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蒋介石访问印度,本要宣扬国威,却遭遇了一生之耻!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5-12 02:08:19

1942年2月9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登上专机,受邀前往印度。

此前,中国在抗战中表现优秀,蒋介石这个领导者,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这次来印度,本来是想炫耀国威的。

可他没想到,自己居然让英国人和印度人挤在中间,好好羞辱了一番。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对这段经历十分敏感,以至于不愿多谈,由此可见受伤之深。

那么,蒋介石是怎样遭到羞辱的呢?

事情还要从当时的战争形势说起。

1942年,对中国来说,是抗战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穷凶极恶,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的种种问题。

除了他自己挑起的与友军的摩擦之外,更让他头疼的是物资问题。

虽然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还算通畅,但日本对缅甸、越南的入侵,让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中国的物资补充,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也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粮仓河南,又爆发了严重的旱灾,粮食减产,军粮供应不足。

灾情逐渐蔓延到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造成了一场波及1200万人的大型天灾。这对于正在战争之中的中国来说,实在是难以应付。

不过,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不错,因为美国已经加入了战争。

这个有着严重“孤立主义”情结的国家,本来是想着要隔岸观火,坐视亚欧战场打成一锅粥的。但是,日本人的野心之大,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从1940年开始,日本就在“南进策略”的影响下,不断向美国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基地挑衅。

到了1941年的12月17日,他们甚至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日本这个小国不仅在中国掀起波澜,还公然对美国动武,这让美国无法容忍。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美国决定加大援助中国的力度,支持中国抗战。

在短时间内,罗斯福政府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并且还派遣了一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军的身份来中国助战。

对于美国的态度,蒋介石当然是乐于接受。

于是,在1941年12月23日,在中国重庆举行了中、美、英三国的联合军事会议,三国就此形成了同盟关系。而同时,美国、英国,整合苏联对抗德国。

这样一来,中美英苏四国,就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股中坚力量。之后的战争发展,还让这种同盟成为了未来“联合国五常”的雏形。

不久之后,蒋介石派遣远征军前往缅甸参战,而英属印度总督的林里斯哥勋爵,也在这时邀请他访问印度。

印度在当时的情况,比中国还要复杂。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饱受欺压。

但从1885年开始,印度便开始了独立运动。

一部分印度精英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在英国的统治下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这种倾向逐渐发展,到了1942年时期,已经发展到想要独立建国了。

英国作为世界海洋的霸主,当然不能坐视印度的独立。印度地理位置优越,是大西洋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枢纽。

英国之所以能称霸海洋,与其殖民印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弃印度。

对于印度的独立运动,英国人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武力镇压。而印度本身的军队孱弱不堪,无法和英国人对抗。

于是有印度人表示,为了赶走英国人,他们将不惜与日本人合作。

这种态度吓坏了英国人,所以他们的总督才邀请蒋介石访问印度,希望这个和美国关系不一般的“大国”领导人,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一些作用。

倡导民族独立,反抗殖民者,印度的独立运动本身无可厚非。可一旦印度与日本人合作,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物资输送通道彻底断绝。

这对于蒋介石来讲,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他在受到邀请后,也是忙不迭的答应。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调停英、印之间的关系。

他觉得,自己如今的国际地位提高了,说话有了分量,调停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情况确实是朝着蒋介石的方向发展。

2月9日,蒋介石刚一落地,英国就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同时还给出了援助物资的承诺,并且带他去参观了兵工厂和钢铁厂。

这让蒋介石有些得意洋洋,感觉得到了尊重。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假象。

几天之后,蒋介石开始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英国邀请他来,是希望他能充当调停者,协助解决印度和英国的矛盾、达到共同对抗日本的目的。

然而,他来了好几天,会见的都是英国人,根本没有接触到印度方面的人。

只和矛盾双方的一方见面,当然达不到调停的目的。于是,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英国方面一番扭捏之后,很不情愿地同意他去会见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尼赫鲁。

尼赫鲁和蒋介石,也算是老朋友了。

早在1939年,两人就曾在重庆有过交流的互动。尼赫鲁在印度国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和他会谈确实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然而,当蒋介石面对尼赫鲁时,却总是感觉事情的推进很不顺利。

