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容易原谅别人,却不容易原谅自己?

虫虫情情 2024-08-12 21:16:57

在科胡特的理论里面,曾经有个概念叫垂直分裂。意思是指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被恰当镜映的体验,为了应对这个重要的自体以及客体间需要的挫败,他可能自动地运作保护机制来处理人际关系。

再简单点,从通俗的角度诠释,就是“我自己的期待看不到,无法意识,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来获得自己。别人认可我,我才能找回自我;但如果没有别人,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

从人的成长来讲,人的感受是需要从别人的互动中获得的,别人怎么做,然后你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应对,这属于情感体验的正反馈。

比如你和恋人交往,生病了躺在床上,然后对方很体贴,一直照顾你,在身边对你不离不弃,这份感受你获得了,你感觉到了爱和温暖。于是以后当恋人生病,你也会投桃报李,用同样的方式来照顾他。

每个人人际关系相处、同理心等能力方面的培养,都是需要从他人互动的体验中去进行获得,不可缺少的条件。

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从小都能有这样的互动体验。有的孩子从小遭受父母虐待、抛弃,还有冷漠的态度面对,那么他们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反馈。

亲密关系中,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合理、良好的情感互动过程。

同时还有一点比较痛苦,就是创伤所带来的情绪、认知方面的负性思维,遭遇挫折以后,会产生“自己是不是做错,别人才不喜欢我”的心理体验。

爸爸妈妈讨厌我,是不是我不好才这样的?我太差了,都是我的错,如果不是我不好,他们怎么会不喜欢我呢?

在这样的情绪下,人就会产生出一种自责、痛恨自己的念头,无法原谅自己,会把所有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去获得与现实相悖的结论。

这种低自尊和压抑的状态,使得人会产生仇恨自己、对自己不满的态度。

对他人态度方面,由于个体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那么就会激起一定程度的防御模式,容易轻视自我体验。

平时看报道,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人被PUA,总是被伴侣虐待。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依然不会离开,还会固执地表示愿意和对方在一起。

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就会说:“我相信他意识到这次错了,他不是故意的,我会原谅他,只要他变好,以后我们就能在一起。”

不停原谅,然后不停被欺负,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里。

像这种行为,就是比较典型的垂直分裂模式,显著的矛盾信念和行为的体现。内心渴望被他人认可需要,又会容易理想化、认可他人,轻视自己的感受,从而做出极其别扭的行为态度。

对于这种无价值观,很难原谅自己的行为,该怎么样去处理比较合适呢?这个得让分裂联合,也就是重塑良好的情感互动体验。

既然以前无法得到,那就从新的关系里不停成长,慢慢去找寻合适的自我过程了,懂得接纳和尊重自我的感受,学会从自我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在关系中,得意识到别人并不能左右你的未来,而是需要你自我去进行探索,从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

遇到事情,怎么样学会面对自己,用客观理性地态度去认识;他人侵犯自己边界的时候,感觉不舒服时该怎样面对,这些都可以在以后的人际关系相处中去获得体会。

需要有个成长的空间,逐渐善待自己。

0 阅读:5

虫虫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