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幾鵋
编辑:望梅止渴
——【序言】——70年代,月工资仅32元
一家八口竟然也能勉强度日,是真是假?
当年粮票肉票稀缺,物价飞涨,
父母辈们如何在贫瘠年代撑起一个大家庭?
——【正文】——70年代,月工资仅32元,一家八口竟然也能勉强度日,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我出生在一个城里的普通家庭,家里一共八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我父亲却用勤劳撑起了这个大家庭。
1970年,我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工作,每月工资32元。母亲是家庭主妇,负责照顾我们六个孩子。32元要养活八个人,每一分钱都得花得精打细算。我们的住处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屋子虽然不大,但也勉强够用。每到冬天,屋里寒风凛冽,我们只能靠厚被子和父亲用木头钉成的简陋煤炉取暖。到了夏天,屋子里闷热得像蒸笼,大家只能在院子里纳凉,蚊子多得打都打不过来。
粮票是我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资源。
每个月的定量粮票根本不够一家八口吃,我们常常要去排队换购有限的粮食。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帮家里多买一些大米,凌晨四点半就起床去排队。到了粮店门口,已经有几十个人在排了。
我们这些排队的人彼此熟悉,大家都是为了多买点粮食来养家糊口。等到终于买到粮食时,天已经亮了,虽然身上被露水打得湿透,但心里却踏实了不少,因为家里的口粮有了保障。
除了粮票,还有肉票、油票、布票等,每一种生活必需品几乎都需要票证。
一次,母亲发现家里的肉票快用完了,急得团团转,因为没有肉票就买不到肉,只能吃素。
为了省下肉票,母亲学会了用少量的肉炖大量的蔬菜,这样既能增加肉的香味,又能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点肉。
那时候,每当闻到炖肉的香味,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围在锅边,期待着能分到一块小小的肉。
在70年代,物价不断上涨。
1976年,一斤猪肉要花上7角钱,而那时候几角钱可是大钱。为了买肉,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常常只能在过年或者特殊节日才能吃上一顿肉。
平时,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粗粮和蔬菜。
记得有一次,父亲带回家一斤猪肉,全家人都兴奋得不行,母亲把肉切成小块,用来炖白菜,那顿饭我们吃得格外香。
油票也是稀缺资源。
我们家每天做饭用的油非常有限,母亲常常把一点点油放在锅里,炒菜时总是舍不得多放。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吃油炸馒头片,馋得直流口水,但我们家根本没有多余的油来做这样的食物。
母亲为了省油,学会了各种蒸、煮、炖的烹饪方式,这样既节省油,又能让食物保持营养。
布票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那个年代,买衣服都需要布票,我们一家八口,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精打细算做出来的。
母亲是个巧手,她会用旧衣服改成新衣服,让大孩子的旧衣服传给小孩子。
每次有布票发下来,母亲都会高兴得赶紧去裁缝铺,给我们做几件新的衣服。
我有一件哥哥穿旧的毛衣,母亲拆了线,重新织成了我的毛衣,那件毛衣我一直穿了好几年。
在那样的年代,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一家人却很团结。父亲每天下班后,还要在家里修修补补,母亲则忙着做饭、洗衣、照顾孩子。
我们这些孩子也懂事,放学后帮着做家务,打扫卫生。有一次,我记得家里的屋顶漏雨,父亲和我们几个兄弟一起上房修补。
忙了整整一个下午,虽然累得满身是泥,但看着不再漏雨的屋顶,心里满是成就感。
为了节省开支,母亲还养了三四鸡鸭,每天早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轮流去喂养。鸡蛋是家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母亲总是舍不得吃,总是留给我们孩子们。每次我们吃鸡蛋时,总是想着母亲的辛苦,有时甚至悄悄留一个给她。
那个年代,生病也是一大难题。
家里经济紧张,生病了也不敢轻易去医院。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父亲为了省钱,带我去了一家小诊所,拿了一些便宜的药。
母亲则用各种土方法给我降温,晚上还一直守在我床边照顾我。那时的医药条件简陋,但父母的关爱让我们觉得无比温暖。
除了物质的匮乏,娱乐活动也是极其有限。
我们家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听收音机。每到晚上,父亲会打开那个老旧的收音机,听着广播里的新闻和故事。我们这些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分享着简单的快乐。
即便如此,生活中也有许多温馨的时刻。
每逢过年,虽然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但母亲总会提前准备一些好吃的。那时候的年味很浓,孩子们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拿着父亲发的压岁钱,满街跑着放鞭炮,欢声笑语不断。
虽然没有丰盛的菜肴,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饺子,心里觉得无比温暖。
自改革开放后,情况开始逐渐好转。
进入80年代,父亲的工资有所上涨,生活也慢慢宽裕了一些。我们家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新闻联播》和《西游记》,那种幸福感至今难以忘怀。虽然还是需要精打细算,但相比之前的艰苦岁月,已经好了太多。
在1973年时,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飘着大雪,家里的煤炭快要烧完了。
父亲在工资发下来的第一时间去买煤,排了整整一夜的队,才换回了几块煤球。那天晚上,母亲用这些煤球烧了一锅热水,我们每个人都能洗上一个热水澡,那种暖意至今难以忘怀。
而1975年,我们一家迎来了一个喜事,那年父亲的工厂效益好,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得到了5元的奖金。母亲高兴得不得了,带着我们去国营商店买了几斤白糖和一些年货。
这是我们第一次可以在过年时喝上甜滋滋的糖水,吃上用白糖做的花生糖,那一年的春节,我们过得特别开心。
1977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一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
母亲每天都去市场买最便宜的菜,白菜、萝卜、土豆是我们家常见的菜肴。
那时候,为了给父亲补身体,母亲每天早晨起来给他熬粥,里面放些碎米和几片姜片。
我们这些孩子们也都懂事,放学后会去帮母亲挑水、扫地,尽量减轻她的负担。
虽然生活拮据,但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扶持,日子过得虽然苦,但也不缺少快乐和温馨。
如今,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虽然家贫,父亲每月仅32元的工资,但在母亲的精打细算和全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日子虽苦亦能勉强度日。
我们以坚韧之心,克服重重困境,度过那段艰难岁月。家中虽无丰厚物资,亲情与温暖却不曾缺席,成就了我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深厚的家庭情谊。这份坚韧,亦是我们一生之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