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月光》是一部由杨茜尧主演的港剧。该剧以公关行业为背景,讲述了职场女性余满月(杨茜尧 饰)在遭遇侵害后,精心布局与策划18年,最终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与智慧,替自己与家人讨回公道、追求到公平与正义的故事。
01
-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
《黑色月光》的首要看点是杨茜尧塑造的“恶女”。传统的女主人公往往被塑造为温柔、贤淑、顺从的角色,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习惯于隐忍和牺牲。余满月截然不同。她是外表光鲜亮丽、长袖善舞的危机公关专家,内心深处隐藏着对仇人的深切仇恨,坚韧不拔,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复仇。余满月深知在这个不公的世界里,单纯的正义与善良难以立足,因此她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信息情报乃至谎言与欺骗,来实现自己的复仇目的。
首先,复仇主体鲜明。余满月冷酷、决绝、果敢的“恶女”形象本身,就是女性主体性的一种张扬。她的复仇完全基于个人意愿和选择,而不是受制于他人或社会规范。其次,复仇动机可信服。十八年前,余满月遭遇家破人亡,复仇动机强烈,观众能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与愤怒。再则,复仇手段有谋略。余满月利用了自己的职业优势——作为公关专家的身份来布局,每个仇人的报应/“死法”都不同,但都大快人心。黑警,就让他的警察儿子去揭发他的罪证,并最终死在儿子跟前;蒋家的爪牙邝家父子,就让儿子失手杀死父亲;蒋家就让它家族衰败,父子相残……此外,复仇有底线。固然余满月的复仇带有“私仇”的性质,但它也带有正义性。比如余满月坚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不无辜伤害他人;她的复仇对象不仅是具体的恶人,也是腐败的社会体系和权力结构。
02
-恨意驱动的爽感情绪-
“恨”变成了“爽”的密钥。《黑色月光》通过不断的记忆闪回,将十八年前余家姐妹遭受的凌辱强化成余满月现在时时刻刻丝丝入骨的恨意。“恨”是黑暗里的月光,照亮她的复仇之路。自我救赎的方式没有必要这么纯洁高尚,每一次的得手都是对过去伤痛的洗礼,让余满月的内心逐渐获得一种奇异的解脱与满足。紧凑的叙事节奏、反转不断的故事情节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引人入胜。
如开篇第一集仅用十几分钟就清楚交代了主角公关行业的身份背景、专业高效的工作能力以及十八年前被侵犯的过往经历,既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又激起了他们对后续剧情发展的好奇心。当一种情绪被迅速地调动起来,且渲染到极致,此后的每一次宣泄都是为观众解压。
帮助杰少解决网红偷拍敲诈事件交代其公关技巧的狠辣,破坏师傅的公关计划及曝光师傅的性骚扰事件交代其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引导仇人回国的计划交代其处心积虑的步步为营。三步一小爽,五步一大爽的节奏高效率地拉升了《黑色月光》的话题度。被权势吞噬后成为权势的棋子,顺着权势的戏实则反做一场局,眼看着仇人们从小喽啰到大恶人一个个倒下,《黑色月光》从恨开始,带给观众更多爽感。
03
-港剧模式的创新亮点-
《黑色月光》继承了港剧一贯擅长打造“港女”的优势,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职场女性余满月对抗不公、追求正义的故事而展开,展现女性征服困难、自我救赎的“她”力量。在此基础上,该剧又在故事内核、叙事角度、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升级,从更多维度探讨了男女平等这一议题,让“新港剧”焕发出与以往不同的新风采。在拍摄取景上,相较于过去固定单一的棚内拍摄,“新港剧”的拍摄手法和取景方式更开放和精巧。
该剧的取景地从香港本土扩散至深圳等“大湾区”,在保证港味儿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视野。在创作环节,这些作品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则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模式,年轻创作者的参与为剧集带来了更多新鲜的视角和观点,与成熟创作团队碰撞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制作思路上的升维,推动着新港剧加速顺应时代潮流,也吸纳了更广泛年龄层的用户加入追剧行列。此在元素使用上,传统的TVB剧往往会融入很多家庭元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港剧中“家长里短”的戏份越来越少,更贴近当下社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黑色月光》大部分的剧情都集中在主人公的事业线以及追求公道的故事,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剧节奏,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情。
《黑色月光》通过高密度的剧情推进、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和情感纠葛,让观众沉浸在紧张刺激的故事中,呈现一个酣畅淋漓的港式复仇故事的同时,又响应现实,展现出了女性在困境中迸发出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