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奇耻大辱:13名蒙古骑兵在杨子桥大战,竟击溃2万宋军?

吖胖来了 2024-02-02 00:53:17
引言

宋元战争进行到末期,宋朝已经陷入到“有力无处使”的境地。

论兵力,宋朝远在元朝之上。蒙古骑兵的数量一直保持在十万人左右,且长于奔袭的草原骑兵擅掠夺,却并不擅长攻城,往往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数量不如自己的敌人,有大片城池堡垒可守,军民因抵抗外族而始终一心。即便有这么多项优势在手,宋军面对蒙元依然节节败退。

多次被对方以多胜少,甚至有过两万人不敌对方十三骑的败绩。

在武侠小说中,能做到“千人敌”的往往已经是很厉害的人物。

这13骑蒙古骑兵究竟有何本领,人人都能以一敌千?又或者是,宋军当时战斗力弱到了什么程度,连两万对十三的绝对优势都能输掉?

一、扬子桥之战:以一当千的奇迹

扬子桥之战是宋元扬州之战中的一场战役。扬州,北宋最为富饶繁华的地段,数一数二的大都会。

只可惜北宋末年沦为宋金战争前线而破败,使得原本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为饿殍遍地的焦土。至南宋时,扬州的军事意义已经大于商业意义。

扬州位置

扬子桥位于扬州城南门之外,当年赵构从扬州城逃走时,还曾遇到一名卫士,谴责他重用黄潜善才造成了混乱的局面。愤怒的赵构拔出佩剑将卫士一剑砍死,这才继续向南逃跑。

可见对于赵宋皇室来说,扬子桥并不算是一个“福地”。当年赵构从此处逃走时诛杀一忠心有义之人,百年后在这里,蒙元骑兵13人大败南宋两万大军。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公元1275年四月,元将阿术完成了对扬州城的包围。他修筑了从扬子桥到瓜州、东北跨湾头到黄塘、西北至丁村的长围,树立木栅栏隔绝粮道,将扬州城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

虽无历史记载扬州城内有多少兵力,但从后来守将李庭芝与元军多次交战中派出的兵马来看,总数应不低于五六万。城内除李庭芝外,还有姜才等多名骁勇善战的将军。

李庭芝画像

被断粮后,宋军自然要积极自救。刚被围困时,姜才就曾经与阿术在三里沟、扬子桥等地作战,在付出了自身受伤、两名大将阵亡的代价后仍没能取胜,只能退入城中死守。

扬州作为重镇,南宋朝廷也不得不救。宋军总都督张世杰,约张彦、李庭芝两人一同出兵,三路军同时进攻元军,力争打开浙、淮通路。

张世杰雕像

然而,李庭芝的判断失误了。

守在城内的他与外界沟通不便,只能通过常理判断张世杰的水师应该已经到达镇江,便于六月派姜才率领两万人夜攻扬子桥。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摧毁木栅,打出一条去往瓜州的通路。

虽然姜才是急需进攻的一方,但宋朝步兵面对蒙古骑兵的劣势实在太大了。姜才部署了非常笨拙的三叠阵,是一个防御的态势。

本该强攻的队伍摆出防御姿态,可见宋将对元兵忌惮之深。

宋代叠阵

姜才在寻找合适的出兵机会,对面的元将张弘范干脆给了他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机会:他仅仅派了十三名骑兵,从浅滩处趟过河。

这对宋军来说是一个太大的诱惑了,立刻就有人出马预备解决这十三骑。

十三骑兵佯退,宋军也不想过河追击,而是回马返回阵中。这么一回身,宋军的缺口就被引诱出来了。

13骑立刻回马,大部队随之冲锋。宋军没有准备,大败亏输,两万人死伤一半多,副将张林被生擒,姜才几乎剩了个孤家寡人回城。

元初名将张弘范

七月初,张世杰的兵力终于赶到镇江,谁想到张彦的兵没到,扬州又因出兵过早已经被打了一通。

原本计划得很好的三路军联合,最终还是被元军分而破之。这次失败的意义非同小可,《元史》记载,“自此宋人不能复军”。

二、大元骑兵:马背上的无敌战士

元朝的大胜,得益于名震天下的蒙古骑兵。骑兵战术由来已久,春秋时期草原的游牧民族已经学会了骑马作战。

中原王朝在与少数民族交战的过程中逐渐引入骑兵,发展骑兵战术,引入良种马,使得骑兵战力越来越强,并逐步发展完善。

蒙古骑兵

在历朝历代的骑兵中,蒙古骑兵是格外传奇的一支。明明是类似的战法、战术,类似的装备,他们却似乎和其他时代、其他国家的骑兵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从东欧的波兰,到缅甸、日本,蒙古骑兵纵横的年代,整个亚欧大陆没有他们的敌手。

