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流放地,三个都取得了大发展,唯独一个是例外

江舸 2024-05-29 04:23:46

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中,流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存在,相对于死刑和其他肉刑,流刑的运用不但能够体现统治者的德行,同时也可以避免罪犯丧失劳动力,这对于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体现流刑的惩戒意义,犯人们往往会被送往偏远地区进行劳役,在部分朝代他们被允许在刑期结束后返回家乡,有些时候他们只能继续留在流放地生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

对于古代流刑的目的地,网络上有着四大“凶地”的说法,即宁古塔,房陵,岭南潮州,以及海南岛,即古代的崖州地区。

其中房陵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是重要的流刑目的地了,房陵即如今的湖北房县,这里毗邻神农架林区,地势高耸,交通不便,在秦汉时期更是远离政治中心地带,因此很适宜作为流放的目的地。

秦朝时名相吕不韦就曾被流放至此,几年后赵王迁献地图投降,也被迀徙到了房陵一带。

西汉初年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贵族在获罪后也被流放到这里。

唐朝时这里也是皇室的流放地,高阳公主和驸马还有之后的唐中宗李显,都曾经被流放到这里。

不过此后随着房陵一带的发展,这里也不再被视为边远之地,因此从宋代开始就鲜有人被流放到房陵的记载了。

由于我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因此岭南地区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边地。

再加上当地的气候和中原地区差别极大,很多人抵达后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患病,因此这里也是重要的流放地点。

唐代名臣韩愈和宋朝文豪苏轼都曾经被贬岭南,他们的到来也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促进了当地的学术发展。

而随着之后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岭南地区也不再是流放的目的地。

和岭南类似的流放地点还有崖州,即如今的旅游胜地海南三亚,但在古代这里的条件和大陆地区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中原地区人士到达海南后很少有人能够顶得住这里高温潮湿的天气。

而且当时海南岛上还经常缺医少药,这让流放到这里的人很少有能活着回去的,这也是为什么苏轼在从崖州回到大陆后写下了“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可见他也觉得自己是极其幸运的存在。

最后一个知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在清朝背景的影视剧中这个词也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黑龙江省海林市外努尔哈赤曾经驻军的一个地方。

在清代之前,这里并不是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地带,因此从清朝开始这里才成为了流刑犯人的流放地。

清代时我国南部地区基本都已经得到了开发,而东北地区还有很多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显然更适合作为这些流刑犯人的归宿。

而清廷在宁古塔一带筑有小城,还有士兵驻守,非常适合看管犯人,这才让宁古塔成为了流刑的代名词。

由于当时人们的御寒手段还十分有限,再加上前往东北的交通非常不便,因此很多人还没走到宁古塔就在途中去世了,这也让宁古塔成为了清朝人心中的一块阴影,具有极为强大的震慑力。

写在最后

自从流刑推出以来,其一直都是古代刑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流刑犯人此后被不断输送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我国的边疆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也在被不断开发,这也让能够被作为流放地的地点变得越来越少。

流刑的开发意义也逐渐被惩戒意义所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满清时期的宁古塔会变得如此凶险,迁徙途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参考资料◯●——

薄晓霞:《浅析中国古代流放制度》,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3月发表。

0 阅读:40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