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精英是一个王朝的支撑,如果一个王朝的内斗导致精英大面积出局,那么,这个王朝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周期肯定会大受影响,很难保持正常运转。
当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将江山交给胡亥时,就已经给大秦的内斗按下了启动键,因为,胡亥一没军功,二没威望,为了坐稳皇位,肯定要对帝国的庙堂进行洗牌。
结果是,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被血腥清洗,以蒙恬为代表的军功派被杀,跟随始皇打江山的那拨人,全都成了皇权更迭的牺牲品。
如果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角度来看,胡亥做得没错,因为他首先要保证皇权的稳固。但问题是,胡亥用来代替蒙恬等人的官吏却与精英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根本不能应对帝国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局。
结果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燃起的烈火是迅速蔓延,而且张楚政权的西征大军甚至一度打进了关中,大秦朝野震惊。
为什么局势会迅速失控,原因就是,大秦的内部矛盾太深,同时又缺乏解决问题的精英。为什么作为少府的章邯会成为拯救大秦于水火的角色,就是因为,精英的缺乏。要是蒙恬、李斯等精英还在,大秦不至于如此狼狈。
就是作为救火大队长的章邯,依然被帝国的内斗所牵扯,最终在无奈的情况下投降了项羽。章邯投降后,大秦就已经灭亡。
可见,精英缺乏是大秦灭亡的原因之一,而精英的出局又是因为内斗,所以,内斗绝对是导致大秦二世而亡的主因。
项羽西楚国的覆灭也是因为精英的出局。本质来说,项羽阵营分为两大部分:以范增为代表的外姓“骨鲠之臣”;以项伯为代表的项氏成员,以及他们的妻族。
范增和项伯之间因为政治路线和利益分配又长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项羽又总是偏袒自家人。
这就导致,楚军内部一直存在巨大的矛盾,不可调节。而内斗本质上又是对参赛精英的消耗,楚军先是韩信、陈平这样的精英出局,完了就是范增这样的重臣也被逼离开了楚营。
就是剩下的季布、钟离眛等人,也根本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只能按照项羽的指挥机械式地执行,甚至遭受项羽的怀疑。
汉军的陈平成功抓住楚军的内部矛盾,将一大拨人通过挑拨离间的方式运作到了刘邦的阵营中。
项羽在精英缺乏,既得不到建设性意见又不能避免踩坑的情况下,路是越走越窄,最终被逼到了乌江畔的方寸之地,绝望自杀。
精英出局是项羽失败的主因之一 图源/剧照
可见,精英的出局、精英的被冷落,是项羽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精英出局的源头又是因为,楚军的内耗。而楚军之所以会发生内耗,又是因为,项羽的自负。
有道是,无知和弱小从来就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项羽正是死于性格上的致命缺陷呀。
吕后就比较聪明了,在其执政期间,长安城中虽然斗的是鸡飞狗跳,但庙堂的运转以及地方的治理始终保持正常,几乎没有精英人物因为内斗而出局。
而且,大汉还一步步走出战争泥潭,经济情况逐渐好转。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
为什么大汉能不断向好的一面发展,而且匈奴也不敢随便窥视大汉,主要原因就是,大汉精英群体的存在,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文臣武将都还活跃于帝国的舞台,这些人撑起了大汉的天。
当然,吕后为了维持政治平衡不敢随便向功臣派开炮也是精英始终在线的原因。
这一点,东汉做得就是一塌糊涂。本质来说,虽然东汉实行的是察举制,人才始终在一个特定的圈子中循环,但世族毕竟是靠文化传家,还是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质人才,加上太学的兴盛,帝国出现了一个以士人为主体的精英阶层。
但士人阶层却始终受两个群体的压制,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宦官,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干政,士人阶层总会受到打压,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而且,外戚和宦官在洗牌的同时总是将素质不达标的人填充到各个岗位,作为自己权力的延伸,如此,帝国的治理质量就是断崖式下降的节奏。
