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评价前三十年的经济不行,甚至于用一团糟来形容,其最根本的论据就是吃不饱、穿不暖。诚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好的标准中,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一重要因素,但这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更不是唯一的。
简单来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其实就是一个高积累低消费的时期,我们的生活艰难也正是源于此。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团体乃至于国家,从创业到发展壮大,无一不是都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新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的农业社会,跨入到一个全产业链各门类齐备的工业社会,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巨大的,这其中国民的生活水准必定不会高。
了解点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就会明白国家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工业化进程。不如此,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独立自主,就不能正真的实现国家的富强。而国际形势的险恶,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工业化进程,而这又进一步的压缩了国民的消费。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我们艰苦创业的丰厚回报。
正如前所言,生活水准低是为发展积累所致,而并非是经济发展不好导致生活水准低,是原因而不是结果。我们当时的经济水平究竟如何呢?周总理1973年在党的十大所作的报告中说,我们在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如果按今天的标准,市场繁荣肯定不能比,但相对于解放前的旧中国,这无疑是一个跨时代的飞跃。而根据联合国发展署的数据统计表明,新中国在1970年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年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4%,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7%,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8.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是没有GDP一说的,只有工农业总产值的说法。也就是说,那些以GDP来谈论前三十年经济的,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
前三十年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五大工业国,建立了全产业链全门类的工业体系,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32亿吨增长到1978年的3.04亿吨,人均由209公斤到316公斤。而人均寿命则从1949年的36岁,增长到1978年的69岁。从这些大的数据而言,怎么也谈不上经济是一团糟吧。
至于那些在军事、工业、农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还有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患的治理,沙漠的治理等等,可谓是数不胜数,中国几千年来的旧貌来了个彻底的改变。黄河几千年来泛滥不休,也只是在新中国才得以根治。这些工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说经济一团糟,这可能做到吗?
全民教育的普及,完善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体育事业的蓬勃兴起,这些难道能在经济一团糟的情况下进行?包括前面说的很多建设,除了全民的义务劳动付出(当然这个是无法统计在工农业总产值里的),哪里不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些说当时的中国经济一团糟,甚至于是要崩溃的人,你怎么解释上面说的那些呢?
就在他们说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时候,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总统跑到中国来了。他是来向我们示好,想要我们和他们站在一起,难道他不知道中国经济就快要崩溃了吗?难道他不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要来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吗?当然不是,新中国被他们封锁围剿了几十年,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发展的更好了,如今向我们主动的伸出橄榄枝,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才被人尊重,这样的中国经济能会是一团糟吗?
那些说前三十年经济一团糟的人,无视于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不管说什么他就一句话,反正他没有吃饱穿暖,所以经济就是一团糟。如果了解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还是这样想,那就只能说这种人也太自私了。这些人要明白的是,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先难后易的路,难道先辈们能把困难留给今天吗?他们当年多吃苦,你今天才能少吃苦或不吃苦,这个道理还不明白吗?
一个国家,从创业到发展,再到富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必定是艰难的,对于我们这个异于西方文明的国家更是如此。我们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坎坷和曲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以此否定既往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最起码是不负责任的。换而言之,多年后你能否认今天的发展成果吗?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前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因此对于过往要做到不饰过不非功,汲取经验教训,发扬奋斗精神,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以一己之私利而否定前人的奋斗成果。不要忘了当年我们的处境,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毛主席把一个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家用短短的二十八年建设成了一个工业强国,兴修水利,大办工业,两弹一星让中国傲立世界。人民安居乐业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