蒙古骑兵的强,首先来自于战士的强大。蒙古战士三岁开始学习操控马匹,四岁开始拥有自己的弓箭,年纪大一些时,他们的娱乐活动就变成围猎了。

从小起码使得每一个蒙古人对马的操纵都称得上出神入化,骑射技艺流淌在他们的骨子中。

蒙古骑兵

在四处征伐的过程中,蒙古骑兵完成了从轻骑兵到最可怕的重骑兵的“进化”。

最早的蒙古骑兵仅身着薄甲,或干脆不披甲,使用复合弓作为主要武器。这一时期的蒙古骑兵还是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

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各部,开始与其他游牧民族战斗时,汲取了不少对方的经验,将骑兵装备不断精进。

其中只有复合弓从未改变,这是一种远比普通弓箭有杀伤力的特殊弓,力道和距离都要更长些,而且体积小,很适合在马背上使用。

复合弓

征讨金朝的过程中,蒙古骑兵获得了大量装备,也收获了工匠和先进的技术。金朝的重札甲开始披挂在蒙古骑兵身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与此同时,带有倒钩的骑矛被越来越多人选用。有的人还会配一面小圆盾方便下马作战。

攻打东亚时,蒙古骑兵见识到了弯刀的作用,开始有人携带曲身弯刀,或者是标枪。还有会选择钉头锤、狼牙棒等作为副武器。

骑兵弯刀

单兵作战能力强是一方面,“浪费”则是蒙古骑兵所向披靡的另一重要原因。

骑兵出征时往往拥有三匹以上的备用马,大大增强了移动性和机动性。他们还会配备三架以上的弓箭,随时有可以换用的。

在宋元战争中,宋人的步兵面对蒙古骑兵很难打出优势,这使得不少宋军士兵一见蒙古骑兵就心生怯意。

宋人对蒙古的主要优势在水师,偏偏张世杰学曹操“铁索连环”,被元军一把火烧到水军不成形,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希望。

三、宋军固守:是坚持还是固执

扬子桥一战是宋元战争的一个缩影。这一战中,宋将的战术、调度和配合都出了大问题,对面的元将张弘范则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智慧和素养。

13胜两万是机缘巧合之下的极端情况,但宋元战争的大势已经可以从中看到结果。

元军围困扬州城十六个月,这一点远超忽必烈原本的预计。城中守将李庭芝因不懈的战斗精神被奉为民族英雄。

他率部在长期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奋战,还是临安被攻陷、淮安投降后,孤悬的扬州城才被元军拿下。

宋代扬州东门遗址

扬子桥一战的结果也并不代表全部。宋军虽然接连几次战斗均负于元军,却也给元军带去了相当不小的伤亡。

1275年9月,元大学士奏报称:“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算是从敌人的角度肯定了扬州城内的奋战。

话说回来,己方人却未必给了李庭芝那么高的评价。文天祥在自己诗集的序中就评价:

“李庭芝在扬州十余年,畏怯无远谋,惟闭门自守,无救于国。”

此言也并非没有道理,也非纯粹出于私人恩怨。

文天祥雕像

扬州被围之前,元军已经有孤立扬州,先攻临安之势。此时宋军最应联合各地兵力,相互策应,避免被元军各个击破。

文天祥抵达临安后便以此为核心提出过抗元方略。但他的建议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李庭芝本人也不是这么想的。

李庭芝固守扬州虽然可叹可敬,但若不是元军来袭,他的行为便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在军事重镇拥兵自重。

他不仅不与其他宋军联络,反倒收缩兵力,将扬州外围瓜州等战略要地都让了出去,只摆出了死守扬州城之势。

李庭芝插画

阿术大军来袭时,扬州城外已经被李庭芝命人烧过一趟,居民都迁移到城内。

阿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扬州城外围,开始迅速修建军事设施,一步步缩小包围圈。扬州城被围,李庭芝本人也是要负责的。

李庭芝还曾经将文天祥误认为奸细

抗元十六月固然值得歌颂,但在断粮的情况下,扬州城内军民大量死亡,乃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无辜百姓的惨死不仅仅是元朝侵略的结果,李庭芝错误的战略也需要为此负责。

结语

宋元战争进行到1275年时,南宋朝廷已经被拖得疲累不堪。除文天祥尚有反攻之心外,其他将领大多有着“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思。

再加上朝廷腐朽不堪,外有大敌临阵,南宋的灭亡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扬子桥之战因双方兵力太过悬殊,结果却与纸面实力完全相反而引人注目。

但不难发现,无论是宋元军队体量相差多少,元军都是最终获胜的一方。

这得益于蒙古骑兵的强大,王朝初年优秀将领的指挥,也有宋军战斗力不强的缘故。

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确避免了再有武将如自己一般被“黄袍加身”上位,但也使得有宋一代的武功始终不显。

文臣占据优势,天下向文而不向武带来的是靡靡之音愈多,精兵强将愈少。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的局面,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参考文献

《元史》

《续资治通鉴》

《宋史纪事本末》

0 阅读:0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