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的奥运会,为何各个国家还要争夺奥运会主办权?

一个路人甲 2024-07-31 04:27:26

今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奥运会,是首次在城市开放空间和塞纳河上进行奥运会开幕式,主打一个省钱,而且开幕式内容引发了诸多争议,不仅让各国解说员沉默,还一度让奥委会删除了开幕式的宣传视频,最终巴黎奥组委不得不出来为开幕式的争议节目道歉。

开幕式的闹剧结束之后,各国运动员开始了各项竞争比赛,中国的运动员也在巴黎奥运赛场上,挥洒汗水,夺得了不少奥运金牌。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法国作为主办国从运动员衣食住行,以及各类运动场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主打一个能省就省,简陋到了极致,美其名曰低碳环保。

按理说,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盛会,每年主流国家都在争夺奥运会的主办权,甚至为了拿到主办资格,展开了各种外交攻势。

法国巴黎好不容易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这是一次展示法国实力和经济文化的机会,为何法国人却选择了消极对待呢?

有人从经济层面解释,认为欧洲经济衰退,不得不在奥运会上缩减开支,有人认为法国巴黎就是故意的,因为奥运会一直都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我们回看奥运会的发展史,有的国家城市举办奥运会赔的底朝天,让国家长期债务比如雅典奥运会和巴西里约奥运会;有的国家却举办很成功,名利双收比如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和中国2008年奥运会。

为何同样是举办奥运会,有的国家入不敷出,有的国家却大赚特赚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巨大的幕后推手,主办国和奥委会之间也存在的着各种博弈和利益之争,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奥运会运作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明争暗斗:

奥运会的商业化和赚钱逻辑

其实,最初奥运会是没有商业化氛围的一个盛会,189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父顾拜旦成立了奥委会,目的就是发展国际体育事业,推崇自由和平等的运动理念。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在雅典举办,当时规模还比较小,只有十几个国家参加,几十个运动项目,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运动会,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这一届现代奥运会也是纯公益性质的,主办国家负责提供运动场地,奥委会负责搞宣传,让群众来这里看运动会,赚钱的方式就是收取门票,而且门票很便宜,创造不了多少收入。

这个门票钱也不是主办国家和奥委会瓜分,而是成立专门的信托存起来。用于下一届奥运会的举办,推动奥运会的发展。

这种主办方提供场地,奥委会宣传,收取门票收入用于下届奥运会举办的简单商业模式,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电视转播技术出现,奥运会的商业化扩张才真正开始了。

1936年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办,大家不仅可以在奥运会场看比赛,还可以通过电视转播在家看奥运会,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只能是在柏林这个地方小范围传播,观众扩大到五六万人。

之后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终于在1960年罗马的奥运会上,通过电视转播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于是依靠电视转播赚钱的奥运会商业运作模式开始发展起来,观看奥运会的观众越来越多,盘子越滚越大,一开始转播费用收入达到了百万美元,到了1984年转播费用收入已经达到了3亿美金。

当一件事情是纯粹公益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计较太多,但一旦有了足够规模的利益之争,公益就不纯粹了,靠体育精神也无法消除彼此之间的利益分歧。

奥委会和主办国家都看到了奥运会转播带来的巨额收入,双方从此有了利益之争。

于是双方开始谈怎么分这笔钱,由于主办国家的付出比较多,奥委会只是负责宣传,贡献较少,所以一开始奥委会提出的分成比例都不会超过10%。

但随着后来,奥运会越来越受欢迎,转播费用收入更是水涨船高,双方也再次出现利益分歧,主要是奥委会心态不平衡了。

因为经过几十年发展,奥运会不仅是一个简单赛事活动了,它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IP或者说商业品牌。

奥委会觉得这一切离不开自己的宣传推广,奥运会这个IP属于奥委会,主办国家没有那么重要了,只分那么点钱,实在是太亏了,得加钱。

2000年左右,奥委会可以获得的转播费用收入比例占到了50%左右,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转播费用分成比例更是接近70%,今年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给到的预算中,转播权预算就达到了7.5亿欧元。

当奥运会成为一个品牌商标,那么它带来的价值就是无法估量的,不管主办方赚钱与否,奥委会反正是稳赚不赔比如每年夏季或者冬季奥运会,转播费用收入就可以达到二三十亿美金。

随着奥运会这个超级IP的价值越来越大,它能给主办国带来的附加值也在增大,虽然奥委会拿了利润大头,但主办国也实现了软实力输出,提升了国家形象,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合作的展开和扩张。

但从直接利益来看,很多主办国是举债办奥运会,分到的利润还不足以填补债务缺口比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给主办国带来30年的长期债务,整整亏损10亿美金,也是历史上亏损最严重的奥运会。

奥委会赚大钱,主办方利润分成很低,那么要避免亏损,提高收入,该怎么办呢?

美国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做了一个示范,也是至今为止盈利规模排在第一的一届奥运会,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想大力推动奥委会商业化转型。

而美国的奥委会负责人犹布罗斯很想办奥运会,但是友没有钱,美联储也不愿意负债办奥运,于是萨马兰奇和犹布罗斯一拍即合,他们在转播费基础上,推出了一个新的商业化项目,那就是赞助费。

这是借助奥运会这个超级IP,来拉拢美国的各行各业的行业巨头比如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公司等,参与竞标,把奥运会广告投放的成本大幅提高,从而提升了奥运会的利润,这一届奥运会直接赚了20亿美金。

国际奥委会发现赞助费赚钱之后,又变得积极起来,启动了一个TOP项目,让全球企业和品牌都来参与奥运会的赞助商竞标,继续扩大了赞助费的收入。比如韩国三星和中国阿里巴巴等商业巨头都曾经参与这个项目。

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的成功,大幅提高了后续国家办奥运会的热情,到了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崛起,开始积极申办奥运会,其中办得最好,且获得可观收益的是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单一个奥运会开幕式给全球带来的震撼,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超越。

奥运会越办越大,为何主办方却入不敷出呢?

在奥委会收入组成结构中,超过7成来自转播费用收入,然后两成来自赞助费,还有一成是门票的其他收入来源。

在这三部分收入中,占据大头的转播费用和赞助费,几乎都是主办方在主导分配,而且拿走了利润大头,主办方拿到都是小部分利润。

这里面其实是奥委会和主办国家的一个利益博弈,奥委会希望把奥运会这个品牌价值不断做大,拉拢越来越多国家来竞争办理奥运会,这样自己就可以获得主动权,获得更多利润分配权。

而随着奥运会的品牌IP的增长,主办国需要承担的各种线下建设成本却越来越高,建设成本动辄百亿规模的资金,但是利润分配占比却很小。

结果就是大多数主办国家都陷入了亏损的局面,只有少数国家通过本土市场的特许商品经营和其他周边商品等商业项目,实现了盈利。

这些年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很多提前拿到申办权的国家,都开始节约开支,同时又希望借助奥运会恢复经济,但却收效甚微比如日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跟法国的开幕式有的一拼。

眼见着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国家越来越少,奥委会开始做出让步,给了主办国家更多商业化空间,而且减小了申办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城市规模和场馆等事无巨细审核,尽管如此,主办国积极性依然不足,今年法国巴黎奥运会更是主打一个省钱。

说到最后,你好发现这里面其实稳赚不赔的只有奥委会,无论申办国家多与少,对于奥委会来说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对于主办国家来说,如果商业运作不成功,分到的微薄利润都无法实现收支平衡。

纵观奥运会历史,真正把奥运会这个庞大的商业IP利用起来,实现软实力输出和直接经济利益提升的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要么亏损,要么稍逊一筹。

0 阅读:0

一个路人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