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绝后,是苦难,还是历史的必然?
华夏民族是一个集体主义超强的群体,家族传承的观念几乎是刻在了骨子里。一个家庭的破碎、亦或是一个家族的灭亡,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
那么家族绝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生物学上来说,家族绝后意味着该家族的Y染色体基因,从此从地球生物基因库中被删除。
从社会学上来讲,家族绝后意味着家族遗留的所有财产,将会被携带其它家族的Y染色体的人所占有。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旧观念中,会有人认为一个家族的后代只有女儿,就会被外人“吃绝户”。
甚至这种社会问题,在清朝就已经存在。
即便是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速的21世纪,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宣称自己是“丁克”家族,秉持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人挣钱一人花的生活理念。
社会上的大部分群体,依旧无法对此保持尊重的态度,甚至给他们打上了“不孝”“反叛”的标签。
其实在抗战时期,我国就有“独生子不征”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在面临需要一线作战的天灾人祸前,也秉持着这样的观念。
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不知有没有生还可能的任务时,成家有后代的第一批上,已婚未孕的第二批上,未婚未孕的,才是最后一批。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这样一个触动人心的场景:
沙溢扮演的中国航空航天队员,在面临必死的任务时,按下年轻小队员报名的手,踏出队列,扬声道:“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
同样还是电影《南京!南京!》中,范伟扮演的秘书在赴死之前,面对日本军官时说的那句话:“你知道吗?我的太太又怀孕了。”
国人一直很在意后代的事情,是因为在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发展、以及那百年救国的苦难岁月里,新生儿就是希望,男性就是家庭支柱。
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若是一个家庭当中没有男性后代,那这个小家的成员将不能分到土地,无法稳定地生活,甚至老幼妇孺还会受到其他人的欺凌。
这样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若是一个家族绝了后,就意味着这个家族断了香火祭祀。
而香火其实也就是人丁的意思,香火不绝,便意味着人丁不绝。
至今在东南地区,依旧有着极重的家族观念,设有宗族祠堂,年年祭祀,尊老爱幼,相互扶持。
北方的山东省也是如此,过年多日拜长辈的礼法背后凝结着的,其实就是血脉传承。
很多老人挂在嘴巴上的话语,大多是这样的:你要是没有儿子,以后百年了,都没有能给你烧纸的人。
其实一个家庭的组建,一个家族的延续,通常都意味着责任的汇聚,财富的积累,情感的联结,是一个很沉重的词汇。
在如今这个压力剧增的年代,或许这也是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成家,不愿意繁衍后代,“绝后”成了越来越多人讨论的热点问题的原因。
但若是将家庭、家族的概念放在历史长河中,绝后又会有什么影响?
根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DNA基因谱系,检测和研究的结果表明,现当代的中国人中,有百分之六十的比例,是四五千年前5个超级祖先的后代。
更令人吃惊的是如今97%的欧洲人,其实都是冰河时代女性的后代,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宗族母亲”。
一个家族的绝后对于这个宗族本身而言或许是一场重于泰山的“危机”。
但无论男女,无论血脉、人种,将其放进稍大的时间尺度(也就是千年、万年的演变)而言,绝大多数人类都没有后代。
历史上再如何了不起的血统,最后又有哪个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号称要万世一系的秦始皇血脉,传了不到三代,就被刘邦项羽连根拔起;
无论前期如何昌盛繁荣,“五胡乱华”的事件尚有记载;
堪称中国汉王朝最后的辉煌,宗族一脉统治了中原二百余年,分支遍布全国的朱元璋后裔。
在末年农民起义清军入关,遭受过大肆清洗后,除了少数旁支,也基本灭绝了。
封建社会时期,无论在当时、在百年里如何显赫的家族,最终都难逃绝后的命运,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在近代,百年困苦、家国兴亡之际,又有多少家族在战乱中绝了后,没了根,连同尸骨都无可葬之地。
即便是现在,大多数人三代或四代以后,也都会被忘记,不会有人记得他爷爷的爷爷是谁,也没人知道他奶奶的奶奶年轻时候的丰功伟绩。
地球自诞生46亿年,人类在地球生存了600万年。
所谓的家族绝后,就整个历史沿革来看,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沙子,总归会销匿在无声中。
没人知道百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也没人能说得清一个家族绝后会有多心酸。
不婚不育享受人生的例子有不少,辛苦操劳将儿女拉扯大,晚年却困顿凄惨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与其思考绝后带来的影响,倒不如先孝敬父母,珍惜当下,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