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觅吉壤 贡生觐君王
--记千年古村晓阳与乾隆贡生吴国勋
文:光明人家 2024-09-26
晓阳(垟)村位于平阳西部,南雁荡山西麓,原为晓阳乡,今属怀溪镇,北与文成县毗邻,南接顺溪镇,距县城昆阳38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古村落位于高山台地的山坳之间,行驶在鳌江支流岳溪边的蜿蜒盘山公路溯溪而上,沿途的山势时而山峰兀现,时而脉络分明,似一幅移步换景的山景图。
千年古村 桃源之乡
晓阳古属平阳县崇政乡五十都,解放初为晓阳乡晓阳村,1956年为晓阳高级社,1958年为晓阳大队,1984年恢复为晓阳村。1992年随晓阳乡并入晓坑乡,2011年随晓坑乡并入山门镇,2016年归属怀溪镇。晓阳村域面积近4平方公里,500余户,人口2000余人,辖晓阳、水口、上岙、西岙、瓦窑头等1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700多亩,主种水稻,兼种番薯。
晓阳位居南雁荡山深处,其地山脉绵延,万山突兀,境内附近有九亩山海拔827米,驮尖海拔773米,晓阳尖海拔619米,周边奇峰雄峙,山势巍延盘廻,中忽僻平畴,高旷绝尘,原野阡陌,风景如画,俨然一世外桃源。这是一块山间小平原(盆地),晓阳小平原(盆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鳌江支流岳溪上游晓阳溪流经此地,平均海拔高度400米。
晓阳的地理构造属于“台地”地貌,台地也俗称为小高原。温州的最大台地是文成南田台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另较大的有宋垟台地(39km2)、桂山台地(25km2)。所谓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形似台状的高地地貌,由于构造的间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夷平面四面环山,台面略有起伏,但相对高度不大;台沿陡峻,沟谷深切。岩性为花岗岩、凝灰岩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和种植各种林木。
据《平阳地名志》与地方《高氏族谱》载,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2),其先祖寻觅安居之处,于黎明时到了此地,发现一片大田垟,遂定居于此,名此地为“晓垟”,垟,就是田地意思。后垟-阳,本地话谐音为“晓阳”。上述此为地名来历一说,然晓阳地方史料不止于此,其地实为历史悠久,据今存历代《平阳县志》载,晓阳地方就有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报恩院,乾宁间(894-898)悟缘庵;古代寺庙之地附近必有村落,僧人所需必有百姓供奉。因此可以断定,晓阳早在晚唐之际,已形成村落。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代表隐逸的一个文化符号。历代文人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又不断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唐诗人顾况有《仙游记》《莽墟赋》之文,明代温州学者姜准《岐海琐谈》认为此地在瓯闽间之平阳崇政乡南雁,“在平阳县崇政乡四十八都,去县治西南百里,与福建连界”。文中所述与晓阳地形地貌相符,此可备为一说。另村内有廻龙寺于宋时建,故晓阳村实为千年古村也。
顾况(约727-815),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华阳真逸,江南道苏州海盐县横山(今属浙江海宁县)人,唐至德二年(757)进士。顾况曾任温州江南盐铁使署属官。在温州任内,他留下诗作《永嘉》,另有《莽墟赋》《仙游记》《释祀篇》《祭裴尚书文》等文,记录了他在温州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温州的风土人情。顾况《仙游记》《莽墟赋》两篇之文中“世外桃源”之地是否在南雁荡山-晓阳只是一家之言。“桃源”还在“世外”,引无数人遐想。但南雁山水却因顾况这篇《仙游记》而增色不少。