比如,梁冀专权时,不仅整死了名士李固和杜乔,更是将自己的心腹提拔到重要岗位上。由于选择面比较窄,梁冀任用的人大部分都素质不达标,典型代表就是,梁冀的管家秦宫靠着主人的关系扶摇直上,被任命为太仓令,主管皇家粮库。
而现实又是,帝国的职位是有限的,当梁冀的“劣币”驱逐以士族为代表的“良币”时,混乱、黑暗就成为庙堂和地方的常态。
宦官干政更狠,由于其以“中人”的角色干涉朝政,所以势必遭到朝臣的群起攻之,所以,太监的打击面只会更广。第一个倒下的人就是,杨震。
随着矛盾的不断加深,帝国后期更是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包括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士人陈寔和范滂等两百多人被抓;第二次党锢之祸更惨,不仅外戚窦武和士林领袖陈蕃、李膺被杀,就连这些人的亲族、门人、宾客也遭到集体禁锢,永不录用。
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打击面到底有多广,据史书记载,仅被列为党人处死的就有一百多人,被牵连的更是多达六七百人,这些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官或者流放。同时,还有一千多名太学生受到牵连。
怎么说呢,凡是在天下、在士人群体有影响力的人,都遭到了宦官集团的精准打击。
作为帝国官僚群体的生产主力,太学生和士人阶层遭到毁灭性打击,那朝廷在精英层面就是一片空白,没有精英助力的帝国注定会在下坡路上狂飙。
为什么东汉王朝的命运在桓灵时代是一个分界点,因为,两次党锢之祸就分别发生在桓、灵二帝在位期间。
当然,东汉皇帝也是出于打击世族势力才任由宦官如此作为的,但代价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被宦官重用的那一拨人,全都是素质不在线的人——
宦官单超的弟弟单安被任命为河东太守,侄子单匡在济阴太守的任上贪污五千万以上;宦官左悺的弟弟被任命为陈留太守;宦官唐衡的哥哥唐玹担任京兆尹;宦官侯览的弟弟在担任益州刺史期间,贪污上亿;宦官王甫的干儿子王吉在任沛相期间,妄自处死一万多人;王甫的门客王彪在京兆贪污七千多万...
没办法,宦官出身底层,其所任用之人的素质可想而知,全都是能力不达标还欲望外溢的人。帝国被这群人长期折腾,很快就病入膏肓。
很快,帝国就于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震惊天下的黄巾之乱。汉灵帝怕士人阶层流向黄巾军,才极不情愿地解除了党锢。
可见,精英出局绝对是导致东汉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后来的西晋王朝也是如此。由于世族垄断了庙堂,导致士人阶层始终被帝国庙堂屏蔽,士人阶层没有用武之地,生存得不到保障,于是就迎合了八王之乱,想要通过重新洗牌的方式改写个人命运。
士人阶层迎合了八王之乱 图源/网络
为什么西汉的七国之乱没兴起什么风浪,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却是一团猛烈的火团,越烧越旺,原因就是士人阶层对八王的助力。
后来的安史之乱也是如此,门阀和关陇贵族垄断了大唐庙堂,导致关东士人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这些人就投身边地节度使的幕府。节度使的武力加上士人的智慧很快就让安禄山的大燕军攻陷了两京。
为什么安史之乱能够持续八年之久,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士人的加入。
也就是说,西晋的灭亡、大唐的灾难,都是因为士人所代表的精英阶层被边缘化。
此后,在士人的助力下,晚唐节度使的势力是膨胀式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大唐之亡。
接着就是五代的乱局。本质来说,那些在地方割据的十国为什么能够叫板中原势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收拢了一大部分以士人阶层为主力的精英,比如,当时一部分中原精英就流向了蜀地。
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才以广开科举的方式将精英全部虹吸到帝国的庙堂中,天下才再次恢复太平。
怎么说呢,得精英者得天下,失去精英,失去所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