尽管蒋介石笑脸相对,但尼赫鲁的态度却显得非常冷淡,尤其在谈及调解英印关系时,更是给人一种爱答不理的感觉。

蒋介石也能够理解尼赫鲁的立场,毕竟让任何人放弃国家独立的理想都是困难的。但是,他毕竟接受了英国人的邀请,事情还是要做的。

在告别“冷淡”的尼赫鲁后,他开始走外围路线,从印度的知识界、宗教界人士入手,想要改变他们的立场,但是收效甚微。

此外,宋美龄也以中国第一夫人之尊,在印度大搞“夫人外交”。她在爱尔文女子大学作了《我们中华妇女》的演讲,谈到中印两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友谊。

她向印度妇女介绍了中国女性在抗战中的遭遇,得到了广泛的共鸣与支持。

但是,只要是话题一涉及英印关系,所有印度人的态度,就都会变得很冷淡。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调查之后,察觉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虽然印度人的独立热情高,态度强硬,但核心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印度独立运动的最高领袖圣雄甘地。

这个人的威望极高,在全世界都备受尊崇。只要能搞定他,调停英印矛盾的目的一定可以达到。

同时,蒋介石也希望通过这次会面,与甘地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促进中印关系的改善。

然而,蒋介石没有料到,英国根本不同意他会见甘地。他们给出的原因很可笑,就是他们认为,让自己请来的调停者去会见甘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羞辱。

英国希望蒋介石不见甘地,或者在自己控制的加尔各答会见甘地,以避免给人一种“低三下四”的感觉。

蒋介石对这种荒谬的解释感到愤怒,他认为作为调解者,自己应该拥有独立的行动权。

而英国人对于他的态度也不满意,干脆“软禁”了他,封锁了蒋介石住所附近的所有交通工具。

原本只是想就事论事,但英国人却蛮不讲理,蒋介石有些生气了。

他表示,自己绝不会退让。英国越是阻挠他,他就越要去会见甘地。英国总督没有办法,只能将此事报告给了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态度强硬,表示蒋介石要见甘地,地点必须在加尔各答,否则就会考虑是否继续对中国提供物资援助。

蒋介石此时最怕的,就是别国停止援助。一听英国人以此为威胁,立刻便软了,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

于是在1942年2月18日,蒋介石和甘地在加尔各答会面了。

会面开始后,蒋介石表示,中印两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半数,他们都有权力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而争取。

不过他仍然希望,甘地能从世界反法西斯的大局考虑,正确处理同英国的关系,先把日本人打败再说。

而甘地,对蒋介石的提议不予回答,反而希望他能向英国政府施压,先让印度获得独立。

他还表示,英、美等国虽然都戴着民主的假面具,但实际上只会牟取利益。他不认为,日本人会比他们更加恶劣,这些侵略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此时,宋美龄也加入讨论。她表示,印度争取独立和民主,乃至推翻英国的统治,这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不冲突。

只有共同参战,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和形象,才可以争取更广泛的同情。而且,此时印度参战,时机很好,能为之后的独立运动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

甘地却是继续他原来的谈话风格,表示抵抗侵略,是中印两国共同的选择。他十分清楚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但是却不会以放弃印度的独立来支持。

印度所能做的,顶多就是“不捣乱”,不给中国的抗战制造麻烦。想让印度参战,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英国允许印度独立。

谈话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甘地大谈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以及自己的那一套革命理论。

而这些,都不是蒋介石的强项,他几乎插不上话。在经过了尴尬的4个小时之后,双方的谈话毫无进展。最终,这次会谈无果而终。

一天之后,蒋介石觉得甘地说不通,就只能做一些表面性的文章了。他发布了《告印度国民书》,既呼吁印度民众参加战争,也呼吁英国当局放松压制。

但是,此举没有得到印度的积极回应,反而激起了英国人的反对。

丘吉尔表示,既然你调解不了,那就以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吧。而这句话,也彻底宣告了蒋介石此次调停的失败。

蒋介石原本对印度之行抱有无限期望,期待与英印双方达成某种默契,联合对抗日本军队。但如今,这个梦想无疑是破灭。

在与甘地会面的第三天后,他就带着妻子“逃”回了中国。他大有被人戏耍之感,从此再也不愿对人提及他在印度的遭遇了。

很显然,这次印度之行,成了他一生的耻辱。

蒋介石这一次印度之行,很有些不自量力的味道。当时的中国,自己还深陷抗日战争之中,虽然看似是“四大国”之一,实际上却十分孱弱。

将美国的“热捧”,当成了自己的底气,并且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也就是蒋介石调停失败的主要原因。

没有实力,也没有足够的政治敏锐度,贸然去调停国际纠纷,绝对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参考资料:

马芸芸:寻求中印合作的努力--蒋介石、宋美龄访问印度述略

0 阅读:5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