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刘备、关羽欺负,还看不起,可他才是三国最有本事的人

吖胖来了 2024-02-02 00:53:17
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是一个存在感比蜀汉和曹魏稍弱一些的政权。当

然,这并不影响东吴的能臣猛将也在历史上留下绚烂的一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在这四人中,鲁肃或许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个。

其他三人都有十分亮眼的军事成绩:周瑜火烧赤壁,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鲁肃于军事上并不见长,似乎只是为了凑够四人之数,才得以与其他三人并列。

《三国演义》更是弱化了鲁肃的存在,将其塑造为一个忠厚有余,智谋不足的人。

鲁肃(影视剧形象)

孙权也是一代雄主,若鲁肃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那他是如何被孙权相中,并倚重多年呢?显然,在小说的背后,在历史的真实脉络中,鲁肃对东吴政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孙权登基后东吴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关键就在鲁肃。

一、榻上对:不输隆中对的局势分析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君主并非自身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但他们身边往往有一个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的人才,并且这个人才还能让他们听进去自己的建议:刘邦有张良,刘秀有邓禹,刘备有诸葛亮。

与三位汉家君主类似,孙权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就是鲁肃。

小说对鲁肃战略才华的描写不多,但《三国志》忠实记录下了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与孙权的一次对话,史称《榻上策》,也作“榻上对”。

鲁肃劝孙权

“榻上对”的时间比“隆中对”要早上七八年,因而将鲁肃所说的天下形势与诸葛亮所说的一一对照是不现实的。

之所以说“榻上对”不属于“隆中对”,是因为鲁肃如同诸葛亮一样,对自己未来的主公提出了如何在群雄并起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具体策略,并得到了主公的认可。

公元200年,是曹操声势浩大的一年。

这一年正月汉献帝衣带诏事发,董承等一批忠心汉室的官员被杀;十月,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绍。于“正统性”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军事实力上,他堪当中原第一人。

曹操在官渡之战

在曹操有一统中原气派的同时,江东的孙氏却刚刚经历了政权的不稳定更迭。正准备秘密训练军队北上袭击许都的孙策被刺杀,孙权仓促继位。

孙权不善用兵,这影响了他继位的威望,就连母亲吴夫人都担忧于儿子是否能稳定江东局势。

此时刘备在干嘛?他先是从曹操处投奔了袁绍,又从袁绍处转投刘表。

虽然在颠沛流离中还有“千里走单骑”的千古忠义关公相随,却暂时看不出任何帝王之气。

在对当时的天下局势有所了解后,便不难理解为何鲁肃在“榻上对”中提出的策略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三国疆域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一统长江以南地区,实现南北分治,在长江以南称帝建朝,随后再徐图天下。

鲁肃对局势看得相当清楚。“榻上对”中对长江以北局势的判断是“北国多务”,这对应了当时北方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

自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开始,皇帝迅速地换了一个,权臣则走马灯地换了好几个。

在曹操打败袁绍之前,“最强”的名号也不断在变化。先是黄巾军来势汹汹,又有幽州公孙瓒领“白马义从”崛起。

199年公孙瓒败于袁绍之手,四世三公的袁家却没能在“最强”的位置上坐很久,就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

袁绍(影视剧形象)

相比之下,南方的局势的确稳定得多,而且不那么讲究出身,这是孙氏政权的优势;劣势就是,若无长江天险,以当时孙氏的兵力,对上北方任一势力都未必能讨得便宜。

因此,“榻上对”的底层逻辑是保全江东,避免和北方发生冲突。依长江割南北而治也并非鲁肃计划的终点,还有一个“以图天下”的计划在。

用更通俗的说法,可以说鲁肃提出了一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发展方法,先安稳住既有地盘,再从北方的混战中寻找一统天下的时机。

青年孙权

“榻上对”的构想与孙权自己的野心与展望不谋而合,鲁肃作为一个被周瑜保举的富家翁这才得到了孙权的重用。

二、荆州变:奠定联刘抗曹战略基础

如果说“榻上对”体现的是鲁肃的战略眼光,那么在荆州一事中,鲁肃的勇气、应变能力与头脑更是展露无遗。凭借这一件事,他即便没有亮眼的战绩,也绝对当得东吴四大都督之一。

荆州刘表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逝世,次子刘琮继领其职。荆州权力交接并没有那么和平,因为此时的荆州内部有刘备,外部有虎视眈眈的曹操。

鲁肃此时前往荆州吊唁刘表,刺探情报之意十分明显。

他未带兵马,一叶扁舟入多方势力剑拔弩张的荆州,这份勇气已经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了。等他到达夏口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刘琮已经献出荆州,投降曹操。

刘琮怯懦

荆州的地理位置格外重要,若想据住长江天险,必须同时占据荆州、江东两块地方。荆州入曹操之手,曹操又不像刘表只想固守展州,他接下来必定要对江东孙氏用兵。

荆州之变在孙权与鲁肃计划之外,鲁肃现在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可实行的方案以拒曹操之兵。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鲁肃展现出相当不凡的随机应变能力:他很快向孙权进言,联刘抗曹。

鲁肃与诸葛亮

这个思路奠定了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基础,也是绝大多数时候天下的格局。《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美化成了这个对策的提出者,仿佛诸葛亮刚提了这个政策,鲁肃就前来拜访了一般。

实际上,虽然刘备和诸葛亮必然也赞成双方联合对抗曹操,但时间上而言的确是鲁肃计划在先。

《三国志》载鲁肃面见刘备陈说联合之事的地点是当阳长坂,这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之后。彼时的刘备实力完全不能与孙吴相较,他其实是没有资格主动提出联合的。

