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我们继续精读《资治通鉴》。
这段材料,说的是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200年历史的韩国,就变了这么1次法,结果还失败了。
十分可惜。
失败的结果,就是被吞并。
仔细读完这段材料,你就会发现,申不害失败的原因就是太崇尚“术”了。
其实,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真正有用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术”,而应看到更深层的“道”。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01
《资治通鉴》故事
观察战国历史,不难发现,韩国虽然是七雄之一,但实力实在是差劲。
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会儿被魏国踹一脚,一会儿又被秦国打一拳。
那叫一个苦!
估计那时候的韩国老百姓心里都嘀咕,哎,怎么就这么倒霉生在了韩国。
整天提心吊胆的,走到哪儿都遭人白眼,说不定啥时候小命就没了。
但是,它也有高光时刻。
在短短不到200年的历史里,韩国竟然有15年的太平日子,诸侯国都没找他们麻烦。
这“神迹”是谁创造的呢?
一个曾被韩国老百姓看不起的郑国“贱民”——申不害。
下面,我们讲讲这位传奇人物。
申不害的名声,是靠一次“认怂”的外交涨起来的。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看韩国不顺眼,于是一挥手,大军就压境了,把韩国的宅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韩国上下都慌了神,刚上台4年的韩昭侯也傻了眼。
他心里明白,打是肯定打不过的。
不过,要是直接割地求和,这也太没面子了。
说到面子,韩昭侯就苦笑,这几年他早就把面子丢得差不多了,连宋国这种小角色都不把他放眼里,更别说其他大国了。
他数了数,这几年的败仗,实在是数不胜数。
但韩昭侯这人,还是挺有上进心的,这次魏国打过来,他不想轻易就范,至少不想再割地了。
于是,他就把大臣们都叫来,想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结果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时候,申不害站了出来,提了一个建议——示弱。
申不害心里明白,魏惠王这次出兵,无非就是想找找面子。只要给足了他面子,不仅不用割地,还能让他高高兴兴地撤军。
韩昭侯一听,这主意不错!
于是,他就亲自拿着玉器去见魏王,表示臣服。
魏王一看,韩昭侯很识相,不用动手就达到了目的,于是就撤了兵,还跟韩国约定成了盟友。
此事过后,韩昭侯对申不害那是刮目相看,这个从郑国来的“贱民”,一下子就成了他的心腹谋臣。
从那以后,申不害在韩国政坛上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韩昭侯也是求才若渴,直接让他做了丞相。
申不害做的如何呢?
《资治通鉴》记载:“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对当时的韩国来说,这个结果相当不错了。
但是,申不害去世后,韩国的“强盛”就结束了。
为什么?
02
解析
从后来的结果看,申不害变法失败了。
其实很简单。
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战国时代,各国的兼并已经达到了白热化。
各个诸侯国,都忙着改革来增强自己。
当时的韩国,位于中原的心脏地带,被一堆强敌围着,地方还特小,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最糟糕的一个。
为了活下去,韩国迫切需要变法。
虽然大家都听法家的,但各有各的玩法。
韩非子后来有总结: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说到“术”,其实就是君主怎么运用权力的小技巧。
申不害觉得,君主最大的对头可能不是外面的敌人,而是家里的大臣们。
所以,他特别推崇“术治”,就是想办法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来稳固君主的权力。
说白了,就是搞点特殊手段来管理,跟传统的道德观念说拜拜。
儒家那些人,一直强调君臣之间要有礼有节,君主对大臣要以礼相待,大臣要为君主尽忠。
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也是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得遵循的原则。
但这个“术治”呢,就是有点偏门,虽然很多皇帝都喜欢玩点手段,但没人敢这么明目张胆。
因为“术治”搞下去,君主和大臣们都得耍心眼,国家肯定遭殃,最终大家都会倒霉。
韩昭侯和申不害这俩人,看起来挺厉害,把弱小的韩国带得一度很风光。
但说实话,他们也给韩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你想想,君主一个人,怎么可能玩得过整个官僚集团呢?
