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雍正王朝》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雍正即位当晚都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
从成功拿到遗诏,到护持遗诏、掌控京城局势,处理府中家事……
雍正爷这一晚相当忙,忙着给自己前进铺路,也在忙着处理自己身后的“尾巴”。
这些“尾巴”中,既包括他那些手中仍有余力一争的弟弟们。也包括他自己府中,曾见证过他所有不堪、目睹过他所有阴谋,帮他做“脏”活儿的家臣们。
很多前期在府中出现过的人,这一晚后再无踪影。
但是,在雍正夺嫡之路上,为他出谋划策最多的邬思道,偏偏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雍正以多疑和心狠闻名,身边陪伴多时的太监说下手也能下手,邬思道是如何成功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
全靠他的三招“锦囊妙计”。
锦囊一:示敌以弱康熙去世这一晚,雍正没有在宫中为父皇守灵,外加看管住他不怀好意的弟弟们,而是紧急赶回了府里,这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信号。
一回府,别的人不管,先问了一句“邬先生呢?”
这来势汹汹的样子,怎么都不像是有好事儿找邬思道。
雍正是个什么性格,相信没有人比辅佐他十五年的邬思道更清楚。
他不和府中其他人一样披麻戴孝,而是身着布衣,收拾好行李。
这是一个随时就能走的状态,或者说,是一个想跑但是还没能跑得了的状态。
这个状态下的邬思道,面对明显想要处理掉自己的雍正,出了自己的第一招锦囊妙计——毫无保留展现自己的弱点。
雍正这一晚看似要给邬思道官位,实则处处有坑,处处试探。
一句“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若是邬思道应了,就是慢性自杀了。
所以邬思道连忙开始自救:
第一,我是个瘸子,历朝历代哪有瘸子入朝为官的?这“有损圣德”。
其实,历史上有残疾的名臣不少。
三国名将邓艾是个口吃,东吴名将留赞也是个瘸子;
宋达还有一个著名的一条腿残疾的状元,为宋太宗钦点。
以邬思道的才学,不会不知道这些历史上的残疾名臣。他如今拎出自己身体残疾这一点说“有损圣德”,纯粹是托辞。
第二,说自己是先帝朝的钦犯,不适合入本朝为官。
这一点更是托辞了。
本朝为前朝平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只要不是杀人放火谋反之类的大罪,凡是政治相关的罪名,平反轻轻松松。
第三,则是彻彻底底地贬低自己,说自己虽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与“光明正大之道”相背离。
这三条缺点,从外貌、背景和性格三方面,可谓是彻彻底底否定了自己。
虽说雍正不至于因此被带着认为他确实十分不堪,却也削弱了雍正对他的敌意。
锦囊二:另辟生路在雍正决定至少在这一晚放过邬思道后,他给了邬思道三个选择:“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于朝”,肯定是不用想了,刚刚邬思道拼了命,就是在阐述自己不想入朝堂的理由。
“隐于市”,也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居于闹市之中,周边的人乱糟糟的,也不知道谁是雍正的眼线,和不退隐也没什么区别。
“隐于野”更不行,对雍正来说,邬思道彻底消失在他的视线中,必然是一件让他非常不安的事情。
对于邬思道来说,这不是上中下三策,而是下下策,下策和中策。
选大、小无异于自寻死路,选“中”也只是逃过一时。
所以,邬思道跳出了雍正给的三条路,另行选择一条路,在思路中创造出了自己的“上策”——半隐。
所谓半隐,其实就是既不接触朝堂,又主动让雍正派人监督自己。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很像雍正养在宫外的“外室”。
阐述自己半隐的原因是,邬思道的语言艺术也十分值得称道,他不提自己安危半句,完全是从雍正的角度说:
雍正肯定不忍心自己饿死、雍正一定会想念自己。
这两条理由一说,雍正的心又放下半分。
比起不知道谁边是谁在监视自己,让雍正主动派人监视自己,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一个明面上的看守,哪怕是越狱也有个方向。
而且雍正的人在看守自己,实际上比“隐”要安全的多。
邬思道是雍正身边心腹的事情并不是秘密,其他的皇子心中也有数。
如今雍正成了九子夺嫡的胜利者,登上大宝,那些失败的皇子或许一时之间无法将他如何。
但难保不会为了泄愤或者威胁雍正,折磨或杀死邬思道。
所以,在风雨飘摇之际,邬思道选择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化解了自己来自各个方向的可能危险。
他选择的人也很巧妙——李卫。
李卫是乞丐出身,没有其他皇子的背景;后来他成为了一名非常理性的政客,只对雍正效忠。
锦囊三:绝处逢生李卫有一个特点——在对雍正效忠的时候,完全不顾之前的情谊。
就比如赐死年羹尧的时候,他怒斥翠儿“妇人之仁”,完全没替年羹尧求情。
换句话说,如果雍正又萌生了杀死邬思道的想法,在李卫身边也不是安全的,反而是随时可能会掉脑袋。
所以不久后,在田文镜清查山西藩库时,邬思道就以帮田文镜打赢官司为条件,要求到田府当幕僚,而且每年要价八千两。
八千两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在电视剧的最后一个镜头中指出,雍正刚刚即位时,整个大清国库的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
要是人人都有邬思道的年薪,整个大清国库一年连一千万人都养活不。
不论田文镜之后如何,此时的他刚刚走马上任,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所以,邬思道要的不是八千两的工资,而是要一个真正隐退的机会。
雍正此时肯定知道邬思道从李卫身边,到了田文镜身边,但再多走几个地方?
雍正也未必记得住他在哪儿了。
智甩跟踪者的时候,多转几个弯是一个道理。
碰巧,到田文镜身边不久后,年羹尧在前方消极怠战,还要求各省提前押运粮草。
田文镜主政的河南因受灾,又凑不齐应供的粮草。
邬思道主动担下了这桩难事。
他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八千两工资,而是再往西北走一步,天高皇帝远,他就更安全了。
到了西北,邬思道还顺路,劝了此时已经骑虎难下的年羹尧:你不好好打仗,皇上皇位不稳,咱们一起玩完。
凭借自己的才智,邬思道成功帮年羹尧,找到了隐藏起来的叛军主力,让年羹尧打赢了这场雍正朝的“立本之战”。
回来后,他迅速以欠薪为由和田文镜闹翻了。
这时,“八千两”这一步暗棋发挥了作用,邬思道以非常直接又不容拒绝的理由,成功离开了田府。
没过多久,雍正外出巡查来了河南,点名要见邬思道。
此时田文镜自然只剩下大惊了,他一不知道雍正认识邬思道,二已经拿不出这个人了。
邬思道步步为营,选择一个极好的时机,通过一条相对正当的路,离开了雍正心腹身边,结束了自己“半隐”的状态。
而在彻底离开之前立下的这桩大功,又可以让雍正记着他的好处,不至于翻了天地要把他找出来。
这等政治算计,邬思道的才智绝对不至于“阴谋诡计”。
可纵观历史,诸葛亮有刘备,房玄龄有太宗,他邬思道侍奉的这位主,哪有这么大的心胸?
所以,他必然要走这样一步,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善终的结局。
最终,凭借这环环相扣的三条锦囊妙计,他也成功实现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