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三年,春秋发生了很多事情。
周襄王有个亲兄弟叫王子带。由于当年养尊处优,又是前面那一代周天子最宠爱的王子,于是王子带就有了与周襄王夺权的底气。
周襄王三年,天子正在王城里早朝,一个臣子就忙忙慌慌的从外面跑进来喊道:“大事不好啦,大事不好啦,伊雒戎寇打到王城外面了。”
天子脚下,犬戎放肆,这周襄王自是恼怒,当即就派遣重臣周公和召公带兵守城。天子身边,自武王始,就有周公、召公二臣,是天子的左膀右臂。周襄王派遣这二位出外守城,可见那是拿出了决心的。
这周公名是为孔,而召伯名为廖,两位受了天子的安排,那就要维护天子的颜面。两位重臣面对来势汹汹的犬戎,一方面燃起烽火向诸侯传递信息,一方面推行的是固守策略,那伊雒戎寇一时半会也是没法子攻破周王城。
回过头来,对于周襄王而言,这伊雒戎寇来得蹊跷,满朝文武们都搞不明白伊雒戎寇进攻王城的缘故。此时在那朝堂之下的角落里,王子带面色如水,内心却是汹涌澎湃。
春秋讲仁义。作为天子之家的王子带,就是联络伊雒戎寇的人。这件事情到了此时,依然是在暗地里进行。为什么要在暗地里进行呢?其实就是仁义,天子之家王室内乱,说白了还是自家的事情。家里的事情拿到大庭广众说,那就是相当丢脸的。因此,即便伊雒戎寇已经打到了王城外,王子带还是“不敢出会戎师”,保的就是天子家的颜面。
秦穆公、晋惠公是第一批带着军队来到周王城的诸侯。这两位诸侯,当时其实还在闹着别扭。
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别扭,前因后果很简单,就是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到晋国,晋惠公本来答应了要割让土地,结果回到晋国当了晋国国君后又反悔了,两国之间此时正在为这个事情撕扯。但是,为了救援周天子,两家诸侯还是携手来到了周王城外。
秦穆公、晋惠公都是周天子承认的诸侯,于是秦晋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家事,是兄弟之间的纠纷。而当时有个最大的仁义之事,就是要“尊王攘夷”,就是大家要共同维护周天子的颜面。
秦晋大军来到王城外,伊雒戎寇无力抵抗,便是撤兵而去。
“惠公与穆公相见,面有惭色”,两位国君见面之时还是不好意思。颜面是要,命更重要,作为一代诸侯说了的话不算数,晋惠公自然是觉得自己失了信义,对于秦国终归还是有猜疑之心,“遂有疑秦之心,急急班师。”
与晋惠公相比,秦穆公要大度的多。大家都是诸侯,诸侯不相侵,天子脚下,周襄王的颜面还是要顾忌的。因此,有人进谏秦穆公要求偷袭晋国人时,秦穆公说:“同为勤王而来此,虽有私怨,未可动也。”
这就是春秋人的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