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播出第一部开始,《乡村爱情》系列剧已经拍到第16部,持续18年时间。这期间先后经历主角换人,多名演员去世,谢永强由“小鲜肉”成长为“老腊肉”,甚至被观众笑称为“由主角演到配角的演员。”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有褒有贬,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部电视剧很成功。试问,有哪一部电视剧能够连续十几年不断拍摄下去,并不断赢得观众喜爱?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电视剧史上,《乡村爱情》系列剧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何《乡村爱情》具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对于艺术从业者来说有什么启发?
在我看来,这5个方面的因素,是《乡村爱情》不断成功的关键。
第一,贴近农村的现实生活,反映时代进步。
第二,典型人物的塑造,令观众喜闻乐见。
第三,喜剧效果,轻松氛围。
第四,东北特色文化,浓郁乡土风情。
第五,不断调整的剧情设计,适应观众口味。
01贴近现实生活才能被观众认可《乡村爱情》第一部改编自张继的同名小说。
小说一开篇就是王老七的羊吃了谢广坤的菜,两人吵了一架,恰好谢永强大学毕业回来,王老七的闺女王小蒙去接他,两家这才知道二人是男女朋友关系。谢广坤不同意永强和小蒙交往,王老七也觉得丢人。于是,矛盾由谢永强与王小蒙的恋爱以及谢广坤与王老七的吵架展开。
《乡村爱情》系列剧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邻里之间总会有些矛盾,但大多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利益冲突、情感纠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困惑……谢永强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选择回乡创业,想把象牙山村建设好,但谢广坤不认同永强的做法,他希望永强找个城里媳妇,而永强与小蒙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年轻一辈与老一辈产生了矛盾。
《乡村爱情》围绕谢永强的果园、王小蒙的豆腐坊,香秀的诊所、谢大脚的小超市展开……可以说,象牙山虽然是一座小村,但每个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果园、豆腐坊、小超市、小诊所,都是乡村常见的生活场景。换言之,这一切都是乡村真实情景的再现。
人物贴近现实生活,语言具有家常化,是《乡村爱情》众多人物的一个特点。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乡村爱情》里的人物说话时,经常使用“咱”这个字,比如谢永强因为在学校工作的事,谢广坤提着两瓶酒来找皮长山,皮长山说:“咱都是一家人,你还用这样儿啊?”
再比如因为赵玉田相亲说谎的事,王老七对众人说:“别吵吵了,咱现在赶紧想个好办法。”
赵大国在教给刘一水追求谢小梅的法子时说:“不行也让他行,咱得努力。”
别小看一个“咱”字,其实拉近的不仅是故事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牙山村的人们虽然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涉及乡邻们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大家都很团结,用“咱”而不说“我们”,表示大家都是一家人。而这,也同时拉近了戏剧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觉得与故事中的人物是“一家人”,与他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共情。
《乡村爱情》系列剧之所以不断赢得观众喜爱,与它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大关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往往是平淡的,不是像戏剧那样充满尖锐的矛盾冲突。一如我们今天富裕起来的农民,日常生活显得很平静。《乡村爱情》正是从百姓的身边事入手,于平淡中探寻人们的喜怒哀乐。
02《乡村爱情》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艺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典型人物”。别林斯基对“典型人物”有精彩的论述: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每一个典型人物对于读者来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比如鲁迅小说里有很多典型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润土……典型人物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欣赏“典型人物”时,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离我们很远又好像说的是自己。
作为一部通俗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里可以说塑造了很多典型人物:比如理想主义的谢永强、王小蒙;泼辣的谢大脚;好贪小便宜,却经常出洋相的赵四;胆子比较小,却又不吃亏,喜欢四处显摆的刘能;争强好胜,嘴巴不饶人的谢广坤;作为一村之长主持公道的常贵……
谢永强与王小蒙作为典型人物,在乡村生活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那些接受了较高教育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这类典型人物还可以追溯到路遥《人生》里的高家林和刘巧珍。他们是理想主义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改变家乡、改变自我命运的愿望。但这些想法与老一辈的观念不一致,于是产生了很多矛盾与困惑。不同之处在于,高家林是失败者,而谢永强是成功者。
在《乡村爱情》里,谢大脚是个光彩照人的角色。她模样俊俏、性格泼辣。这类角色在艺术作品里有很多,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篱笆·女人和狗》里银锁的媳妇巧姑……这类典型人物能说会道,得理不饶人。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个村庄里往往有一个这样的泼辣角色。
刘能的特点在于一个“能”字。有很多想法,很多小聪明,喜欢占便宜,但又胆子小,往往占不到便宜。得了便宜便处处显摆,得不到便宜时便以“吃亏是福”自我安慰。刘能也是《乡村爱情》里一个很有闪光点的角色。他语言幽默,有很多缺点,但在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
赵四说话有点结巴。他的缺点同样很多,比如很吝啬,但在与刘能的斗智斗勇中也不吃亏,必得扳回一局才成。
