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经济下行周期的好生意

辛毗渡己 2024-09-12 08:01:16

经济下行,什么生意好赚?心理咨询是其中之一。

年景好的时候人人都怀抱希望,走路带风,哪需要什么心理咨询?

但是在经济的下行期,就不一样了。

悲观、失望、无助、躺平、戾气重……

这也使得心理咨询成为这个康波周期下,难得的好行业。

1,行业规模与产业链

2014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市场规模仅有214.6亿元,2018年增长至377.6亿元,期间的CAGR=15.2%。预测 2023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整体规模为953.4亿元,2019-2023年CAGR=20.3%。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目前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

总而言之,这一行目前增长快,而且规模也达到了近千亿元的水平,这得益于患病人数的提高。

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是难得有确定性的,因为经济下行将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但经济下行缩减了人们的购买力,是这一行的阻碍因素。

另一个阻碍因素是患者意愿的问题。虽然人数在扩大,经济下行让人们变得更加悲观,但大多数人不觉得应该解决这个问题。约半数的人是通过运动、阅读来自我排解,而不是花钱解决问题。

以抑郁为例,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是6.9%,但这个群体中,接受治疗的比率仅有9.5%。对标美国,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的比率也低于10%。所以这一行的渗透率,不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就能提高的,是永远就这么低的,渗透率不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逻辑,患病人群总数的增加才是。

整个产业链上,最稀缺也最关键的资源是心理咨询师。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50124人(3.55名/10万人),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名/1000人具有约136万名精神医师的差距。

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但是资格证的考核门槛较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较难保证求助者的实施治疗效果。因此,中国人社部在2017年发布《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取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鉴定,对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实行清单式管理,解决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的问题,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要注意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是两类群体。治疗师就职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部颁发的证书,但无权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开处方。咨询师则就职于社会机构,也无权进行诊断。如果真的严重到心理疾病的地步,需要到正规医院诊断、开处方、吃药。咨询师只负责陪伴和开导。

咨询师虽然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但其实有隐形的门槛,那就是专业度如何,能否切实解决问题,还是只收钱不办事。但这也造成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咨询师的不信任:你这个咨询师到底水平怎么样?因为准入门槛低,所以心理咨询师学历水平偏低、教育背景与心理咨询行业偏差较大、缺乏严格培训,都造成了消费者对这一行的不信任。对效果的不信任:你真能解决我的问题吗?毕竟身病好治,心病难医,用户对效果存疑。心理咨询效果无法量化,而且各种流派林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论和监管体系。对服务过程的不信任:你是怎么服务我的?如果只是花钱请人跟我聊天,那我找朋友聊不就得了?2,商业模式

心理咨询的主流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线下咨询、EAP三种。

互联网渠道允许咨询师通过在线语音、视频通话等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解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解决了传统模式(线下店)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但在线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缺乏面对面的服务,信任感更加缺乏,咨询师无法观察消费者的表情、神态,主观性更大。

代表公司:壹心理、壹点灵、糖心理

传统模式及线下工作室,跟互联网相反,线下场景可以增加消费者内心的安全感,咨询师可以通过面诊近距离的观察消费者的情绪变化、身体行为,辅以医疗设备所监测测的身体指标,从而对消费者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增加消费者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但是面临规模化扩张难度大、时间场地成本过高、获客数量受限等发展瓶颈。

代表公司:路透心理咨询

EAP即员工促进计划,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等,心理咨询可以作为EAP服务中的一个模块,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跟2C模式相比,2B模式客源更加稳定,一旦长期合作,就有可能获得稳定的业务现金流,但中小企业支付能力弱,EAP的市场主要在大型企业,很吃关系和资源,所以国内的EAP供应商多为外资和国企。

代表公司:天力亚太、盛心阳光、易普斯3,群体特征

C端用户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占比为55.6%,主要心理困扰包括抑郁、焦虑等情绪烦恼,以及自我成长需求和各种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其中患者最集中的地方是广州,据估计每100名内地人中就有13人存在精神障碍。80后的心理压力多来自于家庭或亲密关系,90后及00后 的心理压力更多来自个人发展及成长方面的压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用户群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意愿较高。

所以,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跟消费升级有关,一般是收入和学历都较高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先接受,然后再普及到其他群体。心理咨询的从业者最好先在一线城市尝试跑通单元模型。

焦虑和抑郁是最主要的两项问题,两者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给咨询机构带来一定的方便性。且年轻群体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包括在美国,29岁以下年轻人中,有半数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可能是人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看开了,到了“知天命”的地步,心理问题也就少了。

据WHO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郭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为18%,即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我国患病人数约9500万。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自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的2年内复发。随着大环境下行,对未来更加悲观,抑郁和焦虑将进入高发期,疫情前抑郁症发病率为8.5%,而2020年和2021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到27.8%和32.8%。国内有接近三分之应激反应。

从性别上看,女性更容易接受心理咨询服务。2020年,美国女性接受治疗的比率超过20%,而男性仅10%,所以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士,可以考虑市场细分,从一线城市的30岁以下女性群体入手,并主要针对抑郁、焦虑两类症状进行治疗。

4,方向:AI心理咨询

写到这里,林教头对这一行的初步认知是:这一行并不复杂,能写的不多,如果要创业的话,主要是找准客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大环境下行的背景下,心理咨询具有机会,而一线城市的年轻女性则是主要客群,抑郁、焦虑是主要适应症。

目前制约这一行的,是商业模式问题。

首先,EAP模式对资源的要求太高,不适合创业者去切入。能吃的蛋糕只剩下C端的客群,而商业模式,无非是线上或者线下,抑或两者结合。传统的模式,最大问题在于可复制性,也就是过于依赖咨询师本人,而一对一的咨询工作无法规模经济。

AI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心理咨询,即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或对话系统,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AI的好处是可以将咨询师的认知和案例内化,利用AI“复制”出一个跟咨询师本人相似的智能体。目前的大模型甚至可以定制语气,让聊天的风格和咨询师一样。但是现在的AI技术还没到完全替代咨询师的地步,最多是复制出一个“学徒”出来,免费地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解放咨询师双手的同时也能扩大客群,解决难复制、难以规模化的痛点。

所以,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你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建议试着在大模型上打造一个智能体(Agent)并开放给客户使用,这个智能体就是你的虚拟复制人,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重复、简单、繁琐的任务。

不过以本人实操GPT的经验来看,GPT目前还做不到太复杂的任务,它可以说得很像,但不一定对,比如我问GPT关于资本市场和经济的问题,它回答得煞有介事,但无法证伪,它也不可能对人类的情感产生共情。传闻最新的ChatGPT草莓模型要出来了,一个月价格200美元,能做到什么地步,我也不清楚。所以AI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应用,是趋势,也是未来,但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

AI的核心资源是数据,所以行业know-how、案例等数据库资源是AI心理咨询技术的核心。对于目前企业来讲,能否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AI心理咨询体系是能否获得融资的关键,也是议价能力最高的环节。

0 阅读:0

辛毗渡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