当官的都不是吃素的,智商都挺高。
表面上看,君主好像很英明,把大臣们都玩弄在手掌之中。但实际上,往往是大臣们在背后悄悄地玩君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后来明朝的嘉靖。
刚开始确实是玩弄了群臣,但最终呢?
严嵩、徐阶在摸清他的脾气后,轻松将其把控。
所以,申不害的“术治”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加强了君权,但弊端太大。
君臣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原本应该是同心协力的队伍,在“术治”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互相猜疑、各怀鬼胎。
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国的内耗日益严重。
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离心离德,已经不再是宫廷秘闻,而是成为了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资。
这样的韩国,哪里还有能力去争霸图强?
申不害失败了,归根到底,是他没搞清楚“道”和“术”的关系。
03
“道”和“术”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即便是两千多年后,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
其实很简单。
老子曾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中的一种力量和规律,它变化多端,深不可测。
你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深层次的智慧,或者是对问题的深入和广泛的认知。
这种智慧,并不是靠简单地阅读几本书,或参加几堂课就能获取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深入思考和总结才能逐渐领悟。
而“术”则与“道”有所不同。
相对于“道”的深奥,“术”就显得更为实际和具体。
例如,修车的技术、编程的技巧、销售的方法等,这些都属于“术”的范畴。
只要大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基本上都能掌握其中的七八成。
重要的是,“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学会一项新技能或完成一个项目等。
再通俗的讲,“道”就是我们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为我们前进的道路提供指引;而“术”,则是我们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你的“道”可能就是成为销售行业的精英,为顾客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
而你的“术”则包括学习各种销售策略、了解市场动态、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等。
所以,只有明确了自己的“道”,并不断修炼和提升“术”,人生才能不断的精进。
或许有人会说:“我只要掌握足够的技能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追求那么复杂的‘道’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只有技能而没有目标的指引,那你可能只会是一个普通的工匠。
而只有目标却缺乏实现它的技能,那你也只是一个空想家。
真正的佼佼者,都是既有明确目标又具备实现目标所需技能的人。
我有个朋友在学习八字,他最初学习时觉得很有趣,预测得也相当准确。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后来我建议他:“你不仅在技能上要提升,更要在对‘道’的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
他听进去了,开始深入研究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并且注重提升个人修养。
不久之后,他的预测水平就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准确率更高了,而且还能给出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建议。
所以你看,“道”与“术”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只有掌握了“道”的深层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术”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同时,“术”的精湛,也会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道”的精髓所在。
04
结语
这篇文章分析的有点多,最后稍微给大家总结一下。
申不害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只注重“术”,忽略了“道”。
“道”和“术”的区分也很简单。
通常来说,“术”是容易被我们观察到的,它是表面的技巧和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比如学习一门技艺、掌握一项技能,这些都是“术”的体现。
而“道”则相对隐秘,它更像是内在的积淀,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其实,“道”与“术”并非截然分开,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交融在一起的。
当我们把“术”修炼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其实已经触摸到了“道”的边缘。
这是因为,在精进技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更需要用心去感悟和理解其中的奥秘。
这种感悟和理解,就是“道”的萌芽。
比如说,卖油翁能通过铜钱眼将油倒入葫芦里,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谦虚地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这种豁达和自谦,正是“道”的体现。
他知道,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在技艺上更上一层楼。
反过来,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表面的方法,而忽视了内在的积淀,那么我们的技艺,也就难以达到顶尖的水平。
这就像是一个瓶子,如果它只有半满的水,那么无论我们如何摇晃它,都无法使其装满。
因此,追求技艺精进时,我们不仅要注重“术”的提升,更要关注“道”的修养。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文章写的不错,欢迎关注。
下篇《资治通鉴》精读,我们继续。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