《乡村爱情》里的人物都有缺点,但他们的缺点显得很可爱,表现出人性中很真实的一面。不管是谢广坤、刘能、王老七、赵四、刘一水、王大拿、王木生、常贵,在鸡毛蒜皮中虽然时有争吵,但在关键时刻都能体现出纯真、善良的一面,是一个由不理解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03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与《篱笆·女人和狗》等电视剧有何不同?在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兴盛一时。比如至今观众熟知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等。这类题材关注农村现实生活,赢得观众广泛喜爱。
《乡村爱情》也是农村题材。与其他农村题材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喜剧。别的农村剧大多是正剧。以《篱笆·女人和狗》为例,茂源老汉一家三个儿子,金锁铜锁银锁脾气性格各不相同,找的媳妇也各有性格。铜锁看不上媳妇枣花,闹出很多矛盾。面对不懂事的铜锁,茂源老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终于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后,他支持枣花与铜锁离婚,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以说,整部剧给人一种压抑感,显得很苦情。尤其是枣花与铜锁的离婚,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可以说给农村人的心灵触动很大。另外如茂源老汉与枣花娘情感上的纠葛,也给人以很大触动。
《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也是如此,山杏爱上了玉生,两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阴错阳差,山杏嫁给并不喜欢的大宝,大宝的二叔患有精神病,有一次二叔想对山杏的孩子不利,大宝失手打死了二叔,自己也疯了。于是山杏失去了一切。后来山杏跟随小木匠来到城里,却发现小木匠有妻儿,发觉自己被骗后,山杏被迫来到山地打工维持生计,却一再遭遇不幸……
从总体上说,无论《篱笆·女人和狗》还是》《趟过男人河的女人》,情节上都很严肃、悲情。
《乡村爱情》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是喜剧,而是与以前的农村题材相比,它采用的是“平民视角”。这当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难道《篱笆·女人和狗》、《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不是“平民视角”吗?毋宁说,二剧所采用的是“精英视角”,也即站在一个旁观者、审视者的角度,来审视80年代和90年代的农村生活。其中涉及的自由恋爱、婚姻的不幸、离婚、老年人的情感问题、养老问题,在当时来说都给人以很大冲击。比如离婚,在80年代和90年代是大事,往往是这样的情况,就算夫妻各方面不和谐,因为老观念的存在,认为离婚不道德,很丢人,也往往不会离婚,而是选择糊糊弄弄过一辈子。精英视角从一个高度来审视这些问题,给人观念和心灵上以很大触动,从而达到艺术影响人、启发人、改变人的目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类似于离婚、老年人的情绪价值以及养老问题,都已经不成问题,自然无需从一个很高的精英视角来审视。《乡村爱情》的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农民视角或平民视角,它不是在审视什么问题,而是从农民自己看自己的角度,来演绎自己的喜怒哀乐。
平民视角的优势在于,拉近了观众与剧情之间的距离,观众在欣赏剧情时,犹如欣赏身边人在表演,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达到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发的目的。正如文艺评论家李兴叶所说:
看这部戏很轻松,看完了心情很愉快,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是一种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很好,能够给大家一种健康的、快乐的、要求不是很强烈的东西,这也是一种风格。
《乡村爱情》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乡亲之间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斗嘴嚼舌、插科打诨。这些发生在小人物之间的故事令人兴味盎然,开心快乐。人们从中体验到的不是壮美,也不是优美,而是喜剧之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需要借助轻松幽默的剧情来缓解。《乡村爱情》的不断成功,与其平民视角和轻松幽默有关。
04东北特色文化,浓郁乡土风情东北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具有浓郁的关外乡土风情。东北人说话流利,风趣幽默,因此很多笑星都来自于东北。《乡村爱情》的故事发生地在东北,这为众多演员、笑星提供了施展幽默才能的广阔舞台。可以说,东北特色文化,浓郁的关外风情,也是《乡村爱情》成功的关键。
05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才能赢得观众系列剧面临的困境是,围绕一群人物不断拍摄下去,不仅对编剧的才能是一个挑战,也很容易对观众造成审美疲劳。但我们看到,从《乡村爱情》第一部开始,十多部评分基本都在6分、7分左右,这个成绩可以说很不错。说明观众对这个系列剧很认可。这其中,《乡村爱情》第13部评分稍低,原因主要是扮演刘能的王小利换上他徒弟赵明远,遭到观众吐槽,另外是大个儿与小爽的剧情较多,支线变主线令观众不满。所幸剧组在后续及时调整了剧情。
这说明,系列剧要想赢得持续好评,必须重视观众意见,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才能赢得口碑。
0618年历程,演员的颜值变化大18年时间,演员的变化很大。
谢永强由第一部的“小鲜肉”成长为现在的“老腊肉”,反差感很大。
香秀的变化也很大,由过去的青涩变得成熟。
刘英的颜值变化也很大。
《乡村爱情》虽然时常被观众吐槽,比如有时候剧情显得不自然,插科打诨太多;演员不断被替换,颜值变化大。但无论怎样,毕竟给观众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演员与观众是一起成长的。
总结《乡村爱情》系列剧的成功,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编剧方面,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演技也白搭。但主要原因应该是其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演绎的是百姓身边事,给观众一种亲近感。农村的现实生活日新月异,这同时也意味着,给编剧提供出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类故事素材。
对于艺术从业者来说,《乡村爱情》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艺术创作不在于搞出多少花样,而是要选准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不断精益求精。换言之,花样繁多而观众不接受,就没有意义。《乡村爱情》十几年来坚持这个题材的拍摄,仍然有良好的观众口碑就是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