长坂坡之战,刘备是逃窜的一方

荆州之变后,曹操给孙权下了战书,江东人人自危,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群臣几乎个个主降。

鲁肃当时还属于“新贵”,在朝堂上无法与张昭的威望抗衡,但他私下劝动了孙权抵抗,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并促使孙权召回周瑜备战。

孙权本身是犹豫不决的。他不愿让出江东的土地,但又惧怕曹操实力强盛。鲁肃能在这种时刻劝服孙权,他的口才不容忽略。

他以“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孙权与臣子区分开,点明孙权的特殊身份,实际上也是暗示孙权主降臣子们的考量未必与君主相同。

鲁肃的劝说不仅坦诚,更是句句说在孙权最担忧的点上。

最后,他又将孙权最放心的将领周瑜拎出来,更坚定了孙权的决心。而未与周瑜见面就知道周瑜必定主战,也体现了鲁肃看人的精准眼光。

赤壁之战中东吴是绝对的主力,甚至可以说这一战就是东吴自己打赢的,刘备在此时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很小的。

抛开杜撰的“借东风”等情节,有史学家断言:孙刘联盟的促成,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的作用要大于诸葛亮。

赤壁之战

三、会关羽:对孙吴利益的绝对维护

单从《三国演义》的记载来看,鲁肃似乎是吴国臣属中对蜀国好感度最高的人之一,经常替蜀汉说话,维护孙刘联盟。

若细读鲁肃所作所为则会发现,鲁肃的确在非常用心地维护孙刘联盟,但是绝对出于维护东吴利益的考量。

孙刘联盟的形成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强大敌人,联盟内部却也不是铁板一块,两方最大的争执点就在荆州。

荆州对于想要占据长江以南全境的东吴很重要,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刘备也很重要。

三国时荆州位置

双方因此在荆州掌控权上争执了好几个回合。对刘备而言,最凶险的当属公元210年他亲赴东吴京城,直接提出要借整个荆州的请求。

以周瑜为代表的东吴臣子不愿,提出将刘备软禁在江东的想法。

这个想法看似有可行性,实际上非常危险,因为刘备大本营就在荆州,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绝不会坐视东吴将刘备困住。

双方一旦开战,就会给曹操机会,到时候只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曹操剧照

鲁肃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劝住了已经动了心思的孙权,给赤壁之战胜利后自以为得志的孙权浇了一盆冷水:赢了一战虽然很爽,但曹操的势力还是要比东吴强盛得多呢!

在此基础上,鲁肃提出了借荆州的计划,并非为刘备,而是为东吴: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势力就会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

曹操有了新的目标,就不会一直盯着东吴打了。也就是说,鲁肃并非为“养虎为患”,而是想“坐山观虎斗”。

刘备拿下益州前几方势力对比

鲁肃的口才与战略眼光再次体现出来,他的这番话维护住了孙刘联盟,也成功将刘备推到了与曹操作战的第一线。

但刘备一借不还,在占领益州后依然把持荆州。孙权一怒之下派吕蒙夺取了三郡,刘备则令关羽出兵夺回,孙刘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紧要关头,还是鲁肃出马,邀请关羽“单刀赴会”,力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不同于小说中关羽满腔豪情震住了鲁肃,实际上是鲁肃历数赤壁之战以来东吴对刘备的支持,说得关羽哑口无言。

关云长单刀赴会

这场“单刀赴会”,鲁肃表现出的胆量不在关羽之下。毕竟鲁肃虽然也习武,“体貌魁奇”,能用弓箭射穿盾牌,但论武艺肯定是关羽更佳。

两人相对而谈,鲁肃能让一个比自己武力值高得多的人安静听自己说话,还能让对方说不出话,这份能力是不应当被小觑的。

从这场谈判也可以看出,鲁肃绝不是向着蜀汉,而是将东吴的利益放在最先。

在他心目中,东吴的最高利益就是保持与蜀汉的联盟以抗曹操,这也是三方势力对峙时两方弱小势力最应当采取的战略。他看似维护蜀汉的行为,实际上是为孙吴谋得一份相对安稳。

鲁肃享年46岁,已经是四大都督中活得最久的

可惜的是,公元217年鲁肃去世,继任的吕蒙的确也是一代名将,却并不明白孙刘联盟的战略意义。

他偷袭关羽,劝孙权与曹魏缓和矛盾,将东吴扩张的方向放在了蜀汉,致使联盟破裂,两国之间爆发激烈冲突。

虽然蜀汉在这场冲突中的损失更大,但刘备死后曹魏对孙权的态度急转直下。

陆逊火烧连营

公元222年十月,已经称帝的曹丕随便找了个理由,派遣三路大军从淮南、荆州两个战场征讨东吴,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孙权急忙重谋与蜀汉联合。

鲁肃的战略眼光,和他隐忍的重要意义,以这种惨烈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结语

《孙子兵法》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鲁肃便有一点这种意味了。

在东吴诸将中,他是最能看清“为什么打”、“要怎么打”的人,也是最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忍的人。论眼光,周瑜都比不上鲁肃。

鲁肃之长,还在于他总能劝住孙权。在几次关键时刻,鲁肃的意见都与东吴大部分臣子相左,但他总能劝服孙权听从自己的意见,历史也证明了鲁肃意见的正确性。

孙权不是唐太宗,能听进去魏征不好听的谏言;鲁肃这方面的能力则在魏征之上,因为他能让一个相对小心眼的君主采纳正确的意见。

因此,看三国不应看轻鲁肃。这个在小说中有些被边缘化的人物,在正史记载中也往往只在关键时刻出手的人物,其实是东吴得以稳定的关键。

正如有史学家评判:鲁肃死后,东吴败局已定。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0 阅读:1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