晓阳古村,深藏在一个南雁深处山谷小盆地里,平台之间山峦变化多端,多四合之势,外人难找,适于隐居创造诗意田园生活,为世外桃源。从风水来说,晓阳台地也是“福地”。之所以说是福地,是因它地处浙南,古称南蛮,朝廷几乎不太关注;况且,高山平台海拔四百余米,舟船不到,战马难登,少战乱之苦;再则有山有泉有田,种稻薯粮,无旱涝之虞,气候偏凉,少虫灾,可谓是衣食无忧。
古刹宫观 复修重建
晓阳古村中唐代古刹报恩院、悟缘庵俱已不存,今尚存廻龙寺。晓阳四周之山,天造地设,因形而名,其中一山如苍龙回首,名之回龙山。廻龙寺建于宋时,寺以地名,据乾隆《平阳县志》载:“廻龙寺,在晓垟,宋时建,国朝乾隆八年僧昭瑰重修。”至于是北宋还是南宋始建?目前无具体史料证明,尚待进一步考证。
另据晓阳地方修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渤海郡《高氏宗谱》记载之《廻龙寺志》文载:“高明彩公,晓垟能人也,其孺人徐氏亦贤媳也。惜其宗祖散失,莫知何派?尝舍基一所建竖水尾寺,院名廻龙寺。既而徐氏又捨银拾两,塑三宝中尊。现其僧每岁孟春设斋延供。高徐为檀樾,陈吴为施主。今宇補整颇高阔,常有贵客游览,其楼又有士人宿馆读书,诚为山乡胜境,爰于作记。”据此内容,与乾隆《平阳县志》所载乾隆八年僧昭瑰重修相互佐证。
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六•神教志》记载:“廻龙寺,在晓阳,宋时建,清重修。”廻龙寺盛时,曾有僧人壹百壹拾陆人。香火之鼎盛,盛况之空前,四方信众朝集,终日梵音缭绕,千年古刹,福泽一方。寺后毁于文革之中,2015年晓阳及周边信众投资千万,檀越郑书坦,主持释海定率众重建廻龙寺,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僧房、储经房、伙房等。寺院新建部份仿唐宋建筑风格,全部采用进口菠萝格木材结构建造。于2016年2月动工,于2024农历初十建成开光。
晓阳还有另一著名历史建筑,当地村民的精神皈依圣地——晓阳宫。早名地主宫。据地方《吴氏族谱》载:“宫建于清乾隆年间,神名魏大爷、魏二爷,安固西坑人,明时辅佐朝廷被谤,御事归里,其功德上动苍穹,下达狱府,显绩成神,合地建宫于邨之上村,座北面南,咸奉为地主。”晓阳宫历来为地方民众敬仰,香火旺盛。后李岙张七太尉,化坛兴福正神,僚前五显大帝,瓦窑头杨府候王,合并入内祭祀。
晓阳宫中原有戏台,后面神座,两边厢房。建国后晓阳中心校在此办学,附近邻村儿童俱在此学修。后校迁宫殿年久失修,颓废不堪。乡人郑振相、吴士灯两先生,乡之贤德长老,乐善好施,发愿重修。遂于2015年春拆除重建,首事方筹资四百万,地方信众筹两百万,庀材鸠工,经理修耸,于2017秋建成开光。如今宫貌巍峨,规模宏敞,焕然一新。对此,南鸿先生有《晓阳宫》诗赞曰:
莲花峰下晓阳宫,五显灵氛魏氏崇。
门对狮山迎旭日,户闻龙涧向苍穹。
精雕不逊天工巧,宏构堪夸地物雄。
庇佑千年香火盛,群山一殿沐清风。
乾隆贡生 觐见君王
晓阳村主要的大姓有吴、郑、高、林、周、黄、朱、俞等姓氏。吴氏为晓阳村大族,是为唐谏议大夫吴畦之后。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咸通元年(860)进士,官拜谏议大夫,忤逆昭宗,后举家远遁迁居安固卓家庄。是为浙南一带吴氏始祖。据民国《晓洋吴氏重修谱序》载:“明隆庆时(1567-1572),有日、有心、有亮公兄弟三人,来迁平邑北港晓洋,分为三房。”据此,吴氏定居晓阳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吴氏一族耕读传家,延至清康乾年间,逐渐发迹。
晓阳古村中今尚存一处吴氏大屋,据吴氏后人所述,约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300余年历史,为吴氏第五代启震公(1680-1736)所建,启震公经营有方,家庭殷实,生有二子,长国焕(1719-1769),小名天选,号可章,国学生。次国勋,别号铭亭,贡生。据说当时是请东阳的名建筑师傅所建,花费不薄,是一座具有明显东阳建筑风格四合院,面积2900㎡。木结构,两座三进,落翼硬山顶平房,以中间大门为通道,前后两进天井地面上铺着平整的花岗条形石板,四个角落安有设计得很科学的排水通道,左院则是自家花园,广植花草。
门台前一对旗杆石,是为国勋公中贡生时所立,大厅中堂原悬挂有《文元》匾,上书:“特授浙江溫州府正堂加三級記錄十五次李琬为贡生吴國勳立,乾隆岁次丁丑年(1757)應鐘月榖旦。”匾今挂门台上,内容也为族谱中所记。如今吴氏大屋残破不堪,急需修复!
