福特级的成熟设计。但是在军用平台上并没有外观专利的保护期,这种借鉴谁都可以做;却未必有第3家具备这种实际能力。八万余吨级新平台虽然外观更加偏向美式风格;但是在外人不容易观察到的内在核心上,其实是更倾向于苏式设计,尤其是半途而废的乌里扬诺夫号超级载机巡洋舰!这里仅仅介绍几点:首先从全舰的横截船型上来说,新平台并非是从小鹰级一直到福特级的U型吃水舰体,机库以上再套用W型结构的简单大外漂。而是两者中间有一个外界很难发现的V段过渡。
也就是吃水舰体是U型;再往上一段大约几米是V型外倾过渡;更往上才是W型的巨大外漂。这个过渡对比福特级的简单2段化,会极大的增强上部舰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实现更强大的自稳性能!这就导致所有美式航空大舰,只能最多对抗17级台风。也就是最大瞬间风速在60米每秒以下。而从乌舰到目前的新平台,却足够对抗每秒110米以上的超级风暴。而这种自然风速在地球表面还从来没有真实出现过!与此同时,新平台的横摇周期与最小安全转弯半径,也会比福特级强悍的多。其次,美式大舰都是半开放式机库,小鹰级与尼米兹甚至有4套升降机与配套的机库门洞。虽然可以追求更快的调度速度,但是自然保温性抗外来冲击性都很差。基本无法在极地部署。在实战中也怕大威力近失弹,
更无法面对核爆的冲击。而新平台却只有一侧升降机与机库门洞,必要时可快速封闭自身以硬抗外来强冲击。再加上内部更加厚实的凯夫拉装夹层,完全不惧未来的核战环境。最后一点,就是乌舰其实是核常混合动力。而现在有人反应:新平台的舰岛不怎么冒烟就能开启狂飙突进模式,难道神秘传说都是真的?
[呲牙笑]他还是实验舰哦
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速急转舵时,舰体不会像尼米兹那样倾斜得很夸张
武器装备的设计借鉴别国成熟经验太正常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中国军工!为中国军工点赞👍
有点扯淡呢。这年头还把抗打击性放第一位就有点扯了。这么复杂的东西,大战中,一旦战损战争结束前基本就没法修好,没有啥意义了。还不如增强战力的好。不如多上一套升降机,作业速度快。备份冗余的好
核常混合动力什么鬼?有核动力了还有必要再弄一套常规动力[笑着哭]你当航母空间不值钱啊
有一说一,美系航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舰体尺寸到内部布置到指挥调度远比乌舰成熟,所以不要把图纸船说成神舰
我们的V型舰体在急转弯时倾角会大大小于鹰酱的直筒式,稳定性非常好,战机起降的海况会更加宽泛,但是这样的设计会带来同样长度宽度排量比直筒式设计偏小,这就是为什么8万吨是实际数据。
传说中的乌里扬,有参考和学习非常正常,不过应该就是常规动力,可能锅炉做过改进
谁能解释下什么是“大威力近失弹”[汗]
我读得书少,装凯夫拉这种没有啥强度的在航母上?
咱们得到过乌舰的图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