吴国勋(1723-1804),晓阳村人,启震公次子,字时雍,别号铭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贡生,清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三-选举志载吴国勋为例贡,时任温州知府李琬赐有牌匾表彰。吴氏族谱中称其:“(公)家殷裕,教耕读,善施舍,其大概也。其尤著者,事亲能孝,事长称悌,家庭常肃。邻里常和他人构爨,百计排解,及身被欺,自忍辱,此之谓能吃亏也,为一乡之善士也。”吴国勋学识渊博,交游广泛,平阳仕人林梧琨、叶仲晋为其好友知交。
历史上,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吴国勋曾前往杭州觐见,据目前史料考证,应该时间是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这一次乾隆主要是为了庆祝自己的60岁生日,同时也游览了一些江南的名胜古迹,如杭州灵隐寺、苏州狮子林等。当时与吴国勋同去的还有平阳的贡生林鸣凤,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林鸣凤作《接驾赋》一篇,由齐召南推荐、窦光鼐呈送御览,乾隆皇帝阅后龙颜大悦,批语曰:“琢句工雅,是才人妙笔”,以及“句丽而巧”之赞誉。吴国勋也是清代平阳少数见到乾隆皇帝之人。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吴国勋八十大寿,鉴于其人学识与为人处世在民间的威望,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特为其做《奉介大殿元勋翁吴老先生八秩寿言》一文,由同乡好友林鸣凤书写。胡腾蛟在寿言中称赞吴国勋为“崎人杰士...不但以才德见,而且以永寿征,” 吴国勋在他八十年的生涯中,其隐德于乡,为乡亲百姓排难解纷,所以训方而型风俗者,其素性然也。胡腾蛟说他是:“珠藏川媚,玉蕴山辉,乡党熏其德而善良者,不減彦方叔度故事。況敛箕畴之五福,歌天保之九如?彼造物者,各以其盛载之高年,所以厚报斯人者。”乡人谓其能吃亏,是为一乡之善士长老,故吴国勋不仅以才名著称,而且能是享以高寿,四世同堂,福寿双全,真可谓是个“完人”,其福报实厚也!!
《奉介大殿元勋翁吴老先生八秩寿言》
东瓯古名胜地,崎人杰士,以科名显者无论已,其间珠藏玉蕴,不但以才德见,而且以永寿征,然后知天寿平格,其说有由也。勋吴翁老先生今开八秩之辰,绅士林梧琨、叶仲晋,以予铎久而年相伯仲,特以寿序请。谓翁以象牙之年,秉持家务,家素封修,业而息之,日益滋蕃而生,事塟祭式礼莫惩。
及壮,岁贡成均,观光上国,观天颜于咫尺临安,不特览湖山胜概已也,今老矣,苍颜黄发墨蝶如伏波,而四世一堂,玉立森森,且年弥高而德弥邵,凡夫排难解纷,所以训方而型风俗者,其素性然也。余闻之悚然起敬。有隐德者,不必以才名著,珠藏川媚,玉蕴山辉,乡党熏其德而善良者,不減彦方叔度故事。況敛箕畴之五福,歌天保之九如?彼造物者,各以其盛载之高年,所以厚报斯人者,正维日不足也,固遮实而敬为之序!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温州府学教授前直隶天津府静海县事加三级记录五次胡腾蛟
嘉庆壬戌(1802),府学岁贡生筠亭林鸣凤撰书
胡腾蛟,字南九,浙江湖州归安埭溪人,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吴鸿榜进士(殿试第3甲第73名),初授直隶静海县知县,改授浙江温州府学教授。
林鸣凤,字碧梧,号筠亭,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大文院(今腾蛟金田村)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府学贡生,诗人。据腾蛟金垮西河郡林氏族谱记载,林鸣凤少时诗文出众,颇显才华,从平阳康熙举人、学者张超英学,后从浙江学政齐召南学。乾隆南巡,曾尝献赋,后秋闱历荐不售,以老宿以终。
后 记
晓阳,这座美丽的平阳云上古村,像一块璞玉深藏在南雁荡山深处。早在千年之前晚唐南雁开发之初,就建有报恩院、悟缘庵。宋代建有廻龙寺。元代,高氏迁居晓阳。明清之际,随着闽南与本地诸多姓氏的入迁,吴氏、郑氏、高氏、林氏、周氏、黄氏、朱氏、俞氏、陈氏等先后发展成大族。唐、宋、元、明、清,古刹、宫观、祠堂、古屋。古村千年历史延续传承不断。
这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近年来,晓阳村在村支书吴士万带领和在外乡贤的助力下,建设晓阳,发展晓阳。让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与自然灵性魅力的古村落。千年晓阳,美丽山乡!晓阳,欢迎您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乾隆《平阳县志》清.徐恕修,张南英、孙谦纂
2、民国《平阳县志》王理孚修 刘绍宽纂 1925
3、《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平阳县地名委员会编 1985
4、《平阳县地名志》2019年版 线装书局
5、《渤海郡-高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6、《延陵郡吴氏宗谱》同治10年、光緒17年、民國2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